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态城市 > 生态环境 >

渝北生态“治”区 打造临空都市和生态文明城区

时间:2015-09-21 16:29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王彩艳 陈学军 朱治宇

  渝北区地处重庆都市功能拓展区,是两江新区核心区,也是重庆首个“双百”特大型宜居城市,肩负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一直以来,渝北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低碳发展、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在尘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监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渝北区正着力推进国家生态区建设,预计在2020年前将建成“天蓝地净、山清水秀、人文宜居”的临空都市和生态文明城区。

  生态“立”区

  经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渝北地处重庆北大门,是两江新区发展主战场。优越的地理位置,助推了渝北经济高速发展。2014年,渝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5亿元,经济总量入围“千亿俱乐部”。

  然而,渝北却并未仅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是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并确立了环境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战略。

  基于此,渝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围绕临空经济发展和现代都市建设,大力打造低碳产业集群示范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产业发展格局、生态空间格局。

  渝北区严守国家产业政策,切实把好环境准入关,坚持开展规划环评,科学规划,从根本、全局和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012年以来,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450个,通过环保验收项目300个,排污权交易金额达到35万元。

  同时,渝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企业,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近年来,渝北先后关闭和搬迁了海联化工、渝帆机械、松龙混凝土搅拌站、川庆化工厂等企业,目前区内已无造纸、钢铁制造、水泥厂、化工等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同时,加快发展一批新兴产业,以仙桃大数据谷、临空创新经济走廊、国际物流分拨中心为战略平台,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再就是遏制生态破坏,加强生态保护。过去,渝北区位于重庆主城“四山”保护范围内的非煤矿山粗放型无序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损害。自2009年以来,渝北区关闭了“四山”保护范围内的全部采石场44家,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空气质量明显提高。

  此外,渝北还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结合临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产业转型需求,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为区域寻求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渝北区通过生态红线划定,实行生态修复、空间和指标同步管制、发展生态型产业等重大措施,规划建设了矿山主题公园、千亩临空都市花卉观光基地等,同时大力发展七彩香村、“十里荷花走廊”等现代观光生态农业,打造特色经济带。

  2014年,渝北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其中,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成效显著,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同比分别下降2.66%、2.32%、5.44%、0.87%;空气质量连续几年名列主城第一;城市饮用水源取水点嘉陵江悦来断面和观音洞水库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生态“治”区

  天更蓝云更白水更净

  今年夏天,家住空港新城的居民们开启了晒蓝天模式。“随便用手机一拍,都美得可以当电脑桌面。”居民们还发现,近年来,蓝天白云在渝北越来越常见。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渝北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为185天,同比增加2天,排名主城第一。

  良好的大气环境,与渝北区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深入实施“蓝天行动”分不开。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渝北区建立了空气质量督查督办机制,狠抓大气污染日常监管,通过全面启用科技在线监管等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我们增设了渝北区‘蓝天行动’督查办公室,建立职能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各相关部门实行集中办公,开展各类扬尘污染联合执法检查。同时,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对重点区域每周巡查4次以上,同时强化了夜间、节假日的执法检查工作,对不达标和造成扬尘污染的建设工地进行督查通报和行政处罚,突出城区内运渣车的监督管理等。”渝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监管手段上,渝北区进行了创新,完成了15个道路、工地,包括17个点位的扬尘在线监控现场布点,配置了车载式扬尘监控设备,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

  除让天更蓝、云更白、空气更清新外,作为水资源大区,渝北还积极开展“碧水行动”,创新管理模式,加大保护力度。

  针对城区湖库污染综合整治,渝北区采取外源和内源污染综合整治方式,对流入湖库的污水管网进行排查、整治,截断外源污染,对库内采用人工湿地浅水生态系统、复氧等措施净化水质,湖库水质明显改善。2014年完成了宝圣湖、果塘湖等5个湖库的综合整治,2015年还将完成双龙湖、龙舌湖等6个湖库整治。

  为强化生活污染防治,渝北区加快推进镇街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污管网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运系统的建设,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并完善城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目前区内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已达15万吨/天、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17个、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此外,渝北还加强流域内工业企业监管以及强化养殖场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生产与治理设施不相匹配且违法排污的企业实行“按日累加计罚”,对治理无望和不能按时完成治理的企业依法关停,鼓励有资质的单位介入实行“三方运行”;累计关闭禁养区内养殖场539家,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减排3200吨、670吨。

  “在管理机制上,我们创新建立了‘河段长’次级河流保护机制。主要为建立河流巡查、监测预警、持续治理和资金补助制度,将全区次级河流按段分给所属镇街,相关镇街负责辖区内次级河流常规巡查和河岸垃圾、漂浮物清理工作等。”该负责人介绍,2015年,全区水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区内主要次级河流御临河、后河、朝阳河水质满足Ⅲ类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为100%,次级河流水质保持稳定。

  生态“美”区

  环境整治造就渝北美丽乡村

  春天,当你来到渝北,顺着龙高路走进统景镇印盒村,你会看到道路旁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新修的白色小阁楼,映衬着旁边茅岭坡上不时飘落的花瓣,整个村落宛若一幅水墨画。

  很难想象,几年前,印盒村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山村,村舍建设落后,处处遍布着生活垃圾和畜禽养殖废弃物。

  印盒村的改变,得益于渝北区近年来加快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建设步伐,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渝北区始终坚持以城带乡、以乡补城,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渝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2008年以来,渝北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农民新村建设、巴渝新居建设、农村饮水工程、森林工程等新农村建设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总投资约3亿元,涉及面积700余平方公里,对12镇街、102个行政村、近14万名村民的人居、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并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村为依托,全力打造示范亮点,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域内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生态指标得到较大提高。

  经过整治,区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高于60%,场镇和农村垃圾收集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理率高于70%,实现了饮用水水质90%的达标。

  截至目前,渝北区共创建6个市级生态镇,创建区级生态村119个、市级生态村16个,进一步推进了渝北国家生态区建设。

  文/王彩艳 陈学军 朱治宇 图片由渝北区环保局提供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