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镇文化 > 古镇保护 >

旧城改造毁古建 城市记忆在消失

时间:2012-05-25 16:39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为之

    本报综合消息 城市记忆的消失、城市形象的低俗、城市环境的恶化、城市管理的错位……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天,自称“故宫看门人”的故宫博物馆院院长单霁翔用一个个亲身经历的故事直陈城市文化危机。
    千城一面:城市文化的沉沦
    “这是我们学校师生在工作之中拍摄的照片。”单霁翔拿出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念书时拍摄的各地城市的照片,清一色的高楼大厦,“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

    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师怀揣同样的设计方案,在中国各个城市抢滩,各地兴建起同一类型的建筑,与城市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建筑却在“旧城改造”等名目下被摧毁。“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拆掉济南老火车站,他们说盖了一个新车站,老车站的景观不协调了……”单霁翔既气愤又无奈。
    这样的故事并不仅仅发生在济南。“重庆在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处曾有一个美丽的朝天门码头,大台阶、高高的吊脚楼。上世纪末建设朝天门广场,码头被拆,这对于山城重庆,是一场文化灾难。”
    “一些城市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不是深化自身的人文历史,而是浅薄化自己的文化内涵,使那些格调低下的行为方式弥漫在我们城市的文化生活中,这是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立场的危机。”单霁翔说,“城市文化不是化石,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生命力,我们的城市需要积极挖掘自己的文化内涵。”
    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
    贵州的一个侗族山乡有一座美丽的风雨桥,有一年山洪暴发冲毁了桥,在场的124名侗族小伙子齐刷刷跳入洪水,拼死打捞风雨桥构件,3天3夜从贵州一直打捞到广西。10天后,找到的木材全部运回村庄,清点发现,28根大木一根没少,73%的构件也找回,风雨桥得以复建。
    讲述这个风雨桥的故事时,单霁翔言语间满怀敬意:“没人组织,孩子们为什么都能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因为孩子们从小就在风雨桥边长大,侗族大歌里就有一句歌词‘地坪花桥传万代’,风雨桥融入了他们的生命与血液,桥遇到任何困难,他们都会挺身而出。”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很多羌族的传统建筑碉楼被破坏。救援队没有请外来援建,而是让当地人自己动手重建家园。因为只有羌族人才最熟悉这些建筑,只有年轻人掌握了家乡的传统,文化才有延续的可能。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是我国第一次以“文化遗产”为主题词发布的政府文件,过去都称“文物保护”。单霁翔说:“文化遗产保护比文物保护更强调世代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人们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不是政府和文物单位的专利,只有当地居民自觉守护,才能实现文化遗产的尊严,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有强盛的生命力。”
    博物馆建设:关键在质量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处于世界变革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对此,单霁翔说:“我认为,中国博物馆的新挑战,不在数量,关键在质量。”
    单霁翔透露了一个数据:2010年全国共诞生395座博物馆,平均一天建成一座还要多。“据我所知,2006年、2007年才建成的天津博物馆、辽宁博物馆要新建,湖南博物馆、湖北博物馆要扩建……我们确实有经济实力建设更多博物馆,但我们更要重视的是,如何将博物馆融入社会生活中。”
    自称“故宫看门人”的单霁翔三句话不离故宫。他介绍,“目前故宫有藏品1807558件(套),全国博物馆中传世的珍贵文物有60%在故宫。故宫的藏品不应都锁在库房里,而应创造条件进行更多的展示。故宫正在编撰故宫藏品大系,把藏品告诉公众,体现公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博物馆把每一位观众称作尊贵的客人,对于故宫来说,公众是主人。”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