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态城市 > 生态环境 >

建设美丽邢台 打造京津冀南部生态环境支撑区

时间:2016-06-09 15:49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罗伟

夏日的红石沟,格外美。站在制高点樱花岛俯瞰,高低错落的树木绿满沟沟坎坎,几座白色日光大棚点缀其间,二十多个人工湖波光粼粼。漫步湖畔,水面上几只野鸭悠闲嬉戏,水波向远处扩散……昔日“沙尘迎面、卵石为伴”,如今“满眼绿色、处处皆景”。

近年来,我市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总体要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脱贫攻坚、搞好乡村旅游、山区综合开发结合起来,“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万千村庄靓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人民生活富起来。

从太行山麓,到大运河畔,美丽邢台犹如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

让万千村庄靓起来

建设美丽邢台,从乡村起步。

以扁鹊庙而闻名的内丘县神头村,如今的游客更多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庄变美了,乡村道路好走了。神头村挖掘传统特色,重拾非遗项目,搞起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游。“从一家旅游景区到全村的旅游产业,我们从卖‘盆景’变成了卖‘风景’。”村党支部书记刘红军说。

今年初,全省确定了12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内丘县扁鹊大道美丽乡村片区就是其中之一。3月3日,内丘扁鹊大道片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启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力争到6月底基本完成,在全省争当一流片区。作为全市唯一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它的建设有着样本意义。

南和县南韩村,白墙灰裙红坡顶的民居,清新典雅。在村民服务中心前的游园里,或大或小造型各异的景观石上,雕刻着不同字体的“和”字。曾经的垃圾坑改造而成的村民广场上,石头搭建的凉亭,精巧别致。

领着小孙女在这里玩耍的老党员尚毛印说:“以前村里脏、乱、臭,街道东一个坑西一个坑的,风一刮,塑料袋、树叶什么的漫天飞,家家的污水都泼在大街上!再看看现在,街平了、灯明了,天天都有自来水,街道没了污水,全村转一遍,很难找到垃圾了。这才是咱老百姓舒舒服服的家!”

按照计划,今年我市将重点实施12个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争取在省内打造“树最多的村”“水最净的村”“天最蓝的村”等一批生态强村,全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年内完成8500户农村民居改建任务,再建设15个中心村示范点。重点村庄实现全天候供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精品村全部完成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达标村建立生活污水处理示范体系,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2%,七成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规范有效治理,村庄绿化面积达到1.7万亩,村庄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1%。

年内建设一批规模养殖场、蔬菜园区、果品观光采摘园、现代林果业示范园区,10%以上的旅游村农户发展成为旅游专业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城镇居民。建设美丽乡村云,打造涉农电子商务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一村一电商服务站点”。

集中建设村民中心,完成重点村庄村民中心、村史馆(室)、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全市5000多个行政村已有3400多个配备了体育健身设施,8月底前将为394个美丽乡村重点统一安装标准化健身器材,同时为126个扶贫开发村配备健身器材,并配备体育指导员,带领当地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市明确提出按照“四美”的要求,规划建设35个特色小镇,每个小镇明确一个特色产业,建设富有特色的民居,发展乡村旅游,使特色小镇体现乡愁、充满魅力和吸引力。

依托优势产业,广宗县正在加紧打造自行车(童车)“风情小镇”,规划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建设生产制造、商业贸易、仓储物流、文化展览四大板块,从原辅料供应、生产制造到体验展示、物流配送、生活服务,打造自行车(童车)产业全产业链。

威县重点打造的“金鸡小镇”,共涉及36个行政村,覆盖人口约3.8万,通过集蛋鸡养殖、特色高效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带动区内贫困人口直接就业脱贫。同时,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建成特色产业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的经济发展区。

经过悉心打造,一个个美丽乡村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环境的改变促进了农民精神风貌明显改观,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文明意识明显增强。一批美丽庭院、“和谐家庭”以及“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先进典型不断涌现,让每一个家庭成为美丽邢台的红细胞,传输正能量。

“年底前,全市将完成394个省级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突出打造1个省级重点片区、4个市级重点片区、10个省级旅游示范村,15%以上的重点村达到精品村标准。”市委书记张古江说,全市上下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良好精神状态,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利用多种业态发展农村经济,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让生态环境美起来

建设美丽邢台,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面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严峻形势,全市上下勇于向大气污染宣战,坚定信心:大气污染防治决不能逆向发展,必须铁腕治污,确保百姓健康。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做好环保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作为补齐邢台发展短板的必然选择。先后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大气污染防治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三年行动纲要、大气环境质量奖惩办法、道路车辆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市散煤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方案等一系列专件,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到人,量化到企。

面对重化围城、大气环境质量基础差、污染重的实际,坚持因地制宜,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精细化管理转变,从传统治理向“智慧环保”转变,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治污技术,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2015年,全市投入22.2亿元,对35家重点企业实施治理项目184个;实施“气化邢台”工程,市区1.7万多户实施“煤改气”,3400多户实施“煤改电”,1.5万多户推广使用洁净型煤和节能环保炉具;推广洁净型煤30万吨,在全省名列前茅。今年,我市继续加大力度,对“一城五星”县市建成区及周边区域528个村庄约15万户实施“煤改气”或“煤改电”。

按照大气环境质量奖惩办法,先后对2015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空气质量排全市后三位的县市区分别扣缴生态补偿金100万元;对2016年第一季度空气质量排全市后三位的县市区分别扣缴生态补偿金100万元,对差于市区的两个县市区分别扣缴生态补偿金50万元。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市环保大会上,12起环境违法典型案件被通报。

2015年,我市优良天数达140天,较2014年增加53天,增长60.9%;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50天,较2014年减少64天,减少56.1%;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10.01,同比下降15.3%;PM2.5浓度同比下降22.9%。今年1—5月份,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8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5.7%,PM2.5浓度同比下降22.4%,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在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我市提出“以绿为脉,以水为魂”,以省级文明城市为牵引,广泛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六创联动”活动。

太行山上,绿波荡漾,林涛低吟。从红石沟到绿岭,从前南峪到岗底,昔日荒秃的山场被满目绿色所覆盖。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市新增造林合格面积78.7万亩,截至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500.1万亩,森林覆盖率26.7%,比“十一五”末提高了4.2个百分点。特别是今春以来,全市植树造林59.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这是730万邢台人共同的梦想和期盼。2013年,我市成功晋级国家园林城市。时隔不到3年,我市决定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按照方案,到2018年,全市要完成造林面积19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11平方米以上。

“七里河畔飞来了不少稀罕鸟儿,刚拍的这组百鸟戏水图,就有一种美到不能直视的感觉。”摄影发烧友黄坤感慨地说,过去的七里河是条臭水沟,鱼虾不生,现在的七里河河水清清,成了飞鸟的天堂,变化真是太大了。

2013年我市被列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按照“山、泉、湖、河、城”相融合的总体思路,相继以固源、节流、补水为基础,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城乡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魅力邢襄水文化体系等5大体系共计66项重点示范工程建设,水资源的开源、保护、节约日益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

通过几年的努力,市区岩溶水位下降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水生态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今年底,66项重大示范工程将全部完成。届时,邢台将向北方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大步迈进。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带来了绿水青山,同样能够带来金山银山。我市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抓好环境污染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修复保护,着力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着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努力打造京津冀南部生态环境支撑区。

让贫困群众富起来

建设美丽邢台,脱贫攻坚必须同步推进。

立足太行山区和黑龙港流域两大主战场,我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作来抓,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政府在县城帮咱们建新家,全家5口能住上115平方米三居室楼房,老人看病有医院,孩子在家门口上学,多好啊!”内丘县行家峪村村民李玉如和村干部一起测量自家住宅和土地面积,清点果树作物,与祖祖辈辈居住的太行深山老沟作最后的告别。

像李玉如一样,从今年起,我市将利用各级财政扶持专项资金,用3年时间对内丘、临城两个扶贫重点县的21个村2335户进行整体搬迁,为8029名群众实施易地安置,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确保贫困群众与全市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救助扶贫……我市突出抓好脱贫攻坚8项重点工作,针对新时期扶贫脱贫难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太行山深处,山高、路远、沟深。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实,我市依托太行山区良好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把山区综合开发贯穿到脱贫攻坚的全过程。

邢台县前南峪村经过几十年探索,从最初的“治山造田,打好生存仗,实现由荒变绿”到“林果当家,念好致富经,实现由绿变富”,再到“转型升级,走好生态路,实现由富变美”,走出了发展“沟域经济”三部曲。

在沙河的红石沟生态园,2.1万亩荒山荒坡通过开发,陆续栽植果树60余万株、生态林木100余万株,绿化率达到95%以上,带动周边9个村庄致富、上千人就业。

2015年,我市投资15亿元启动建设了10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总区域面积12.63万亩。今年,又新启动了24个示范区建设,总区域面积38.2万亩,计划年度总投资16.5亿元。目前,全市已高标准建成的经济沟有531条,面积达111.4万亩。

初具雏形的“沟域经济”,使得邢台的太行山区气候得以优化,水土得以涵养,农业生态系统正形成良性循环。农民在达标经济沟中的亩收益不下2000元,而多者则能突破万元大关,呈现出群众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的生动局面。

“工钱两万元,土地流转租金6000元,入股分红600元……”威县袁庄村农民郝文芳算着去年的收入账脸上笑开了花,“以前种棉花,家里6亩多地收成一年也就卖四五千元。”

袁庄村在威县率先试点股份合作制扶贫,郝文芳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并以土地作股参与分红,夫妻二人平日在村里的梨园打工。在我市,半数以上贫困群众像郝文芳一样成为“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挣红金”的“三金”农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今年,我市确定了72个脱贫攻坚重点项目,包括新增林果、设施蔬菜、中药材4万亩以上,家庭手工业专业村69个,发展旅游专业村26个等,实现内丘、临西、任县、南和4个县脱贫摘帽,377个村脱贫出列,14.4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通过三年时间集中攻坚,到2018年底全市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2.29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再用两年即到2020年底前,集中扫尾、巩固提升,解决剩余3.5万特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市扶贫办主任张峰珍表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中,邢台绝不能掉队,必须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万千村庄靓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人民生活富起来……美丽邢台建设的步伐正在敲响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大门。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