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镇文化 > 古镇风俗 >

尚文传家风 世代飘书香

时间:2018-07-31 07:42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李华云
——领略十八行村崇尚读书育人历史传统的魅力
 
特约记者 李华云 原载《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杂志2018年第5期》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驱车从文昌出发向南走,前往属于会文镇管辖的古村落十八行村。陪同我们前往的是文昌市委宣传部的小王同志和另一位热心朋友。
    文昌市南,低丘台地平原,植被茂密,绿树婆娑,椰林摇曳。十八行村就坐落在距市里大约90公里的这片郁郁葱葱,风景如画的土地上。据说这里是文昌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古村落,历经数百年,仍然保持着传统古民居的原始风貌。
    车到村口,我们遇到了几位闲坐的村民,给他们打招呼,他们也热情回应。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一位年纪稍轻的村民高兴地带我们进村。
    记者一走进村子,就被它原始古朴的气质吸引。掩映在挺拔秀丽的椰树和其他高大树木中的房子,由清一色的青砖一块块垒成,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显得古老而质朴。村民告诉记者,十八行村的村民都姓林,村名源于村里的十八行住宅。据说,十八行村的特殊格局始于偶然。十八行村修建伊始,林姓先祖们只建了一行老宅。随着血脉延续,十八行村成为一个子嗣兴旺的大家族,也因此不得不开始扩建或新建宅院。为住处尽量靠近,十八行村人紧靠老宅并仿照老宅结构重建新房,数代过去,村落便成了如今的十八行格局。
    记者行走在狭窄的铺着青砖的小巷里,两边都是一排排高大的院墙和门框很高的院门,如果不熟悉这里,很难分辨这是第几行的房屋。带领我们的村民说,十八行村有一个笑话:过去有一位刚嫁到本村的新娘,出去串门之后准备回家,哪知道在各条巷子里穿来穿去,认不得归家路。这时刚好碰到村里有一位路过的年轻男子,按老规矩,新娘低头问路,不能正眼瞧这位男子。哪知这位男子一把牵过她的手,“来来来,我带你去。”原来,这位年轻男子就是她的夫君。
    村民带我们走过了几行住宅后,把我们送到了村里老支书家里,老支书个子不高,身材略瘦,古铜色的皮肤衬着一张忠厚慈祥的面庞,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老支书欢迎记者的到来,招待我们坐下,愉快的接受我们的采访。
    老支书的名字叫林运椿,今年71岁,已有48年的党龄。1950年随家人从南洋回国,在本村读小学,在琼文中学读初中,1968年在文昌华侨中学高中毕业。在这之后除当过6年民办教师和被抽到乡镇工作队工作一段时间外,其他时间一直是当村干部,其中村长书记职务就干了20多年。
    老支书林椿运说,十八行村的祖先于明朝正统年间从福建莆田迁居至此,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全村60多户,230多人,一个祖宗,至今已繁衍23代。他说,十八行村是一个典型的侨村,过去几乎家家有下南洋的华侨,现在在东南亚的华侨也是200多人,两边差不多。他本人的一个叔公是马来西亚的少将,还健在,现在已经80多岁了。
    聊过去、说现在、展未来。与记者拉起家常来,老支书兴趣很高。但最让老支书骄傲的是十八行村民风朴实、风清俗正。他说,十八行村自古我们林姓人是古代第一忠臣比干的后人,忠孝传家、重视家族教育、敦亲睦族从建村以来,十八行村就设有私塾,教育子弟读书学文化知识,从蒙训识字开始,进而学习儒家经典,明清时代村里就出了数名贡生、举人和进士。直至今天,虽然已经没了有旧社会那种祠堂村规的约束,重视教育的传统也一直被村人忠实地履行着,从十八行村考出去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大学生有许多个,各方面的成功者也很多。让这个村子的书香人才世代延续。
    知道我们来访时间有限,老支书说要带我们在村子里走走。在村子的中间,最古老的一行老屋已经坍塌了,只留下一些残存遗迹。有些老宅后来也翻修过,但是都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基本保持原貌。古旧老式的精致木雕门窗、明清时代流传至今的桌椅。房屋顶上还有美仑美奂的飞檐翘角,做工考究,图案精巧,蕴含着先人们对美好精致生活的追求。
    走在每一行住宅的路上,感觉地势都是从高到低。老支书说,十八行村都是依照地势建房,地势较高的房子辈分比较长,只有德高望重者才能在高的地势建房子。穿过一间间相连的宅院,我们还注意到每家每户的大门都是敞开的,站在这一行第一间房屋门前,竟可以将整行房子从头看到尾,上下通透。老支书说,每行屋子这样建就是寓意兄弟同心。十八行村的房子很多方面都有一致的地方,看来都是有说道的。
    在十八行村现存最老的宅院前,屋檐下挂着写有“九牧堂”三个字的匾额,这间三进的屋子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基本上保持着数百年前的原貌。在这里老支书先给我们看了十八行村林姓的家谱,接着又拿出了一块上面写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石墨色的牌匾让我们看,并讲述着以前的故事。
    走出林家宅,老支书又把记者带到了村子的一块空地上。这里立有两块抱鼓石、两块上马石,还有一个古老的高1米有余的石水缸。这在古代是官宦富贵人家才有的东西。旁边不远处,有一面宣传墙,上面是十八行村的简介和十八行村的保护规划,图文并茂,一目了然。老支书说,十八行村的保护和开发建设已经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目前已着手实施。十八行院落的房子原封不动地保存,有些老房子要抢救性修复,修旧如旧,要把十八行村打造成美丽古村。记者从此时老支书灿烂的脸上,看到了希望和信心。 
  半天的时间很快,我们要告别了。老支书依依不舍,非要送两个椰子让我们带走。我们互留电话号码、互加微信,相约今后联系并再见面。回程的路上,记者在心中默默祈祷,愿老支书和十八行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