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镇文化 > 古镇风俗 >

余东古镇历史沿革

时间:2009-12-18 11:09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概况:余东镇位于海门市东北部,距海门市区30公里。余东镇疆域面积336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501公顷。全镇辖8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全镇常住人口32143人,其中农业人口29241人,城镇人口10806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度21分16.87秒,北纬32度01分30.26秒。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3.08公里。海拔标高7.315米。境内地势平坦,海拔2.5-5.2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风调雨顺,年平均气温15°C,日照2250小时,无霜期230天左右。
   历史沿革:余东,称凤城,位于海门市东北部,是海门市境内唯一有城池的千年古镇。余东系江海冲积平原,成陆历史悠久。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北朝(420-589年)时期,当一片茫茫大海出现胡逗洲,东布洲等沙洲时,余东像一些小丘露出水面,兀立在江海之间的沙场上,后逐渐淤积成一条狭长的水脊,人称“牛角梢”。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尉迟恭之后裔尉迟宝庆因受薛刚反唐之牵连避难于此地,围垦筑寨,取其姓名首尾二字为余庆。大历中(公元763-779年)唐代黜陟使李承实在此围垦筑堤设灶煮盐时,余东有了它的乳名——李灶。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余东建制为寨,与狼山、石港、蔡港、西寨同为兵防五要塞。余东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958年海门设县之前,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建余庆场,元代(1271-1368年)又改称余东场。余东的真正繁荣是明代以后,得益于运盐河之利,使它逐渐成为古海门的一个重镇。志书载,余东城于明正统(公元1436-1449年)年间信国公汤和在此建城,有无城墙虽未明载,但可以确知,此时的余东已从一个自然集镇发展为官方规划而建的小城,而今我们从古镇凤凰展翅般的街巷格局和玉带般环绕的护城河,便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建城人的独具匠心。明万历年间(公元1572年),海门第二次坍塌时,海门县衙曾迁建在余东场。盐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使余东成为一个工商业重镇。余东生产的真梁盐(上等精盐)、芙蓉手巾、白荸汗衫成为贡品,并远销东南亚。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南京制台周福受张謇之约来余东视察,创办了“通州大达内河运输公司”,并在余东盐河桥东建办了通东唯一的高等小学,南通县立等九高等小学。1928年,刘瑞龙、邰曼伯等在余东河北小学建立了通东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从此,贫苦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反外来侵略的武装革命斗争,余东镇于1948年5月21日胜利解放。
千年沧桑变迁,古镇风貌依旧,2146块石条铺设的古街及古庙、古井、古桥、店面、民居、小巷等大都保存着明清旧观,是南通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袖珍古城。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