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镇文化 > 古镇建筑 >

枫林古镇历史文明

时间:2009-12-18 11:1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枫林原名丰里。明朝时,因村南前山遍布枫香树而易名为枫林。枫林建村久远,聚居人口众多,文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素称东瓯名镇。据历史记载,乾隆年间枫林已称镇,清与民国,枫林镇名一直沿用。
    枫林古镇,坐东朝西,前人描述这里的地理形势,有“前岩纱帽,后峰笔架,狮水潆洄,象山耸立,左蟾跃,右鹰翔,龙盘虎踞,景无所匹。”之说。枫林是楠溪历史上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中心,素有“楠溪第一村”和“小温州”之称。
    枫林古镇的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东晋时期,就有中原士族迁入开发枫林这片土地。初唐时期,枫林村落已经初具规模,村西就是楠溪江中游重要的水运码头昭浦,航运的发达促成浦亭街的繁荣,进而吸引许多名门望族来此居住,共同开发这片肥沃的土地。根据有关史料表明,宋朝以前迁居枫林的姓氏就有30余姓,永嘉学派学者中,就有丁昌期、刘安节、刘安上、徐自明等人的家族聚居于此,各姓进士共有20余名。南宋孝宗癸未元年(1163)状元、礼部尚书木待问故居旧址位于枫林古镇东南角,占地7600平方米,其后裔至今还有木贤好一户人家居住枫林。
    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他少年时期就曾经在枫林档溪村的温州学正刘进之创办于家乡的法慧书院里读书。叶适晚年为刘先生的儿子刘子怡这位少年同窗写墓志铭时提到,他师从刘进之求学之时,楠溪枫林一带的文风鼎盛,足以与温州城并驾齐驱了。此时的枫林已经有“枫叶地,称乐土”的美誉。徐姓是枫林古镇后来居上的楠溪名门望族。公元1106年春天,枫林柯家牡丹盛开,邀请四方文人墨客举行牡丹诗会,饮酒赋诗长达一个多月,徐姓始祖徐公仪乘着酒兴题《牡丹诗》说:“魏紫姚黄未足夸,元龙百尺有王花。一枝丹萼开连理,两朵红云捧日华。”受到柯家主人赏识,就招赘为女婿,耕读传家,成为书香门第。900年来,枫林文人学士辈出,遗存文物古迹众多。
    枫林因山水环绕,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近代史上的浙南军政重镇。明洪武二年(1369),设枫林镇以防倭寇入侵。清雍正十三年(1735)设立永嘉县丞署,管辖永嘉县瓯江北岸的十都二社,与瓯江南岸的县城鹿城相呼应。1930年5月,浙南红军游击队在枫林惠日寺整编为红十三军,已经记载于《中国红军发展史》、《中共浙江党史》和《中共温州党史》等史册。抗日期间,驻有浙江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浙江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浙瓯日报》江北分社、国民党浙江永嘉县党部、县政府,并驻陆军21师和暂编33师师部,兵员最多时达8000人。1945年10月,驻浙江省第二保安队司令部。1946年,驻国民党括苍(浙南温、台、处七县)绥靖处。1949年4月1日,枫林提前解放。1949年9月,为永嘉县人民政府驻地。
    明清时期,徐氏宗族有各类生员400余名,举人11人,武举人3人,进士1人。科举废除后,钦赐师范科举人2人,辛亥科孝廉方正1人。科举人士,或埋头治学,或由儒生进而行医,或弃儒从商,或积极参政,使枫林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生员社会,在培养人才、建设经济、自治地方、兴办公益事业诸多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受到朝廷的表彰和乡间群众的爱戴。晚清民国时期,楠溪高等小学、永嘉县私立济时中学和永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先后在这里创办。
    今日枫林徐氏后人有院士2人、教授5人,副教授9人,高级工程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博士9人、硕士23人。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