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清河流长 新区启航

时间:2010-07-01 11:09来源:未知 作者:白雪松

    在日前举行的济南滨河新区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市规划局局长王新文以《清河流长,新区启航》为主题,对小清河滨河地区的规划研究、策略要点等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和深入解读。

  王新文指出,从现状概况来看,滨河新区地处城乡结合部,用地混杂集约化程度低,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较差。现状形成“三横六纵一环绕”的城市主干路骨架;外围交通联系方便,但内部道路通达性差;交通网络尚不完善。
滨河新区产业以二、三类工业为主,服务业除物流、批发商贸外普遍偏弱,原发性强,历史遗留痕迹明显。生态景观方面,河湖纵横成网,山水地貌俱全,境内有玉符河、兴济河、工商河、东西泺河等十余条河流汇聚小清河,美里湖、规划的北湖、华山湖等沿线分布,区内及周边还有华山、鹊山、卧牛山、金牛山、标山、药山等九座山体资源。

  2005年,小清河迎来难得的发展契机,市委市政府确定“四沿”发展战略,小清河是确定的四条重要的城市发展带之一。2006年、2007年我市先后成立了市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2007年9月29日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将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确定为全市重点建设工程和迎全运配套工程,为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指明了方向。2010年2月,小清河两岸地区正式定名为“小清河滨河新区”,成为我市“一城三区”空间战略的重要发展地区之一。

  ■关键词:滨水区

  在上海城市功能转变提升过程中,黄浦江两岸功能由工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黄浦江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轴。王新文以上海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杭州钱塘江新城开发等为案例,对滨水区开发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上海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旨在通过对黄浦江两岸的环境改造和功能重建,优化沿江空间资源、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配置,将两岸的生产型功能转换为服务型功能。

  而钱江新城定位为杭州大都市新中心和中央商务区(CBD),重点发展现代金融、商务会展、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强化中央商务区功能。钱江新城的建设,是实施“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将有利于拓展杭州市城市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提高杭州的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的基础功能,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滨水区开发的发展趋势看,城市滨水区开发,是城市面对经济全球化、快速城市化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时,在经济结构转型、空间形态重构、文化特色重塑过程中,反映在空间形态上的一种普遍性行为,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城市整体结构重构、城市快速扩张以及城市形象特色塑造等战略性活动相伴而行。

  从国内外的研究及实践经验来看,目前我国滨水区的开发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重构城市空间

  从区域的角度看,在多层次的区域中审视滨水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区域层面实现城市滨水空间效益的最优化和建设时序的同步化。从城市生长的角度看,强调整体有序的滨水区空间发展策略和空间重构思想。滨水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更加关注空间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问题,注重更广泛和更综合的目标,追求全面的城市功能和活力再生。

  ———完善城市功能

  滨水用地多功能化,重视滨水区的综合利用开发,实现由制造业城市向服务业城市、由传统城市向信息城市、由单一功能城市向多元功能城市的转型。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类型资源的潜力,建立适合城市特点的滨水功能区体系,使不同功能性质的滨水区特色得以最充分、最适宜的体现。强调滨水区开发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无论是滨水区功能、用地结构的调整,还是环境更新改造、新景观建设,主要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改善环境形象,吸引外部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推动产业发展

  从大的区域发展着眼,从整体上考虑区域的发展问题,整体规划,统筹安排,规划合理的产业体系及空间布局。滨水区的优势产业是现代服务产业,而第二产业将逐步迁出。在参与产业分工与合作时,从动态上把握自身的比较优势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打造服务业高地。滨水区开发是一项各种产业互动的系统工程,各种社会利益都必须被充分考虑,在采用可持续性的硬性物质开发方式的同时,强调采用政策等软性方式。

  ———提升城市形象

  提高滨水环境质量,以环境整治为先导,同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重滨水区的景观功能,并积极重组用地功能,在滨水区开发中开拓公共空间,注入一系列新功能。在建设形式上、环境设计上各具特色,具有极强的可观性,成为城市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

  树立发展战略目标,使滨水区建设朝着有利于市民日常生活,有利于环境良性循环,并适应城市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尽量避免不适当的开发建设对滨水资源造成破坏、对城市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此采取各种手段,对这些区域的开发利用进行引导和严格地监控。重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尤其是水体质量。对一些可能会造成污染的项目严格管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塑城市文化

  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他人文资源,重视“风土人情”的展现,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提升现代文化内涵,培养开放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吸引人才、繁荣城市提供优良的平台。

  ■关键词:五大功能

  王新文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实现滨河新区城市建设跨越提升、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的任务十分艰巨。

  滨河新区功能定位应为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商务办公、商业居住为主导功能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河新区,构建发展新空间、创造宜居新生活、塑造泉城新景观、实现风貌新传承、打造北跨桥头堡。

  发展新空间,即以住宅和办公带动人口导入;以人口导入带动现代服务业和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的联动发展;进而以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带动相关土地附加值的提高,并适时导入新型的高质量人口,扩大和刺激消费需求,使该地区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宜居新生活,即滨河新区未来将通过合理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土地开发策略提升河岸土地价值、加强城区与水岸之间的联系、通过休闲性与活动性的娱乐设施的规划,创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重点空间。

  泉城新景观,即以小清河治理工程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小清河现代滨水空间景观的营造,重点建设美里湖湿地、滨水绿地、齐烟九点、华山历史文化公园、黄河景观带等,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游憩观光新景观。

  风貌新传承,即滨河新区河湖纵横成网,山水地貌俱全,三面湿地环绕,丰富的山、水、土等自然资源丰富完善了泉城特色风貌,成为传承传统风貌、建设现代新区的城市亮点地区。

  北跨桥头堡,即北跨黄河发展必须首先跨越小清河,可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努力发展滨河新区核心区、泺口片区、华山片区、济南新东站地区,培育核心增长极,带动济南北部地区起飞;第二步,实施整个滨河新区的发展。完善滨河新区产业体系,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构筑经济发展高地,打造现代交通网络,实现整个地区的快速发展;第三步,北跨黄河发展。

  ■关键词:五个转变

  王新文在解析滨河新区规划策略研究时指出,规划思路上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把握规划的本质属性和利益关系,努力实现规划工作理念的“五个转变”,进一步发挥规划的灵魂引领、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职能,提升城市统筹规划水平,推动滨河新区及省会城市建设发展再上新水平。

  由部门规划向社会规划转变。王新文认为,城市规划涉及社会各阶层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必须打破单一部门编制规划的传统思路,充分反映社会各界的利益诉求,实现规划由部门单一承担向社会共同参与的转变,引领城市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

  由空间规划向综合规划转变。须彻底突破以物质空间为主导的传统规划思维模式,深入研究物质空间背后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生态等领域。从注重构筑物质空间环境转向统筹兼顾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文化的协调发展,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市各项建设,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能,实现城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由技术规划向政策规划转变。城市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规划技术是服务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手段。必须跳出“就技术论技术”的单一思维模式,把关注点从工程技术问题转向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个体与群体、需要与可能、刚性与弹性、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城市发展效益的最优化。

  由速度规划向质量规划转变。在当前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必须改变项目牵着规划走、赶速度、抢进度的现象,合理把握城市建设发展的节奏。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着力在提高编研水平、审批质量和行政效能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实现城市规划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由管理规划向引领规划转变。必须进一步增强规划的预见性,科学研判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问题,研究提出对策措施,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必须进一步增强规划的主动性,提前介入,超前策划,搞好对接,把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落地中的问题解决在事前。必须进一步增强规划的协调性,协调方方面面的利益诉求,努力创造多赢局面。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