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重庆发展新模式全国关注

时间:2010-04-22 09:05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重庆,位于大西南的这个直辖市,农村面积有8万平方公里,40个区县中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就有18个。然而,尽管在发展的先天条件上,绝无优势可言,重庆却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激发着重庆人的精、气、神,走出一条别样的发展道路:

  当中西部地区苦思冥想拼抢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地、却受到东南亚地区优势竞争夹击之时,重庆一举引进一条巨大的IT产业链,一个以外销为主、年产4000万台笔记本电脑、产值2000多亿元的IT业集群神奇般地在这里崛起。

  当“国退民进”、“国进民退”轮番为舆论热烈争议之时,重庆的国有资产6年时间持续增加6倍,与此同时,民营经济以更猛增速发展。

  当全国大城市居民备受高房价之困时,重庆市民仍能以6到7年左右的家庭收入买得起一套比较像样的住房,30%的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则将在政府提供的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的庞大计划中获得保障。

  当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全国为“保八”艰难努力之时,重庆的GDP以15%左右的增速向前挺进……

  最新一期的《瞭望》杂志,以“别样重庆”的专题,全方位展示了重庆的巨大变化。

  五个重庆:让经济与民生 协调并进

  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森林重庆、健康重庆的战略,在2008年7月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获得通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认为,“五个重庆”是全面推进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既是经济建设,也是重要的民生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过近20个月的实践,薄熙来用几句直白的说法,说出了“五个重庆”带给重庆的变化,以及重庆人对未来的希望。

  “宜居重庆就是让百姓住得舒服,而且买得起房”

  重庆计划到2010年,完成主城区剩余的400万平方米危旧房拆迁改造,建成廉租房220万平方米。今年还启动了庞大的公租房计划,未来10年,将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以一揽子解决30%左右的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这让生活在重庆的低收入群体,看到了实现“住有所居”的希望。

  “畅通重庆就是要让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柏油路”

  到2010年底,可新增通车里程288公里。2012年,再建1000公里高速公路,建成大运力的高速铁路网和完善的市内轻轨网,实现“半小时主城”、“4小时重庆”、“6小时周边”、“8小时出海”目标。

  “平安重庆就是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

  公检法部门提供的数据是,截至今年1月底,共抓获涉黑涉恶人员3330人,冻结、扣押、查封涉案资产21.8亿元。重庆为平安重庆的建设创造了硬件基础。全市有了集报案受理、查询监督于一体的城镇街头“阳光警务服务平台”终端机3083台;推出了交巡警合一改革,被市长黄奇帆戏称为“商鞅变法”,市区已建立起150个交巡警平台。截至3月20日,主城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41%,主城区21年来首次出现街头“两抢”案件“零发案”。

  “森林重庆就是让老百姓多吸氧”

  一年多来,重庆造林798万亩,比前10年的总和还多出1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建设森林重庆,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保护三峡水库的水环境,打造长江上游绿色屏障。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当前中国需要从黑色发展向绿色发展转型,从生态赤字经济向生态盈余经济转型,“森林重庆”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具体体现,其绿色发展经济可以为各地区所分享。

  “健康重庆就是让孩子长得壮、老人长寿、全民活得健康”

  去年全年投入106.8亿元,其中医疗卫生方面85.4亿元,体育方面21.4亿元。完成734个基层医疗设施改扩建项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提前2年实现国家规划目标。

  统筹城乡:为全国提供发展示范经验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同意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薄熙来说,如果重庆主城越来越漂亮,城市人越来越富裕,但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几十年山河依旧,就会形成巨大反差,就不是城乡统筹。因此,他提出了要做好山的文章,通过贯彻中央林权改革,释放贫困山区生产力,把荒山变成“秀山、宝山”,让渝东南、渝东北老百姓致富。

  比如在教育上,下狠心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442.9万平方米的中小学D级危房被全部拆除;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按同一标准编制,农村边远地区补充教师1万多名,对19万余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户籍制度是城乡统筹的核心问题。重庆已确立了“架设城乡户籍通道,建立城乡统筹一体化户籍制度”的总目标。两年来,全市净增城镇居民72万余人;全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总数64.9万余人。今年再度明确户籍改革分两个阶段推进,到2020年,将实现1000万农村人群转户目标,力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2008年,重庆全面推行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待遇水平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大致接近,并从制度上解决了转移接续问题。又如,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打破城乡界限和户籍界限。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作为与京津沪不同的“大农村”直辖市,重庆要为巨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机会,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这既是巨大的发展挑战,也是巨大的发展机遇,“重庆不仅要解决这一社会转型的基本问题,还要为西部乃至全国提供发展示范经验。”

  建公租房:变革住房供给制度

  听说公租房开建的消息,让毕业3年仍租房住的李丹蕾十分高兴。

  3年前,她大学毕业后来到重庆工作,月收入不到3000元。“工作3年只攒了五六万块钱,这点钱即使在主城区买套小户型的房子,靠我一个人还不够按揭首付款。”她拿着自已的工资卡说,如果租房,显然租政府修建的公租房要划算。目前,她与同事在新牌坊一带合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租金每月1300元,如租公租房,同样的房子只需约一半租金。

  “单轨制”变双轨运行

  今年春天,重庆抛出一个让全国震动的“民生住房账本”:未来10年,重庆将建设4000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以求一揽子解决30%左右的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按计划,今年开建500万平方米,3年时间内完成2000万平方米。这让生活在重庆的低收入群体,看到了“住有所居”的希望。

  “如果房价太高,普通百姓辛苦几十年,还住不上一套像样的房子,那怎么行?!我们是人民的政府,当然要为人民群众把基本住房解决好。”回到重庆传达全国两会精神,薄熙来说出了一席极富感性的话。

  “一定要转变一根筋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黄奇帆说,房产具有保障性和商品性的双重属性,完全由政府保障或完全由市场供给的“单轨制”都存在制度设计上的不足。

  重庆决定把住房供应比调控在1:6:3,即10%高收入人群购买高档商品住房;60%中等收入家庭,6.5年的家庭收入能购买中小套型、中低价位的商品住房;30%低收入群体通过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予以解决,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双轨运行的城市住房供给体系。

  解决“夹心层”住房

  黄奇帆说,新生代城市居民、大学毕业生、外来工作人员、新就业人群等“社会夹心层”群众,被排除在现有的住房体制之外,他们既享受不到保障房,短时期内也买不起商品房,这部分人群占住房需求总人数的30%。

  重庆把公租房定义为:在住房市场化大背景下,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限定面积和提供优惠租赁价格,由国有企业持有产权,面向在本市就业的无住房人员或住房困难家庭租赁的房屋。其重点就是解决“夹心层”人群的住房,与前5种保障方式相叠加,形成“1+5”保障性住房体系,力争实现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全覆盖”。

  公租房由政府出钱建设,低价租给中低收入者。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局长张定宇说,只要年满18周岁,在主城区具有稳定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本市无房户或住房面积低于城市住房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具有租金支付能力的都纳入申请范围,不设户籍限制,打破了城乡和内外差别,租金价格控制在市场租金价的60%以内,收取的租金主要用于兑付建房款利息,租赁期最长为5年。

  会出现“赖租”吗?

  为防止租客的“赖租”行为,重庆设计了公租房退出机制:按每套35—80平方米设计建设,这让收入增至高收入群体者会为改善居住条件自动选择搬离;对承租人实行年度收入申报核实制度,租赁期一般为5年,期满退出;由于收入提高和自购房等原因不再符合条件的,政府收回保障性租赁房,再租给其他符合条件的对象;承租人不得转租、出租或改变房屋使用性质,一旦违规,将取消租赁资格;空置6个月以上不住,或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住房的,也必须退出;拒不退出的将计入个人信用档案,并依法强制退出。

  张定宇说,公租房租客住满5年后,可以成本价+银行利息购买自住(其中成本价是指土地成本、建安成本等综合成本,并交纳部分税费),购房时可选择一次性付款或分期付款。一次性付款后,不再支付租金;分期付款时,未付款面积按照规定缴纳租金。

  同时,重庆规定,公租房不得上市交易,购买人如要转让,由政府回购,回购价为原销售价格加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息,不会随房价上涨而上涨。

  内陆开放高地:正在崛起

  今年春节刚过,国内最“年轻”的综合保税区———外向型经济的关键性平台在重庆西永挂牌成立。

  2006年以来,鉴于部分获批的加工贸易类保税区运行惨淡,中央政府几乎不再新批保税区。而西永综合保税区从申请到获批不过半年,且规模空前。西永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达到空前的10.3平方公里,远远超过此前设立的最大也不过三五平方公里的8个综合保税区。

  建亚洲最大电脑制造基地

  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沐华平说,到“十二五”末,重庆笔记本电脑产能可达8000万台,跃居亚洲最大的电脑制造基地。这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将产生超过5000亿元的销售值,并为重庆带来年均近1000亿美元的进出口额,一举改变重庆外贸依存度偏低,长期在百分之十几徘徊的尴尬局面。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所长张燕生认为,重庆的实践为内陆地区如何对外开放,闯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那就是抢占新兴产业的未来市场,创新外向型经济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内陆开放”后,薄熙来于2008年7月指出,要力争用5年时间,将重庆建成我国内陆开放高地。

  去年利用外资40亿美元

  市社科院研究员李勇介绍,重庆正逐步形成以保税区、另类金融中心、全国性要素市场为主的大开放、大开发平台。

  目前,重庆已拥有了内陆地区首个保税港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全国规划面积最大的综合保税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建成了我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市场———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以及农畜产品交易所、药品交易所等;正在加紧建设包括各种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私募基金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在内的“另类金融中心”。

  强势打造,收获效果。去年,重庆实际利用外资40亿美元,同比增长45%,累计引进154家世界500强企业,引进外资总量位于中西部各省区市之首。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