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人物风采 > 领导风采 >

推动旅游与文化在融合中实现新发展

时间:2012-07-11 18:23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为之

  主讲人: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

  编者按 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化,旅游业也进入一个大发展大调整时期,旅游与文化的关联度、协同性日益增强。适应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新趋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已成为新的重大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围绕本期主讲话题,深入剖析了旅游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机融合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
  ① 深刻认识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旅游和文化的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的过程是旅游者参与文化体验的重要过程,也是生动展示文化资源旅游价值的过程,旅游者在充分享受旅游活动的同时,获得文化熏陶。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又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站在旅游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基本内涵;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旅游业对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作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旅游是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发展旅游业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旅游是人们离开家门,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活动,通过旅游,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与物质的享受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早就意识到通过旅游旅行活动能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升文化素养。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参观历史古迹、游览名山大川、体察风土人情,时刻都在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通过旅游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历史人文知识传播以及艺术审美享受等效果,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二,旅游是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渠道,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强文化的活力。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目前我国有2351家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个历史名镇名村、2141所博物馆、3258所文化馆。全国132家5A级旅游景区,文化类景区超过半数,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景区达28家。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风俗习惯等也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大都具有典型的旅游利用价值,通过旅游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开发旅游业,需要在切实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对各类文化文物资源进行梳理和修整,需要对古城、古镇、古村落进行挖掘和利用,从而让文化文物资源多年沉睡的价值展现在游客面前,这也有利于文化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不同文化、文明间的沟通与交流。现代社会大众旅游的发展,已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效载体之一。人们在旅游中对文化的接受是在一种完全自愿的环境中发生的,是出于旅游者个人意愿而对其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因而也最有效、最持久。旅游还是跨国界、跨地区的交往和跨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我国历史上的每一位旅行者都是文化的传播者,是促进沟通交流的文化使者。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国际间的往来更加便利,旅游可以在更广范围的领域展开,为各国人民加深了解、增进共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实践证明,旅游可以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民增进了解、加深理解、促进友谊。很多国外游客通过旅游加深了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了解,许多中国游客也通过出国旅游“零距离”了解了外国和外国文化。
  其四,旅游是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发展旅游业可以弘扬中华文化。每年数千万国际游客来到中国,首先接触到的是中国的旅游业者和旅游资源、旅游配套服务和设施。依托旅游资源和旅游渠道,通过丰富多彩的旅游线路、活动和服务实现对外交流,能够使各国的游客在旅游中认识、了解、感知一个真实发展变化的中国,进而传播、展示、塑造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2011年,我国出境旅游已达7025万人次,如此众多的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也一定会把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有利于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推进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的友好交往。
  其五,旅游是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发展旅游业可以推进文化的改革创新。旅游和文化的结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近年来,全国各地从资源特色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先后涌现出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和特色文化旅游城市,出现了以北京故宫、甘肃敦煌、西安兵马俑、苏州园林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区,以云南丽江、江苏周庄、浙江西塘、江西婺源等为代表的特色古城(古镇),以深圳华侨城、杭州宋城集团、曲江文旅集团、宁夏西部影视城等为代表的知名文化旅游企业,以广西壮族“三月三歌会”、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集旅游、文化、节庆于一体的民俗节庆活动,以《印象刘三姐》和《印象丽江》为代表的印象系列、甘肃《大漠敦煌》等一批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演绎精湛、格调高雅的旅游文化演艺作品,以中国剪纸、陶瓷、织绣、泥塑、皮影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商品,等等。但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在旅游文化的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和发展业态等方面的创新上还有着广阔的空间,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挖掘。
  ② 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机融合
  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进入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发展,既是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有利于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总的来说,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发展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着领域不宽广、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
  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机融合,首先要做好建立完善机制、制定规划、政策扶持、宏观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政策的导向性作用,特别是要落实好有关推进文化旅游的政策措施。各级旅游部门在制订和修订本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时,要注重增加或丰富旅游文化发展的内容;在指导基层旅游工作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时,要注重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善于运用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在指导旅游产品开发时,要注重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指导旅游文化企业的发展中,要注重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
  其次,要加强旅游文化精品建设。一是打造一批高品质旅游文化演艺产品,鼓励省区市和部分重点旅游城市打造出一台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国内外游客到此必看的旅游演艺节目。二是打造若干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活动品牌,既要充分提升现有的旅游交易会的文化内涵,又要重点支持和推出若干全国性的精品旅游文化活动。三是注重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四是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市场推广。
  其三,要充分发挥红色旅游文化工程的作用。红色旅游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工程。要通过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旅游精神内涵,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不断丰富内容,把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充分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使人们从红色旅游活动中汲取精神力量,并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要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和红色文化精品创作相结合,通过组织编演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出版红色旅游系列图书,举办红色旅游摄影展、博览会、红歌会等,打造一批反映地方红色文化的艺术精品,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感染力、影响力。
  其四,要进一步深化国际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促进发展,合作才能共赢,旅游发达国家通过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来扩大影响力值得借鉴学习。我们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支持和鼓励针对国际游客需求开发包含我国文化精髓的旅游线路和文化旅游产品,创作一批旅游演艺节目。同时,还要将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纳入国内外旅游项目推广计划,充实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