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态城市 > 生态环境 >

东莞市全面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

时间:2014-11-21 09:14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明振光

■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昨日举行
 

■徐建华在分组讨论会上作重要讲话
 

■袁宝成在分组讨论会上作重要讲话
 


 

    昨日,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省委书记胡春华关于城镇化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凝聚力量,全力推进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推动东莞在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加快崛起。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出席会议并分别讲话。市政协主席李毓全,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黄双福,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尹景辉,副市长喻丽君,市政协副主席何碧霞,市政府党组成员、松山湖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殷焕明出席会议。市委副书记姚康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

    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

    徐建华指出,当前东莞已完成城市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和加速阶段,进入向高级城市化迈进的自我完善阶段,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东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为目标,以抓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以强化统筹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文化建设为助推,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着力构建以人为本、注重品质的城市发展模式,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增强城市集聚优质要素能力,努力在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幸福,加快实现高水平崛起。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徐建华指出,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目标,是基于东莞城市发展历程和现状,立足东莞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以及在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所承担的角色定位,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而确定的,必将奠定东莞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城市发展格局基础,推动城市建设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徐建华强调,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努力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扩容与提质的关系,产、城、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等五个关系,着重抓好六方面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二是坚持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制造实力。三是坚持生态优先,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有序推进人口市民化。五是坚持文化为魂,彰显城市特色魅力。六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创城市发展动力。

    突出以经济区理念统筹推动组团式发展

    袁宝成就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具体部署,要求突出以经济区理念统筹推动组团式发展,构建东莞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突出抓好城市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突出抓好产城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突出抓好人的城镇化,进一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抓好生态保护,让人和城市融入大自然;突出抓好融资体制创新,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姚康在总结讲话中要求各镇街各部门认真领会会议要求和书记、市长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上来。要把传达和学习这次会议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真正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东莞市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常态、增创新优势的重要着力点。

    上午,长安镇、清溪镇、麻涌镇、松山湖高新区、市国土局作典型发言。下午,与会人员分组学习徐建华、袁宝成讲话,并对《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及相关配套文件进行了热烈讨论。

    书记论述

    徐建华谈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动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

    按照中心突出、组团发展、快速连通、生态隔离的思路,通过区域合作和市域统筹,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格局,推动城市空间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这是徐建华在谈及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工作时强调的,他说,要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谈目标

    推动城建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徐建华说,确立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目标,是基于东莞城市发展历程和现状,立足东莞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以及在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所承担的角色定位,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而确定的。

    他强调,这一目标,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符合城市发展实际,把准了城市发展方向,是我们对新型城镇化认识上的深化、理念上的升华、标准上的提升,既与中央提出的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高度吻合,又与东莞历年来城市建设发展理念和思路一脉相承,为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赋予了新内涵,必将奠定东莞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城市发展格局基础,推动城市建设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谈关系

    从“重物轻人”转向“以人为本”

    徐建华指出,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努力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扩容与提质,产、城、人,政府与市场,发展与保护,建设与管理等五个关系。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扩容与提质的关系。东莞城市规模已经形成一定的体量,必须坚持以提质为先,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区首位度;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口素质;突出创新驱动,提升产业质量;推进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推动城市发展从形态构建向功能强化转变、从环境营造向品质提升转变、从粗放管制向现代治理转变。同时,注重扩容,推进“三旧”改造,促进城市更新,向存量要空间;发挥沿海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向海域要空间;对接穗深港,服务东西北,向外部要空间;强化交通枢纽开发,构建城市综合体,向空中地下要空间,推动城市空间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转变。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产、城、人的关系。城镇发展与产业发展、人的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生态导向”,从“重物轻人”转向“以人为本”,实现以城聚产聚人、以产兴城留人、以人活城强产,产城人联动、融合发展。特别是通过城市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带动就业结构升级和人口结构升级优化,实现高端产业与高素质人口的集聚、提升。

    谈重点

    坚持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制造实力

    徐建华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东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中心突出、组团发展、快速连通、生态隔离的思路,通过区域合作和市域统筹,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格局,推动城市空间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

    二是坚持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制造实力。结合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和功能定位,加快推进四大市属园区、三大增长极、重点开发区域等发展平台建设,促进发展平台与城市建设有机衔接,推进发展平台成为功能完善、宜业宜居的城市新区,成为产城融合的重要载体。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以创建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底线思维强化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管制,推动城镇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外延式向集约型、内涵式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努力打造“美丽东莞”。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有序推进人口市民化。科学制定人口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口市民化的质量和水平。要推动常住异地务工人员市民化。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异地务工人员融入东莞步伐,推动本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市民化。

    五是坚持文化为魂,彰显城市特色魅力。

    六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创城市发展动力。

    市长部署

    袁宝成部署新型城镇化建设

    探索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批次清单

    关于东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袁宝成作了具体部署,并围绕产城融合、人的城镇化和融资体制创新进行了阐述。他强调,新型城镇化要考虑产业支撑,要防止过度举债,造出一批鬼城死城。

    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协调发展

    袁宝成说,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辅相成。要注重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协调发展,着力构建结构优、质量好、效益高、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融合发展。

    袁宝成指出,要在全市尽快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相互协调的区域产业格局。加快松山湖、虎门港、生态园、长安新区、粤海产业园等园区的开发建设。突出抓好水乡地区的环境再造、惠民富民、示范项目、机制创新等工作重点。努力形成“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

    袁宝成强调,要积极培育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新业态,重点加大对电子商务、楼宇经济、现代物流、城市商业综合体、都市农业等的扶持力度,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探索制定“同城同待遇”批次清单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袁宝成指出,东莞市人口倒挂问题较为突出,人的城镇化任务艰巨。要根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积极稳妥推进人的城镇化进程。

    “要尊重人的意愿,不愿意不强求。”袁宝成说,这是中央的精神,要以人为本,但也要做好引导工作,让高素质人才向城市集中。要进一步完善积分制入户政策,优化调整积分设置,加快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员落户问题,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常住异地务工人员转化为户籍人口。

    袁宝成说,要完善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探索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批次清单,让居住证持有人逐步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

    设立“天花板”

    防范政府过度举债

    袁宝成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大,仅靠政府投入难以解决,必须以改革创新思维,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主导、政企分开、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可持续城镇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目前,国家财政部正大力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袁宝成说,东莞市要积极争取相关项目纳入国家示范项目,并落实“非禁即入”投资政策,支持国企、民企、外资等各类市场主体以PPP等方式参与城镇化项目建设。

    袁宝成强调,要严格防控化解债务风险。设立政府负债“天花板”,防范过度举债。建立市镇两级偿债准备金制度,从新增一般预算收入、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偿还债务,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分组讨论

    徐建华参加中心组团分组讨论

    中心组团要成为东莞首善之区

    昨日下午,徐建华参加了中心组团的分组讨论,强调中心组团要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自身要强、辐射力要大、贡献要大”,成为东莞的首善之区。

    市政府党组成员、松山湖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殷焕明,市委秘书长黄少文等参加分组讨论。

    会上,莞城、东城、万江、寮步、大岭山、大朗、茶山、南城、松山湖、生态园等镇街、园区代表围绕组团式发展、产城融合等话题先后发言。大家纷纷表示,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东莞城镇化建设和高水平崛起提供了重大机遇,尤其是提出的经济区理念统筹推动组团式发展将对东莞未来的新型城镇化产生深远影响。

    徐建华指出,此次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是一次事关东莞长远发展的会议,将为编制好东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是东莞主动适应新常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他强调,会议既与东莞已走过的城镇化道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备了很多新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东莞城镇化建设从小组团到大组团,从注重行政区统筹到注重经济区统筹,从强调城镇化规模到强调城镇化质量的转变。

    徐建华指出,作为中心组团,要增强使命意识,“自身要强、辐射力要大、贡献要大”,成为东莞的首善之区。组团内部要加强协作分工,在规划的统领下,放在整个组团、全市,甚至周边区域去谋划。

    袁宝成参加西南组团分组讨论

    实现城市发展与组团发展双赢

    昨日下午,袁宝成参加了西南组团分组讨论,强调要处理好产业、城市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的关系,经济区和行政区的关系,增债和减债的关系,从辐射、融合、错位、竞争、市场和共赢的角度出发,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虎门、厚街、长安、沙田(虎门港)、长安新区四镇一港一区负责人参加了分组讨论。

    袁宝成说,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定位,是市委经过深思熟虑、充分讨论后形成的,这次会议准备了半年多时间,希望广大干部群众认真思考东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沿海组团是东莞经济的大头,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组团内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协调发展。

    一要处理好产业、城市和生态之间的关系。产业选择要合适、相得益彰,有了好的产业还要考虑人要有好的生活。

    二要处理好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定位不能抛开历史传承脉络,要防止抛开历史另搞一套。

    三要处理好经济区和行政区的关系。两者之间不能人为的冲突起来,经济区的概念不能取代行政区,同时也不能以行政区的概念抛开经济区。

    四要处理好举债和减债的关系。适当举债是可以的,但要找准平衡点,充分考虑举债带来的效益。同时,不合理的债务一定要减掉。

    袁宝成还希望各镇街在发展中充分考虑辐射、融合、错位、竞争、市场、双赢这六个关键词,实现城市发展与组团发展的双赢。

    焦点关注

    东莞入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虎门长安试点新型设市模式

    昨日的会议透露,目前,东莞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的综合评审,入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

    徐建华要求,接下来,要按照试点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三大任务,在虎门镇、长安镇试点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设市模式,在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等重大发展平台探索试点产城融合、生态文明、智慧城市等其他体制机制创新。同时,要以入围“国家级”试点为契机,发挥试点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

    《意见》解读

    莞版“40条”绘出新型城镇化路线图

    以经济区理念统筹推动组团式发展,在大组团发展框架下积极试点探索新型设市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格局上,强调以经济区理念统筹推动组团式发展;在人的城镇化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区分;在关键领域改革创新上,在大组团发展框架下积极试点探索新型设市模式,推进镇级市建设。

    《意见》从城镇化格局、人的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资金保障、绿色低碳城市、城镇品质、改革创新等方面,一共40条,绘出了东莞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

    关键词城镇化格局

    以经济区理念统筹推动组团式发展

    《意见》提出进一步优化新型城镇化格局,其中最大的亮点是以经济区理念统筹推动组团式发展。

    《意见》提出,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以经济区统筹引导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按照“中心突出、组团发展、快速连通、生态隔离”的要求,构建“一中心四组团”(中心组团、西北组团、西南组团、东北组团、东南组团)的新型空间格局,促进城镇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协调发展。

    在对接珠三角区域发展方面,《意见》提出,加强区域间合作发展。全面对接珠三角全域规划,以大组团对接区域合作发展,进一步强化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联动、生态治理等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加快深莞惠一体化步伐,深化穗莞战略合作,加速融入世界级城市群。抢抓广东省争创自由贸易园区的机遇,主动对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积极共建珠江口东岸世界级湾区。落实海洋经济强市战略,统筹利用港口、经贸、华侨和文化等资源,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与粤东西北的产业合作,加强与韶关、惠州、河源、汕尾等重点地区的联系,扩大东莞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关键词人的城镇化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东莞作为外来人口大市,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关注的焦点之一。对此,《意见》提出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夯实人口管理和调控基础。根据综合城市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科学制定人口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人口迁入规模和目标。

    完善与城市承载力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区分,保持本市进城落户农民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变。完善并落实包括积分制入户在内的人才入户政策,加快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员落户问题。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实现流动人口在莞按规定凭证享受就业、教育、医疗、计划生育、社保、救助、证照办理等服务。拓展居住证在商业、金融业、服务业等领域的使用功能,加快实现一证多能、一证通用。

    《意见》还提出促进社会融合发展。探索异地务工人员从组织归属、政治参与、公共服务、文化认同和社会活动等全方位融入的举措,切实加快异地务工人员融入东莞步伐。

    关键词土地利用

    编制土地统筹整合规划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划界线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东莞的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为此,《意见》提出全面推进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其中重点推进土地资源统筹整合。

    《意见》提出,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摸清各类建设用地的总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编制土地统筹整合规划,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划界线,集中财力采取政府收购、成片改造等方式统筹成片建设用地;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大力开展空间腾挪,整合连片土地打造大型重点项目承接平台。

    其次,有效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健全规划统筹、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利益共享的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倒逼激励机制,盘活利用现有存量建设用地,实现每年新增开发量使用存量建设用地比例不低于40%。创新“三旧”改造用地制度,每年预留5%或以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支持成片更新改造。“工改工”收回后重新出让的土地,可享受重新配备法定最高土地使用年限、税费优惠、财政支持、审批便利等扶持政策。

    关键词资金保障

    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探索设立城镇化投资基金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是保障。为此,《意见》提出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一是加快完善市镇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市和镇(街道)财权和事权关系,合理加强市级在基本公共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支出责任,强化镇(街道)社会管理和地方公共服务责任,构建财权事权关系清晰、财力配置合理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是拓宽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资金筹措机制,为城市基础设施筹集长期建设资金。探索设立专门的城镇化投资基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促进基础设施项目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商业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支持市属国有企业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城市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增强投融资能力。支持条件成熟的产业园区、中心镇、重点镇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市场化、规范化融资方式。

    三是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放宽准入,完善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着力拓宽民间投资领域。落实“非禁即入”投资政策,支持国企、民企、外资等各类市场主体以PPP等方式参与城镇化的项目建设。

    关键词低碳城市

    实施能耗“双红线”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

    《意见》提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落实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以节能减排进一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环境优化。推动城市产业低碳化发展,严格实施能耗“双红线”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防止引入“两高一低”项目。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以水乡经济区为试点,通过创新监管和市场化措施,推动造纸、漂染、洗水、电镀、制革、印花等行业的重点污染企业有序退出,加快淘汰高污染、高排放产能,腾出环境容量。

    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南粤水更清、清洁空气和新一轮绿化等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整治,促进环境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果。

    提升绿色宜居水平。严格落实生态红线规划管控,落实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各项建设任务。在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东莞生态园、长安滨海新区等重点开发地区,率先推广应用低影响开发模式和技术,将低影响理念融入水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和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创建国家绿色低碳生态区。

    关键词城镇品质

    转变“重车轻人”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意见》提出加快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转变“重车轻人”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现代有轨电车等大中运量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微循环公交、公共自行车等为补充的多层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系统,提高公交覆盖率、准点率和运行速度,提升中心城区与各组团、组团与组团、镇街园区之间的公共交通联系。在城市核心区域及重要居民集散点规划建设微循环公交系统、公共自行车系统等社区级公交网络,解决市民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各类公共交通方式的衔接,特别是重要的站点地区要通过规划设计实现不同交通工具的无缝、高效对接。

    推进智慧城镇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形成覆盖城乡的信息化网络。推动城镇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智慧环保”、“智慧医疗和教育”、“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镇街”等重大信息化工程,促进城镇基础设施智能化、城镇管理信息化和公共服务智慧化,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和资源集约化利用。

    积极试点探索新型设市模式推进镇级市建设

    关键词改革创新

    完善组团式发展协调机制。以经济区域概念加强资源要素、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行政资源整合,以“同类型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形成大组团式发展的城市格局。建立健全组团式发展的财政投入、分成和利益平衡机制,强化市一级顶层设计和协调统筹作用,努力形成统揽组团全局、平衡组团内利益的管理体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大组团发展框架下积极试点探索新型设市模式,推进镇级市建设,发挥镇级市推动区域一体发展、协调发展的独特作用。

    完善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完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多元化可持续城市建设投融资体系。推进市财政经营性资金实施股权投资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式投资比例。探索以特许经营权为主的PPP融资模式。创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的投资补助、运营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

    延伸阅读

    市委政研室主任邓涛解读会议召开及《意见》出台背景

    从“三个百分之五十”看东莞新型城镇化

    记者:外界评论这次会议是东莞发展里程碑式的会议,如何理解会议召开的背景?

    邓涛:从2004年到现在,这是东莞第二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城镇化发展,会议的召开经过了近半年的准备,政策的制定充分听取了各方意见。要全面理解这次会议、这次城市定位的背景,可以从“三个百分之五十”来考量。

    一是东莞的生态用地保有量即将突破50%的底线。这是国际上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突破这个底线,东莞就不能称之为生态城市,也不能称之为宜居城市。因此《意见》提出划定城市发展边界,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强化城市更新,就是要保住生态底线,保留生态这一发展的核心优势。

    二是东莞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已经突破了50%。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第三产业已经超过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标志着东莞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东莞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扩展了“制造名城”的定位,增加了“现代都市”的内涵,突出了服务业的战略地位与支柱作用。当然,制造始终是东莞的优势与品牌,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顺应规律,把握机遇,努力拓展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第三产业。包括制造业的服务化,也是我们产业转型升级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为此,东莞提出现代都市的概念。因为现代服务对人力资源和营商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接下来城市发展将进入一个提质阶段,否则就无法推动第三产业继续发展,无法参与世界级城市群的分工。

    三是东莞还有50%的户籍人口还没有享受到普遍、完整的公共服务。有90万户籍人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而是半城市化的居民。现在的问题不是要把居住的地方完全改成城市,而是要让他们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以此起步将均等化有效扩展到异地务工人员,这涉及到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要看新型城镇化是不是以人为本。新一轮城镇化将不再像过去修多少路、建多少楼那么激动人心,但进行的恰恰是最关键的一步,使得人口结构、管理模式、公共服务等均有一个质的提升。

    记者:为什么将人的城镇化、外来人口城镇化作为重点?

    邓涛: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是东莞发展的短板,根据木桶理论,决定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是短板。公共服务没有实现均等化,造成人难以扎根,以至于严重依赖人力资源成本的现代服务业也无法发展。同时,它也是短腿,有这样一条短腿,社会就不会稳定。短板决定承载力,短腿决定稳定性。因此,东莞这次特别强调人的城镇化和外来人口城镇化。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中国规划网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