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专家 > 专家观点 >

优化产业创新思路是中国城市发展模式

时间:2012-04-04 12:2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图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
图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
 
图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
图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
 
图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
图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
 
图为联合国人居署驻华代表张振山。
图为联合国人居署驻华代表张振山。
 

  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研究

  ——“城市系统规划与城市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课题开题会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提出:“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这就赋予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新的内涵。

  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城市系统规划与城市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立项,纳入了部级科研计划,并组织泛华建设集团进行研究。

  12月19日,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研究——《城市系统规划与城市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课题开题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泛华建设集团、城市发展研究院主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领导、地方政府代表、联合国人居署代表、金融机构及学术机构领导和相关企业领导出席了此次会议。

  在城市化进程内涵发生新变化的历史时期,《城市系统规划与城市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的立项和研究正可谓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有力践行。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大媒体的朋友们:上午好。

  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研究及《城市系统规划与城市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今天正式开题了。首先我代表泛华建设集团和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向出席今天开题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各大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本课题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各位专家表示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荣幸的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开题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

  联合国人居署驻华代表张振山

  黑龙江省海林市市委常委、海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凤林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徐文珍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李金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所所长/注册城市规划师 张险峰

  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体雁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李红玉

  泛华建设集团总裁杨天举

  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有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先生讲话,有请韩司长!

 

  【韩爱兴】: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今天泛华建设集团承担的建设部2009年的科研项目“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的开题会。长期以来,我们作为建设部科技司,更多是关注城乡建设系统的纯技术问题,从国家到地方,在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方面很重视。对软课题的研究,过去关注的不够,泛华建设集团从他们工作中的体会和实际工作需要,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我们认为非常有意义。

  首先,我们觉得他们的创意非常有新意。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综合产物,在人类生活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很多部门、很多专家,包括国际组织都分析了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很重要作用。现在中国城市占了整个土地的2%,但是居住了50%以上的地球人口,创造了GDP占到80%以上。但是所造成的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也是75%的总体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中国面临的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城市的能源、资源、投资、环境、交通都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气侯变化带来的很多不利影响也十分突显。自然灾害频发。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向市场经济条件转化的城市投融资模式还不清晰。能够综合研究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觉得十分有意义,也非常愿意支持泛华建设集团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我们建设部也感到,从中国的城市化角度来看,在水环境问题上,在交通问题上,在居住问题上,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还很难看到有一个城市能够解决得比较理想。当然,理想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我们也说不太清楚,更需要通过政府的立项鼓励大家来开展这种项目。因为历史上我们自主是单项的研究,这样的单项技术研究往往是把某一项资源当做一个无穷大的、无限大的、永远可以用不完的、没有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开展的。例如冲水马桶技术,英国人发明冲水马桶技术以后,大大改变了人类的居住和建设模式,传统有单层的一层的小房子可以盖到几十层,甚至更高层的住宅,人们很方便地住在一起,并且居住条件和环境还比较好。这种条件都是基于水是用不完了。但是随着人类更多进入城市以后,我们就发现城市的水问题就十分突出。我们启动了水污染控制与治理,要解决城市水的问题。包括城市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等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城市的总体水环境还是在恶化,而不是在明显改善。可能有一些局部,比如说局部流域的某一段水污染的环境有所遏制,但是总体还是有所污染。当时也是把它作为一个无穷大的、没有约束的、可以任意开采和使用的自然资源。但是实际上不是。无论从全球,无论从我们国内看,这些资源都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任其像自由式的搞城市化,特别是现在很多城市都要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国际城市,国际化的大都市,几千万人,一千万、两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我们的城市状况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可能还有很多未知数,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课题来进行研究。

  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模式,这是一个新课题。但是随着我们国家推动节能减排,推动建筑节能和城市节能,我们越来越发现投融资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甚至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我们觉得现在建筑节能的保温技术没有太多的高新技术,我们节能改造也没有十分高新的技术,但是要运用这些技术,实现节能和减排,就需要大量的资金。

  尽管各个地区和政府十分重视城市的节能改造问题,尽可能安排了很多预算来用于节能的改造和减排设施的建设,但是坦率地说前景仍不明朗。如何把城市投资性的资金,改变成开发性的,甚至通过各种产权改革和产权研究,创造新的模式。比如说我们现在各个城市大量投入技术结构改造,房子的价格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由于政府在投资过程中的单一目标就是支持技术节能改造。省一级投资50块钱,市一级财政投资100块钱,这样每平米大概在150到200块钱的投资,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纯投资性的,纯消耗性的,还不是一个开发性的、回收性的、可循环性的,如果通过共同产权的方式,用户对200块钱有长期使用权,但是他一旦通过上市,变成了交易行为以后,他能否把钱再还回来,甚至把他增加的部分还回来,这样就会给政府创造一个很巨大的财富。政府投资的越多资产更多,这仅仅是技术节能改造这方面,但是在整个城市基础建设设施方面可能有更多的机会。

  所以我觉得这个课题很有创新。泛华建设集团根据他们的工作需要,能够从城市的策划、规划、项目、设施,包括投融资的方案,能够开展一系列的服务,或者叫做一条龙的服务,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实际上国外很多国家早有这样的模式。我们最近和德国合作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这是一个600万欧元的国际合作项目,也是希望从城市的诊断开始,诊断这个城市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各方面的基础设施,甚至包括财务的可持续性,然后通过点子工厂提供一些政策资讯或者决策资讯,给地方领导提供建议,使得城市发展不走弯路。

  这次开题会,希望各位专家和领导对这个项目的实施内容、实施方式、实施方案提出更好的建议,能够共同帮助这个项目圆满完成,为我们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有请泛华建设集团总裁杨天举先生介绍课题构想、研究要点和技术路线。

  【杨天举】:尊敬的各位领导和新闻媒体的同志。感谢大家能够给我这个机会给大家探讨一些体会跟各位领导和专家做汇报。因为这从年初我们跟建设部的科技司的领导做了汇报,科技司的领导给予了我们认同。我们就把我们的课题研究的路径和我们对城市的理解,对城市创新模式的思想体系跟大家汇报,请大家论证、批评和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吸纳各位专家的意见和认识,我们来在研究过程当中进一步做深入的探讨。我们希望这个课题在研究过程当中,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媒体来参与、探讨、研讨。其实这个题目是个特别大的题目,城市是一个特别大的系统,牵扯方方面面。因为一个城市涉及到建设系统、金融系统、经济系统,甚至涉及到社会系统。我们只是再一个建设系统里,或者涉及到一点金融系统里面进行研讨,来总结一下城市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怎么样进行可持续发展。

  我们今天汇报的题目就是“城市发展的创新模式”。因为我们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一个主旋律,就是经济发展的方式的转变。其实方式转变的过程当中增加城市经济的均衡性,提高城市发展可持续性,提升经济发展内升动力和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以及如何创新发展问题。这几大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都和发展空间有关,都和我们今天谈的主题有关,就是城乡如何统筹协调发展,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

  我们有幸听到了,那天我个人感觉是特别兴奋的一件事,就是作为多年来经济工作的重点,提到国家推行城市化的进程,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以及在中小城市发展当中探讨城市人口的聚集问题、城市人口的户籍问题、城市与城乡统筹持续发展问题和我们今天研究的命题,都特别一致。所以我们这一个课题能跟上国家的一个大的战略,也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多年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当中,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这样一个课题,正在被国家重视,也就列入了国家今年经济工作重点。其实我们今后城市化过程当中涉及的问题,环境和自然的问题、产业的问题、经济的问题、政策的问题、民生的问题和人口的问题都和城市化进程有关。未来20年,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这个课题可能是中国最大的一个主旋律。

  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变调结构、扩展内需,这就赋予了城市化新的内涵。促进城市转变过程,我们认为产业是创造供给,城市创作需求。怎样把产业创造供给的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怎样创造内需,怎样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因为从今年国家陆续批准了十个振兴产业。十大振兴产业实施都陆续涉及到产能过剩的问题,都陆续涉及到怎样产能消化的问题。我们认为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当中,其实城市化带来人口的聚集,是进一步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最重要的一个手段。

  所以我们提到了什么叫城市?城和市,其实是先有市后有城,市就是产业。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当中,怎样把产业化和工业化相衔接,因为有了工业化才带来城市化,才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怎样把中国的城市化和产业化有机结合,产业化达到一定程度一定对城市化带来新的需求。反过来,城市化和产业化的辩证关系只有产业化的发展,才能有人口的聚集,有了人口的聚集城市的发展才能可持续。所以有的这样的命题,我们说,城是创造需求的,产业的是创造供给的。需要把供给和需求做到有机结合。目前中国的城市只发展城市,如果不发展产业,就有可能出现卧城、睡城和死城。

  我们提到一个口号就是怎样推行产城一体化,而不能片面的理解为中国的城市化就是房地产化。而房地产这个特殊的产业,是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当中发展的产业,当然房地产也是一个产业,但是这个产业一定是伴随着其他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效的形成和聚集,才能形成房地产的这种健康发展。否则,片面的理解城市化就是房地产化这个是有失偏颇。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研究它的城市化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在探讨城市化和产业化的关系。城市化和调结构的关系,和扩大内需的关系。再说一点就是城市化如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所以产业其实是对人口聚集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尝富于民。目前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聚集不成比例,其实中国目前的城市化面积增加了70%,人口只增加了30%。人口聚集能力并不强。其实这只在某种意义来说带来土地的浪费,带来了资源不节约,带来这种资源不能有效的协调,产业和城市化不能有效的有机组合。所以我们提到了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永远伴随着三个命题就是,建设、产业和消费。

  产业和消费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是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其实是通过建设来推动产业和消费发展的。因为从GDP的比例看,中国的投入拉动一直是在GDP占的比例当中处在45%-50%之间。产业和消费它加在一起略大于投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研究的课题,或者是城市化在推动过程当中研究的课题,怎样研究在建设阶段、在短期内怎样通过建设来拉动、来带动产业和消费,通过建设战略环节,来推动产业和消费的有机结合。

  所以我们提到了建设是什么?城市化进程带来最大的建设,通过建设创造需求,来实现消化供给的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我们说,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或者中国怎样扩大这样一个大部分和我们现在产能过剩的一些产业。如果城市化进程得到有效的发展,其实对这些过剩的产业是个最大的消耗、最大的消化。今年我们从08年的统计来看,我们的城市化的进程已经达到了45.68%,城市化率目前有六亿的城市人口。在未来20年,如果我们城市化率达到70%的话,我们还有三亿的农民要进城,怎样使这三亿农民过上城市的生活,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国的城市化不是农民的边缘化,是怎样研究农民进社区,产业和园区结合,怎样工业反哺农业。怎样城乡统筹都是我们这次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在这个城市化进程当中,研究路径很多,有的是发展大城市,大城市带城市群,有的发展中小城市,有的是发展小城镇这都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路径可以选择,但是我们通过几年的探索和体会,我们的理解是发展中国的中小城市,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最可持续的一个路径。因为目前的中国的中小城市和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和区域协同是联系最密切的。

  而中国的中小城市最需要在城市化进程得到高质量的提高,而中国的中小城市在中国目前情况下,泡沫现象最轻,最小,或者是最不明显。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所以我们来研究中小城市的这个来发展,因为中国目前一级单位333个,城建制的一级市287个,县级、镇那就4万多个。所以我们的重点研究是中国中心城市以地级市为代表的中小城市,因为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了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城镇化的进程。所以我们今天可能更多面临的一个课题研究是中国的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如何来实现,来发展。所以我们现在看中国陆续批准了一些国家工程区战略,20多个国家工程区也批准了。我们也是重点在这些国家工程区当中怎样选择一些中心城市,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的过程。

  在城市化进程当中,我们遇到了十个关系,或者遇到了十大问题。其实这十大关系当中我们认为有三个问题其实是个难题。一个难题就是城市二元结构到底怎么破题,怎样缩小城乡差距。第二就是区域发展如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三能否实现城市可持续。这三个命题、这三个难题也是我们在城市化进程当中所研究的课题。在研究课题当中遇到十个问题,这十大问题一个是城市化的推进机制的问题,推进机制到底是以什么样一个公共资源,城市的公共资源如何去破题,城市的公共资源如何去用市场化,政府引导市场化机制能够去解决。第二是城市化与城乡统筹的问题,就是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问题。怎样改变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变成竞合关系、区域协同关系,都是城市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这里最重要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城市化与产业化的关系。城市化和产业化应该是这里所有的魂、城市化过程当中所有的魂。带来城市化、产业化的问题,涉及到我们今天研究的、接触、提到的两个课题去破题的问题。第一个课题就是城市化与城市的系统规划的问题。再就是城市化与怎样和城市的投融资体制完善的问题。用两个这样的破题来推动城市化与产业化的机制的协调问题。

  这里涉及到城市化与人口的问题、土地的问题、环境的问题以及城市的营销问题。其实我们从我们的知识结构、知识面,和我们涉及的领域。这十大问题牵扯到十大关系都涉及到城市的建设系统、经济系统、金融系统、社会系统。但是我们作为一个企业去做这方面的研究,从支配的资源、知识面和牵扯的关系其实是很复杂的。我们也在试图一点点去破题,我们也试图一点点从我们熟悉的领域,以城市的规划体系、城市的投融资体系去来破题。通过一点点的去推动,来使这些关系得到深入,我们也希望我们这样一个研究也作为一个抛砖引玉的一个引子,希望全社会一起来研讨、来参与、来探讨。什么是中国的城市化当中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牵扯的问题当中,牵扯这方面也希望各方面的专业、学家甚至新闻媒体一起来探讨。

  因为我们研究的重点领域是在中国的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发展是中国城市化最大的需要破题问题,也是中国的最大的市场。但是中国的中小城市,作为一个城市的经济体,也最需要研究它的经济体的经济张力、经济拉动力和经济的牵引力,经济的影响力。这里就涉及到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城市这样一个经济体到底如何研究的它的聚集能力、它的辐射能力和它的综合服务能力。这里涉及到城市资源禀赋的研究、资源的研究、要素的研究、区位的研究。涉及到要素整合的研究、产业的研究,怎样把城市各种资源要素、禀赋发挥极大化。这里就涉及到城市怎样研究聚集能力,其实中国的中小城市特别是中部和西北地区的中小城市,城市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强,城市占地面积很大,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的重要原因是城市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不够、浪费现象严重,就是它的聚集能力不强,辐射能力不强和综合服务的能力不强。聚集什么?聚集要素资源、产业、人口、资本、信息,社会、人才等等。再就是它的辐射能力,因为有了强有力的聚集能力,才能带来龙头企业、人才这一种产业集群,有了产业集群才能带动它的辐射能力、它的牵引力,区域的总部基地、区域的产业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区域的人才结构才能带动,才能形成强有力的辐射能力。在这方面江浙一带的企业,甚至一个县城,一个镇域它的辐射能力都很强,能够做到在那展示,在那做交易。实现一镇一厂,一品一厂的这样带动。

  再就是综合服务能力,所谓综合服务能力就是金融、教育其他等等的金融、信息等平台等等的金融服务能力。所以我们要说研究的重点是在哪?就是研究城市作为一个经济体的聚集辐射综合能力,使得它的比较劣势能够变成它的比较优势,能够发挥它的差异性竞争,来形成一方热土现象和洼地效应。

  这也是我们跟各级市长们,书记们打交道的,他们所需要的破题。提到了研究城市不得不想到,我们市长在关心什么?其实我们市长最关心的一个词就是招商引资,这是我们市长最关心一个词,也是考核我们市长们最大一个敏感的一个政绩。那招商怎样招商引资,怎样创造城市价值?其实现在的城市招商引资基本停留在偶然招商,并没有形成次序招商和必然招商这种局面。基本还是领导在招商、精英在招商、市长在招商。其实这个全民招商还基本停留在口号上。其实我们理解的全民招商,就是创造一种投资机会,创造一种热土现象,让所有的投入人,包括本地的人、本地的小企业,本地的一个自然人、本地带着知识产权的一帮年轻人感觉到这里有机会,这是一个投资热土,他能发展这种机会。这里就涉及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偶然招商现象呢?就是一个城市的投资概念没有树立起来,城市的项目孵化不够。如果把一个城市比作一个项目孵化器的话,它项目孵化能力弱,项目孵化能力弱其实它就孵化不出投资品来。所以招商引资老不落地,老是这种重复性的。

  所以这里就涉及到怎样产业集群的打造?城市品牌怎样营造?金融工具怎样创新?使得形成城市价值的创新,最后形成洼地效应和这种热土现象。这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所以这些都是背景。

  我们马上涉及到今天研究的主题,研究的主题是什么?因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我们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和我们最关系密切一个调子,就是推动中小城市的发展,推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那城市化的过程怎样发展需求、怎样创造需求?大家都在思索,都在探索城市化进程如何发现需求、创造需求。怎样把城市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到一个概念叫怎样打造产业生态城市,或者是建立新城,怎样打造产业新城。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产业在发展,各种开发区、园区都在发展,但是由于只注重第二产业,没有城市的概念,所以好多开发区到了晚间都是黑灯现象,到晚间就没人了,没有形成一个产城一体化。

  第二就是中国建了很多很多新城,也建了不少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少的睡城。没有产业支撑,都是交通大对角。越大城市越靠交通来疏散。所以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很低,每天消耗在路上走几个小时,所以带来人很疲惫。所以我们提到一个口号,怎样打造产业城市?怎样打造产业新城?同时生态,生态是什么?我们理解生态是个标准,包括节能减排,包括低碳经济,包括环保循环经济,都是个标准。其实是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水平的提高怎样去衡量这样的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如果到了西北全部是零排放,那也不现实,也不适合中国国情。

  所以其实生态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就看我们在设计标准上怎么去定位,是零排放,还是低碳经济,还是循环经济,还是节能减排,还是生态环境,还是生态的价值观。所以我们提了一个口号,就是产业生态新城。因为中国目前新一轮的修编的土地规划和空间规划。新一轮的城市扩展速度在加快,怎样适应这样一个加速增长期,我们所有的市长都有一种极大的冲动,在建立扩充新城市,少则10平方公里,20平方公里,大则几十平方公里,上百平方公里的新城建设。怎样打造产业生态新城,所以这样一个新城我们认为需要破题的内容很多很多,我们今天从两个题目去破题,也是我们列入建设部课题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课题的路径就是城市规划体系的集成。第二就是城市投融资体系的完善,这两个题目去破题产业生态新城的一个路径。

  我们先从两个题目去破题,如果这两个题目去破题了,我们再引申,明年可能再加深,再进入一个课题。比如人口的问题,再加深到经济体系的问题,等等等等。总的来说,这样两个破题,有几句话来概念,“战略为势,产业为本,规划为纲,金融为器”以这16字为魂来推动这个两个体系的研究。所以我们提到了规划体的继承体的集成,所以我们不得不提到规划体系需要研究什么系统。

  刚才提到了城市系统涉及到很多很多,但是城市建设系统我们认为和城市建设系统有关的,有三大体系。第一,就是怎样研究城市规划之前,先研究城市的产业体系。只有把城市的产业体系研究透,才能够定为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方向、战略。其实产业体系研究什么,研究体系的禀赋、区位优势,差异性,要素资源,只有把城市的产业体系研究透。才能定位城市的发展,才能定位城市的发展方向,才能定位城市发展战略。有了产业体系落地在城市的规划体系上,才能使得这个规划体系有了魂,有了内容,有了布局,有了空间支撑的载体。实际上城市的规划体系是承载城市产业的所有空间表现,和空间布局的体系。所以把城市的规划体系研究,有了城市的规划体系还要研究它的实现路径,它的实现的可能性就是城市的投融资体系。只有我们认为把三个体系的有机结合,城市才能做到真的把城市研究内容要素研究透,城市的发现了需求,才能研究创造需求,才能提供一套系统解决需求的方法和实现路径。

  再个就是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尤其是新城建设当中,包括老城,我们认为新城建设不可逾越的十大节点,一个是城市的战略体系的规划,一个是城市的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土地规划、专项规划。这样的专项规划包括交通规划,旅游规划,甚至一个某一方面的规划,甚至一个某一方面专项的某某一个方面规划。包括投资规划,城市开发、基础建设,城市运营和城市资产的管理。

  我们认为一个城市不可逾越这十个节点,而目前状态下,这十个节点并没有做到有序的,可持续的。或者有序的能够协调在一个频率上进行,一个城市都面临着三、四个副市长在分管这样的十个节点,对应着国家各部委,而国家各部委都有国家的一些刚性的法规再支撑着这样的一些体系。所以我们在研究新区的建设,在试图在探讨怎样用战略和产业的这样一个规划体系来串这些节点,只有在一个频率下,用我们的语言就是怎样大家同唱一首歌,一张蓝图画到底。使得通过这样一个节点控制怎样来提高城市的系统能力和组织能力。怎样来提高城市来对接国家的一些各部委的刚性要求,同时我们还提到了怎样用金融的概念来串这些节点。

  因为目前涉及到这十大节点的问题,中国涉及到的研究单位实在太多了,有软科学的,社会系统的,发改委系统,建设系统的,国务院系统的,等大专院校的都在试图研究。用我们话来说,都是某方面的最顶级的专家学者,但是如果能够把这些最顶级的专家学者,能够试图用什么一个方法来串起来,那我们刚才说有了三个体系战略体系,产业体系、空间体系和投融资体系。试图能不能把这十个节点能串起来,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难点,也是这个课题的难点,我们是在理想状态下提到这十个节点的创体。所以我们在看中国的目前实现三大刚性规划,国家发改委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指导五年的。国土资源部的规划,刚性规划指导十五年的,建设部的城市规划指导二十年的。这样的不同频率的指导国家的刚性规划,包括环保规划这里还没写。包括环保规划都是国家的四大刚性规划,指导的时间水准不一样,我们试图改变不了这样一个政体,也改变不了这样一个国家的法,刚性的法规。我们在试讨,怎样通过这样一个体系研究试图把这些规划能够串起来,就是用社会发展规划来串其他几大规划,所以我们提到一个概念就是怎样把分散的各个城市都在做的规划,每个城市都在做,并不是没有做,都在做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招商规划、投资规划、重大项目规划。

  我们今天研究课题的核心就是规划集成。就是把分散的,其实都在规划,到一个城市三、四个副市长分管的其实都在做规划,委托都是顶级的规划师,一到了市长都是研究一年后的规划,个个摞着,到时你看吧。我做了这么多的规划,我们在试图在探讨,怎样把这些规划集成,靠什么来集成呢?靠什么魂来集成呢?我们的理解魂是什么?城市的战略、城市的产业。必须研究它的产业特点和战略特点来串城市的所有规划。因为地方关心战略和产业的是书记是市长,只有把战略、产业研究透,通过战略产业研究透以后,落地在空间布局上。所以就说,空间规划是中国最大的刚性规划,但是往往表现在形态规划,往往表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特别重要必须通过的一个规划体系,但是只有把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的魂赋予了空间规划,赋予了这个空间规划,才能使得这个空间规划变得有内容、有内涵、有增长级、有动力启动机制、有它的核心启动点,所以我们说战略规划和产业规划要落地在空间规划。反过来,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研究透以后重大项目的孵化就出来了,重大项目规划的交通节点、增长级,启动城市发展的一些动力,内升动力就能启动,影响城市GDP的项目,影响城市税收的项目,影响城市人口结构的项目,保向消费的项目就出来了,再落地在空间布局上,这时的空间规划其实它就有了内容,同时有了重大项目规划和产业规划。城市的今后的GDP的增长速度、财政的增长速度,土地的增长速度,土地的20年的增长值也就出来,各项出来了,它的投资规划也就出来了。所以五个规划我们在理想状态是个什么状态呢,它就是不是静态的规划了,它就是地方的经济作战地图。大家能够所有用这样的五位一体的规划来指导全市各级干部大家同唱一首歌,一张蓝图画到底,来提供城市的系统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不是都说重要,但是不在一个频率上,都重要也就不重要了。所以我们提到了,我们课题的破题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怎样把五个规划体系的集成,改变原来城市从政策招商,向环境招商过渡,最后城市真正的招商是愿景招商,规划招商。

  所以我们提到一个概念就说怎样把城市的通过产业建设、投资和城市政府的资源,城市营销管理,怎样打造城市的品牌平台,再研究城市自然禀赋和差异性要素资源。研究到底这个城市到底适合什么产业,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来拉动第一产业呢?还是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来拉动第一产业呢?是三二一方向发展呢,还是二三一方向发展呢?最后形成什么样的基地,有了这样的基地建设,才能形成它的产业品牌,再形成产业总部基地。有了这样的产业总部基地我们提出的口号叫“ICBD”,就产业总部基地。这样的产业总部基地就不只限于北京只能搞总部基地了,我们可能一个镇都能搞总部基地,那就是ICBD,一个一镇一品的概念了。所以有了产业总部基地的概念,才能形成会展经济,才能形成聚集效应,才能形成辐射能力,才能提高综合服务的承载能力,交易平台,会展经济,交易整个这种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人流才能有机的汇集,形成洼地效应,最后城市的品牌才能形成,所以我们提到了这里提到了空间规划,必须研究的是,研究空间规划之前首先应该研究产业局域的把握、产业方向的选择、产业价值的创新、产业优势的形成、产业价值链的打造、产业布局的优化、发展战略的制定。这才能形成有了这些要素在里头,才能把城市定位研究透,城市定位研究透来指导空间规划,这时的规划就不是个画了。现在到地方经常出现说,城市化的规划特别好看,因为管理工具、设计手段,包括我们年轻的规划师都能作出世界最先进水平的规划,因为我国还没有这么多的机会,中国的规划师们有了这样机会所以他能作出全世界水平最高的规划。但是我们市长也苦恼,因为市长在关心,我搞规划目的不是简单的炒地皮,我搞规划要可持续,我产业要研究透,我不能说规划完了,就能卖地皮。我规划完了卖不出去这个地皮,我必须把产业研究透以后,产业聚集了我才能有高端的写字楼、高端的金融、高端的批发抵偿、高端的商务综合体。我才能带动住宅的提升,否则就简单卖地皮,我土地拆迁成本那么大,我也背不过来那成本,否则因为工业园区都要赔钱的。只有它一个配比才能形成,所以这时的产业规划和战略规划来落地到空间布局才能有概念,所以这里涉及到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的打造,涉及到城市价值。怎样落地在空间规划上,这里涉及到一些产业的带动的问题,招商的融资问题,城市形象的问题,生态保护的问题,这个交通引领的问题,空间拓展的问题,人口的聚集问题等等,我就不细节讲了。

  所以中心思想回来,五个规划是什么?五个规划就是怎样,它的引领关系是什么?它互动关系什么?我们理解通过战略规划来指导产业规划和招商规划,通过产业规划和招商规划来指导土地规划和空间规划。因为到了地方现在土地局和规划局不打架的少,到了城市土地局和规划局搞不好是天天打假的过程,要它俩怎不打架,光靠干部素质不行,得有一个思想体系去串。那就是城市的战略和产业,城市的战略产业和重大项目规划和投资规划,来指导城市的土地规划和空间规划,这是土地利用是不是最集约。否则我们看到一些城市规划完了就卖土地,卖完土地就简单的卖房地产,其实最后卖完了。我们去好多城市,特别好多的大城市,现在后续增长效能特别好的城市,结果怎么样,发展了,政府有钱了,完了再发展,结果地在谁那,地在私人老板那,再花高价钱再从私人老板那买回来地,完了我再重新规划。你看土地老板再高价推出,这就是我们谈到了第一个题目,城市的这个规划体系。

  我们谈到了第二个题目就是城市的金融体系。我们谈到了城市的金融体系也不得不谈到,就是城市的开发主题怎样把城市的资源、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有机结合。城市既然是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经济体,目前中国的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财政透支现象极其严重。搞财政担保、融资现象特别严重。财政的城头基本上一个城市借钱的,敛财的,或者是金融的出纳员,财政的一个出纳员。本届政府只管借款,不管还款。还款下届政府还,所以这种现象也特别严重,怎样把城市做到可持续?新区的建设这就涉及到一个,怎样进行开发性金融,带动新城市建设的发展,否则城市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个局面。所以我们涉及到,谈到城市发展性金融这不得不提到,城市资源的资产化问题。资产的资本化问题,资本的证券化问题。城市要素资源怎样的整合,就是一个城市目前形象一点。用财务语言来说,城市的现账存量基本是城市的表内资产,其实城市的表内资产都是透支资产。因为新城建设我们都在打造城市的表外资产是什么,怎样城市的未来的价值,未来的空间,未来的创造需求,未来产业布局来创造表外资产。表外资产的实现过程就是开发性金融的理念。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跟开发银行得到了很好的合作,开发银行所有金融性开发贷款必须进行投资规划,和我们这个规划彻底进行了衔接。所以他们委托我们做了很多城市的规划,就是怎样做到城市可持续。所以涉及了问题就是其实城市的现代新区的建设就是打造表外资产的实现过程,就是开发性金融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所以我们怎样研究梳理,因为把投资规划研究透以后,基本上的制度设计,金融平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一些方法和要素之间,以及重大项的孵化和再项就孵化出来了,这是资源的资产化,资产的资本化,资本的证券化过程就形成了。因为政府产业投资是虚拟的,它是招商引资的过程。政府拟定一个实体经济它必须要做的就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它必须先行。它只有打造好城市设施这时有了产业的发展方向,这是土地有序的开发土地的收储,开发和建设。这是土地资源可以利用最大化,而不是简单的成批发的卖土地,只有土地零售有项目在招土地,有了项目我再给你土地,这时的土地价值是最大化的,在能招牌挂出来最大化。否则就是好多中小城市没钱,土地给你,你自己配套,你自己建设,那就干脆恨不得零出让,恨不得零出让土地。那你政府资源不就最大浪费嘛,老是感觉土地不够,其实不是土地不够,是资源没有很好的利用。

  所以我们提到了就政府有两个作为,一个是城市基础设施怎样资源要素整合,最后结构融资体系,财政、债券,信托上市,资产增加化,再个就是城市,当有了基础设施投资,还有一个产业投资,这个产业投资政府是起孵化功能,起产业整合功能,起产业孵化的杠杆功能,这才能牵引这样的城市,也能孵化一些创新产业,培养创业的氛围。所以我们提到了一个体制就是城市要打造一个防火墙很强,抗风险很强,造血机能很强的一个城市的投资平台,现在各个城市的投资平台应该说并没有很好的建立一个科学的体系,使得城市形成不了良性,良性完了之后就一届,第二届可能又就进行了重组。因为是负债累累,所以我们在探讨怎样通过一个平台的建设,怎样通过一个改革的方法,怎样通过资产的注入,怎样通过特许权的建立,怎样通过城市资源整合,怎样建立一个结构融资体系,建立一种社会资金,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证券金融怎样有机结合。这样一个金融品牌,是我们探讨城市金融体系破题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这也是城市市长们需求的,城市最需求的。

  所以我们提到一个概念就是城市怎样通过规划体系的集成,来使得城市有一个很好的行动纲领。城市有了一个发展的行动纲领,这时通过项目的五位一体的规划,来发现需求和创造需求,把项目孵化出来,把项目词打造出来,把承载这个投资平台建立起来,形成一个项目。最后城市开发是不急不躁了,城市就不一定短期行为了,就是你走了,你提升了,你上升了,我们后续的领导还能接着大家通常一首歌。

  今天我们也请了我们在实践了三、四年的一个城市,黑龙江的海林市王书记也请来了。海林四届领导班子都换了,我们做的规划还没改,只是次序改进,并不是推倒重来,次序改进,次序提升,而且这个效果特别好。因为次序提升,大家智慧不断的改进,提升,这样的话大家都赋予了创造劳动,不至于造成资源的浪费。

  所以我们今天的课题总结一下就是两个体系,规划城市、信用城市,就是城市的系统规划和城市的投融资体系的完善。系统规划就是几大各种各样最重要的规划,能够做到大家同唱一首歌,一张蓝图画到底。第二城市的投融资体系如何完善,如何建立这种金融平台,来开发新型城市。因为泛华这几年的实践结果不仅做规划,也给地方做金融服务,同时也做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做完规划我们就给地方做金融服务,做完金融服务我们就开发建设。用我们的话来说,不仅开药方,而且负责抓药,而且帮助治病。所以实践效果是我们怎样最后来提升价值城市和效益城市,最后打造两型社会,易居易业易商的产业生态新城,使得城市产业聚集,空间布局合理。

  所以我们搞了一个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这种模式得到建设部认可,就是中国新型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计划。这个发展计划是个配电盘,其实这个配电盘就是五位一体的规划,当五位一体的规划形成以后,一个城市路径的破题、体制创新、模式的创新、制度创新、城市的发展路径也就研究透了。当城市发展研究透以后,其实城市一旦人大通过以后,经过法制的概念来形成。其实真的是大家都研究透了,再来领导,应该是次序提升的过程,而不是推倒重来的过程。否则如果规划不集成,领导现在经常是规划做完一激动、感动不知道怎么行动,规划完了领导做完了之后,领导班子一换,规划就变成鬼话。

  所以我们怎样把这个规划变成一个刚性的有机整体的规界。所以我们这里有些创新点,就是在城市的定位问题、规划先行问题、招商牵制问题、规划招商的问题、项目如果落地问题、政策牵引问题、金融支持问题、城市形象打造问题、区域协同问题。所以这样的话城市开发才能有序,我们做这个课题研究就说到了一个城市,不是排他性的,不像一个房地产商,到一个城市我圈一块地,我排他性的。我们这个是跟政府建立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事业共同体。怎样把这托盘做大,把托盘做大引入更多的产业来聚集,来形成,这样的资源整合能力,所以我们也到地方,导入过程也分几个阶段,经常是我们先到地方给全体干部讲课,讲完课提升我们共同认识理念,完了陆续来推广,来规划,来讨论。

  我的汇报就这些,谢谢大家,请大家批评指正。

 

  主持人:好,感谢杨总对课题的详细讲解,下面有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先生讲话,大家欢迎。

  李秉仁: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刚才天举总裁详细介绍了课题的设计,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我想我们大家会好好的学习这个东西。我想这个课题的研究叫“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研究——城市系统规划和城市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这个课题的选题就具有了一定的创新性。课题的着眼点是创新,研究的重点两个,从这两个开始。一个是系统规划,一个是投融资模式创新。从这两个作为突破口我们再研究城市创新问题。

  因为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很多,这个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当前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应该说面临很多问题,我们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的发展非常快,无论是经济也好,社会的发展都非常快,所以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大力推动下,我们的城市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城市面貌发展很大变化,这个是有目共睹的。

  作为一个城市,在国家发展当中,它是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刚才我们韩司长讲过,我们城革会有些研究,GDP是80%也好,土地只占了10%也好等等,包括我们的碳排放也是占的最多的,所以城市在国家的发展当中,在一个地区的发展当中,它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它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你不管怎么说,城市它是一个中心,我们过去经常讲,城市是一个政治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几乎所有的所谓现在我们说那些精英们大家都在城市里,好像没有在农村种地的。所以城市创造的价值,那是一个国家创造的价值绝大部分在城市创造。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城市的研究,因为它城市发挥那样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我们要重视城市问题的研究,重要城市发展的研究。当然我们也更要特别关注,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当然我们设计这个课题,也就是力图来解决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我们自己一些想法,提出我们一些建议。

  你比方我们现在会经常讲的,住房问题也好,交通问题也好,环境问题也好都是大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虽然大家在不断的探讨、不断的研究,现在也很难说我们真正找到了这个指导。我想这个课题的研究的着眼点是从宏观层面上,从全局,从战略的高度,来研究城市发展问题。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就刚才杨总讲的。产业肯定是基础,城市毕竟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一个聚集体,把人聚到这来了。所以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是城市比较的基础。我们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发展问题,也关键是要研究城市的经济发展问题。杨总讲的我们关键要研究产业发展问题,也就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问题。当然我们国家处在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当中,大家可能注意到我们这几年拉动经济的主要是第二产业,大家可能看到了我们第三产业的比重这几年没有提高。有些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下降。这说明了在我们目前的工业化的过程当中,第二产业在我们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大家当然讲第三产业好,是一个服务业,可以减少碳的排放,减少环境的污染,也节约土地,各个面都节约。但是我们这个发展阶段,我们的第二产业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所以我们要面对这个问题。

  例如我们课题当中涉及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以稳步推进城市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我想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课题关注的重点。

  我们国家的城市化,我们的目的,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的城市化的过程应该是健康的,可持续的,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些问题。我们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同样,我们也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共识。今天早上说了,哥本哈根会议已经达成共识了,可能现在文件差不多公布了。当然,发展低碳城市也应该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现在提出来的绿色交通也好,绿色建筑也好,我想这个都是我们发展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都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国家确定了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单位GDP减少4.45,我想这个是对于我们目前的产业结构,我们目前的发展过程当中的可能这个指标还是需要做大量的艰苦的,长期的努力。

  在我们这个城市系统规划当中,因为刚才杨总讲的,这个城市系统规划是若干个规划的一个综合规划,不是我们现在讲的。我们的城市规划不是土地利用规划,也不是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一个系统的规划。那就说,我们要在这个综合性的、系统的规划当中,怎么样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实现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作出贡献。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讲,我们建筑耗能会占到总能耗的30%,或者是25%,我们国家一年消耗的能源是27亿吨标准煤。就现在,如果这30%的话那就是建筑能耗8亿吨标准煤。8亿吨标准煤如果节约10%的话,8000万吨标准煤。那你要节约15%呢,就1亿吨多。所以这个是有巨大的潜力,我想这也需要我们在研究当中把这些问题放进行。

  关于城市的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这个问题已经研究了多年了。包括发改委已经研究了多年的问题,这个课题的研究是城市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我想以此为切入点研究解决城市建设资金来源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新的思路,从另外一个思路再研究这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关键东西也涉及到我们国家的税制改革的问题,也涉及到我们现在的民营资本怎么样进入这个领域的问题。刚才就杨总讲怎么使资产、资本、证券化等等涉及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大家提出来了,但现在还没有能够真正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就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谓的公司工资统统是借钱,我们政府都快破产了。但是我们还破不了产,银行还管着呢。

  所以这个问题也是确实需要我们要关注的问题,我想在课题的研究当中还要建议增加一点内容,就是关于城市发展政治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们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提出过不同的城市发展政策。这些政策对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包括涉及到经济的问题,产业的问题,确实是影响很大。你比方说对大城市问题,原来是提出的发展小城镇,控制大城市规模,后来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到现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小城镇。所以这些政策的过程对于我们的城市发展,对于我们城市化的进程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的。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来关注,如果我们研究这个,也许对我们课题组最后的成果,我们课题提出的建议是有所帮助的。

  我们现在说发展第三经济,我们可不可以说我们创造个第三城市?大家可以从这个观念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通过系统的综合性规划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我再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关于交通问题。关于交通问题,这个毕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城市发展当中遇到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今年我去法国的时候,一次访问,考察城市发展,考察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一些问题。法国现在他们的交通规划提出一个观念,值得我们关注的。他很简单就说,我就是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减少公路运输。他们认为,法国方面人数,公路运输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排放量的25%。所以减少公路运输就是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应对气侯变化,这就是做贡献。所以法国的综合交通的方式,轨道交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高速铁路也好,地铁也好,轨道交通也好等发展很好。

  这里边有一个前提条件,法国的电能主要是核能,大体上是核能。核能作为清洁能源,作为这种轨道交通,那是他绝对是要比我们消耗汽油的汽车,公路运输那减少很多的排放,减少很多的环境污染。所以说发展轨道交通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也应该在城市发展当中,更多的来考虑这些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提出的历史问题交通问题,怎么样提高交通运行效率问题,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近日媒体有一些报道,这些报道是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来应对金融危机的报道,报道的什么呢?报道了我们中国的汽车畅销量都成为了世界大国,1300万辆一年。

  这件事情当然对于我们促进经济发展,各个方面,对于我们应对金融危机肯定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你比如说北京市今年年底400万辆销售。那这个问题,又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大力发展的汽车工业,它符合我们现在的国家优先发展公路交通这个政策。但显然是个问题,小汽车占有的资源,占用的道路资源,占有的空间资源,停车,这个车不能老在路上,它要停。它显然是占用了很多的,比公共交通,比轨道交通,它要占用的资源是非常多的。显然,它的运行效率是很低的。我们的小汽车一般是两个人坐,一个人开着,两个人坐的。你想想,这种综合利用资源,它占有的资源,它消耗的这些东西,它的效率是很低的。效率高的,公交、地铁效率更高,更重要。污染物的排放,北京市现在的环境污染,汽车尾气应该是第一位的,这个绝对是第一位的。

  碳排放,北京市,我想小汽车的排放一定是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一定是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是我们确实需要研究的一些问题,研究问题。你比如说我们现在制定交通规划的目标是什么?也有人要说我们制定交通规划,是为了使我们的不堵车,使我们的道路更畅通,使我们要解决这个堵车的问题,这是一种看法,显然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但是我想,我们制定交通规划,它的最主要的目标应该是减少交通量。减少交通量对于效率也好,对于环境也好,对于各方面也好,他肯定是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我们制定的交通规划,是为了解决增加交通量的问题,那这个就是从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想法来制定这个规划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各个方面,大家叫集思广益,来提出一些看法。也许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会得到一些很好的结果。我今天讲的就是我自己的想法,课题很好,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取得很好成果,好,谢谢各位!

  主持人:好,感谢李总的精彩讲话,李总的讲话应该说对我们今后课题的研究有非常好的启示,对我们今后的课题工作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再次谢谢李总。好,下面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先生讲话,有请副司长。

  徐宗威 :尊敬的我的老领导李秉仁先生,还有尊敬的爱兴先生,我们也是好朋友,天举先生。还有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同仁,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觉得开展这么一个题目的研究,非常好。这个城市发展的创新模式的研究,而且把这个研究的方向锁定在这个城市系统规划和投资模式的研究。我觉得还是抓到了问题的关键。所以我觉得很有意义。刚才杨天举先生介绍了课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我觉得很多的观点讲的很好,我也赞同。总得感觉这个题目确实是有需要,有高度,有创新,也对实践会有很好的指导。

  那么城市是一个经济体,刚才我们李总讲过了。作为这么一个经济体,我的理解它主要是提供两个方面的产品。一方面是公共物品,一方面就是私人物品。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说私人物品的生产可以做到极大的丰富,我们现在的服装也好,电视也好,汽车也好,商店里摆都摆不下,我们得销到国外去。我们很多产品的产量确实是世界第一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不了公共物品的生产,因为公共物品的生产这个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市场机制失灵了。简单说,一辆公交车坐30个人你得拉他,坐三个人你也得拉他,坐一个人你也得拉他。那么坐三个人,坐一个人,你不可能跟他要30个人的钱。所以这个时候的价值的交换,价值规律是不起作用的。

  那么谁来提供公共产品?一定是公共部门,我们讲是政府。这个从某种角度讲,纳税人,我们的城市居民也好,企业也好,已经把税金交给政府了,政府当然要提供公共产品。但是由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由于政府的公共财政不足。我们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需要借助社会的资源,和政府来共同的发展城市的公共事业。共同的来提供社会公众所需要的公共产品。所以在最近一段时间的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1697.966,5.30,0.31%)的改革当中,我们大家都可以感觉到,这个应该说还是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那么这些成绩我自己体会、理解,从理论上讲我们讲成绩,我们对城市公用事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什么认识?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城市公用事业是福利,那么以后我们认为它是个商品。那么从福利到商品这是一个过程,那么再以后我们又从商品到公共用品,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那么在十七大的报告里面提出了一个新的认识,我们不仅仅要提供公共产品,而且要做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所谓在理论上我觉得我们的认识过程应该是一直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在走。那么讲成绩,从体制上讲,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建立了很多新的市政公用事业的投资,投资体制,新的体制。其中之一就是新的投资体制。那么我们建立了新的投资体制,应该说彻底改变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这么一个局面。鼓励、引导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内资、外资大家共同的投资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其他公用事业。

  那么从体制上讲我们还建立了新的价格机制,这个价格机制就是说我们的公共产品是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对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整的。同时,这个调整公共产品的价格是最终由政府来决定的。这个从体制上讲,我们还建立了新的经营管理体制。那么这个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我觉得它的核心就是实行了特许经营制度。刚才天举介绍的情况里面也讲到,就是经营权的问题,就是政府可以把公共事业的经营权转移给社会企业。我们实行了特许经营制度,应该说引入了新的经营理念,新的市场机制,新的合作伙伴,共同地来推动了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

  那么在特许经营制度的实施下面,我们现在城市公用事业当中,确实这个社会力量、民营企业在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个极大的促进了我们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那么在实践当中,我自己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那么政府通过转让,或者是转移这个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权。那么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生产涉及公共权益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市场。这个市场我给了它一个简单的称呼叫公权市场。就是涉及生产、涉及公共权益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市场。那么改革应该说取得了重大成就了,同时我认为改革也是有代价的。这些代价或者说这些困惑我觉得也需要我们开展研究的。

  那么改变当中有什么代价,第一个代价我觉得就是负担加重了。谁的负担加重了?社会公众用于支付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负担加重了。有的人就算过一笔帐,说最近十年,自来水涨了10倍,水价涨了10倍。我们其他的公共产品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有一个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在广州,大家都去过广州,广州到深圳有一条广深高速(3.90,0.05,1.30%)。广深高速不是很长,120公里,92年建成通车。当时的投资按美元计价是11个亿美金。合成人民币的话,我觉得应该不超过100亿人民币。那么92年建成以后到现在,应该说已经运行了十几年了。那么到了新世纪(12.03,-0.19,-1.55%)以后,这条高速公路上的车流量是多少呢?每天是20万辆汽车,20万辆汽车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个老板每年可以收到30到40亿的收入。那么这个项目如果当初,像我们天举先生说的,如果能够采取政建化的形式,我觉得今天老百姓就不会再为这条高速,走这条高速公路去付那么多的费用。这是一个代价。

  第二个代价就是国有经济在市政公用事业当中的股份的份额和市场的份额在大幅度的下降。这个也很正常,因为你引入了民营经济、外国资本,所以国有经济自然就下降。这个有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在安徽省,40%的供水的国有资产,50%的污水处理的国有资产,60%的燃气管道的国有资产,70%的公路交通的国有资产,都已经转移或转让。那么国有经济比重大幅度的下降带来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就是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那么当我们总结这些成就的时候,这个中央提出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关键是两条:一条是高举旗帜,一条叫坚定道路。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那么旗帜也好,道路也好,我个人的理解很核心的一个内容,就是坚持了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呢?一句话,就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这样一个基本经济制度。那么今后我们继续发展很重要的一条,还是要坚持这个道路,高举这个旗帜。所以在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的过程当中,怎么体现坚持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如果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国有股份统统卖掉了,统统转移掉了,那怎么体现我们国家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大家说可以不在经济总量当中体现,不一定说在经济总量30万个亿里面你国有经济一定占大头,大是你在关系国际民生的重要的产业和基础领域里面,你是不是需要有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呢?这是第二个代价。

  第三个代价就是质疑声提高了。什么质疑声呢?就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的质疑声提高了。本来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是你政府的事情,你现在全都市场化了,形成民营了,你政府干什么?这个国外有一个说法,这个我不赞同,国外的说法叫什么呢?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叫雇佣关系。我给你纳税,我雇你政府来给我做事。我们不是这个关系,但是我们起码是服务关系。老百姓也好,城市居民也好,企业也好,把这个该交的税金统统交过去了,那么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当然是你的事情。所以我们说就是在改革当中,我们确实出现了所谓的一改了之,一卖了之,就是政府完全推卸责任了,这样的一些情况。

  这个湖北的十堰市前两年,我记得如果准确的话,前两年湖北的十堰市,全市的公交大罢工。十堰市也不小,六七十万人口,六七十万人口的一个城市如果公交系统瘫痪了,那么对这个城市的影响当然是很巨大的,就造成了很恶劣的这样的社会影响。那么这个事情表面上看是老板经营不善,苛扣工人的工资、奖金,压低、降低福利,最后职工不满,大家不开车了。但是他的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跟政府的公共职能有关。因为公交车小人坐车不要钱,老人坐车不要钱,军人坐车不要钱等等。这个需要很多事业型和政策性支出的,是需要以公共财政支持的,支撑的。那么在当初签合同,签协议的时候,政府也承诺每年给这个经营者600万的政策性的财政补贴。但是连续几年根本没有,没有到位。所以造成这个企业的经营发生了困难。就最后酿成了这个罢工。

  所以我想我们改革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有代价。这些代价或者这些困惑,需要在下一步的改革当中进行研究。所以我觉得这个课题的研究确实是很需要,很必要。所以也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能够解决公共财政在城市公用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说起这个问题好像很简单,地位、作用很明确,你建立公共财政就是干这个的,你建立公共财政的依据是什么?依据就是因为市场经济提供不了公共产品,所以才要建立公共财政。但是现在公共财政用于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这个支出太少了。最近五年,中央财政用于这个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投资300多个亿,那么同期也是最近五年,国家用于种树的钱是多少?3538个亿。你说到底哪个重要?我也不知道哪个重要,但是总有一个平衡问题。所以在这个课题的研究当中,就是说我们这个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怎么能够寻找平衡,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也要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我就讲这些,谢谢各位!

 

  主持人 :好,感谢徐司长的精采讲话,徐司长从这个种树与市场平衡角度,提出了政府将来如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对我们下一步的课题研究,尤其对系统规划和政策研究,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今后我们会在这方面予以借鉴。再次谢谢徐司长。好,下面有请联合国人居署驻华代表张振山先生,有请。

  张振山 :尊敬的李总经济师,韩司长、徐司长,杨总,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今天很容幸能够来参加这样的一个课题的开题的会议。我想从刚才各位领导都讲到了,从这个课题的题目上已经看出来了。我们这个研究是具有非常的很好的意义,具有创新的模式。所以我今天就是想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这个角度,来提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们看到到去年,应该说到2008年,我们从全球来讲,城市人口已经超过50%了。那么从中国的这个发展来看,我们的这个城市从数量上来讲,也是发展很快的。具体的数字就不用说了,反正大家都比较了解这个情况,从城市,从城镇发展都是非常快的。那我们的这个城市人口应该说在改革开放30年来讲,也是发展非常快的,已经也达到了,我们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应该说也是非常快,已经达到差不多45%左右这样的一个,城市化的这样一个比例。那么,从城市的规模上来讲,我们这个发展也是比较大。从建成区的面积,从城市的占地的面积来讲,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也是成倍的增长。

  所以这个经济刚才领导们都讲了,城市的经济要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80%,80%以上。所以看出来城市是占到了我们这个经济的发展是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我们就是在想这个城市为什么会发展这么快,它的总动力在哪儿?那我们想的应该是,一个是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就是人们对这个美好的生活的一个追求,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但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城市确实创造了价值,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在发展这个过程当中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城市,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城市,每天都会面对这些问题。城市的交通问题,城市的污染的问题,还有其他的就业,各个方面的问题。

  那么我们现在就是说如何来研究这些问题,如何研究我们面临的这些挑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使我们找出一些方法,使我们这个城市能够具有可持续的这个发展。我想我们现在在城市化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大的方面还面临着全球化和气侯变化,这样的问题。所以在这个全球化的过程当中,也要求我们不断的提高我们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们城市跟国际的接轨的能力。要求我们要兼顾城乡的一体化的这样一个发展。同时也要求我们城市具有自己的特色。那我们现在这个城市在过去发展过程当中,特别是我们中国的城市。我们好象很多城市,越来越失去自己的特色,千篇一律。

  所以我想就是说我们无论从规划上来讲,从应该充分地考虑一个城市的从空间上,从建筑形式上,从文化上,从它的产业上,都应该考虑到城市的这个特色。那现在我们都知道,今天哥本哈根的会议已经闭幕了,就是说我们现在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还面临着气侯变化对城市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要应对这些挑战,包括环境的污染,资源、能源,水资源的安全等等各个方面。

  总结我们中国过去30年来发展的经验和问题,我们发现我们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这个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今后不断的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各种规划,这些规划刚才我们泛华在这个研究当中也提出来了,就是说这种规划还不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是专业方面比较强,但是结合不够,城市的这个特色不是很突出。那么基础设施方面,我们还不能提供非常好的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我们的交通、供水、污水、垃圾处理,产业结构也是不尽合理。那么在城市发展当中,我们城市虽然创造了,确实是创造了主要的我们经济的发展,经济的来源。但是我们城市也成为资源消耗的一个中心。所以资源的短缺,这个也制约着这个城市的发展。还有投资的需求的不到满足,等等。

  所以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城市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要讲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这个可能大家也都是比较熟了,比较熟悉这个概念了。那么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人们满足其需求的这个发展。所以这个包括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大的方面。所以讲到这儿就是说,我们今天这个课题,我们探索这个可持续城市比较之路,我想我们今天在这儿对这个课题,这个立题是非常重要的,从规划,从规划做起。应该说我们都知道规划是龙头,那么对一个城市,城市应该是一个,现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那么对这个系统进行研究,我们要用系统论的这个方面,来对它进行研究。

  那么抓住这个规划来讲,我想应该是抓住了这个龙头,那么把这种,我们通过作出系统的规划,那它不是单一的规划。所以我们做这个系统规划的研究,就是把现有的一些规划,把它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我们在探索新的规划的体制、体系。使这个城市,用这种系统规划的方法来指导我们城市,城市的建设,城市的产业,城市的这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城市具有可持续性。

  我想这个研究的另外一个课题,就是投融资这个体制的研究。这个研究我认为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过去传统的这个,传统的我们有财政,有税收,后来现在我们又有了证券市场,我们还有债券市场。所以现在我们也在鼓励私人的这个投资,所以我想是通过这个投融资体制模式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把这些,不仅把现有的这种投融资模式,把它进行分析以后,把它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我们还创造出更多的融资渠道。这样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资金。我想意义也是非常重大。

  那么我想在我们这个研究过程当中,提一点想法和要求。就是说我们这个研究应该更注重一些,把我们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把这些要融入进去。包括节约资源、能源、水源,保护环境,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所以希望在我们整个的研究过程当中,能够把这些问题融合进去。

  那么联合国人居署是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我们对于这个课题也是觉得它立题非常的好,然后研究的内容非常的新颖,非常的充实。所以我们对此是非常的支持。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参与者对国内外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研究,对城市发展进行,提出这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能够有所创新,探索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或者是多种方法。我想这种课题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城市的发展有借鉴意义,那么我想对世界其他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我去年联合国人居署在南京召开了世界城市论坛,我们组织了大概有50多位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市长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者,到我们中国来进行了参观、学习。我觉得他们讲的好,他说我们其实也经常到其他的国家去我们也到欧洲,到美国去。但是他说我们到那儿去以后,更多的是看,就是有点望尘莫及的样子,他们的那种发展,他们的那种发展模式不太适合于我们的这种发展模式。他说我们到了中国以后,感觉比较亲切,感觉中国的这个发展模式对我们,中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很希望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方法。所以我想我们这个研究不仅对中国有意义,对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发展,会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在这个领域的一个国际组织,我们也希望将来把这个研究成果推广到全世界去。好,谢谢!

 

  主持人:好,张先生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我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这个值得我们借鉴,再次感谢!好下面有请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李金恒教授讲话,大家欢迎!

  李金恒: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首先感谢泛华集团对我们搭建了一个政产学研的平台,同时也再次感谢泛华集团以往与北大的合作与支持。那么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城市发展问题,要谈城市发展从形态上来说大概就这么几个形态,我们要建新城,城市化主要的目的是发展城市的人口,所以建新城就是必要的,建新城,老城改造,我们提升产业。另外一个现在提出城乡统筹,变二元为统筹发展,那么这些形态里边都是围绕一个城市化在运作。

  我记得1984年的时候,我参加武汉大学的一个城市化论坛,1984年,那么有两位学者,一位叫郭兴教授,一位叫谭同泰教授,他们分别讲了美国的城市化道路和苏联的城市化道路,当时还是苏联。那么这个整个阐述城市化过程当中主要的一个主题是什么呢?就是城市化本身是从无序到有序,那么我们在无序过程当中怎么去把握它,这个无序是可控的,这就引出了我们这两个主题,我们要控制这个无序的过程,就是一个系统规划问题,一个是投融资新模式的问题。

  那么这个课题泛华提出来非常好,那么我们希望在这个课题上这个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进一步和泛华集团延续我们一些新的合作课题。比如说像城市建设化,城市数据化以及城市指数这个模拟化,这些问题我们正在商谈。首先我刚才说了一个无序的问题,那么城市的问题我们可以看一看到今天为止,包括一些国外的经济学家他们怎么评论这个问题呢?那么基本的评论有两点,通过支撑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中国的经济不断快速的增长有两个支撑点。

  第一个支撑点就是中国的区域经济,或者县域经济的竞争导致了中国的崛起。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廉价的劳动力,这是属于在国外经济学中非常突出的两个问题,当然也有中国的高效率,高指挥效率问题。那么过度竞争的问题是带来不少的隐患,我们可以看看就是我们这个罗列的几个问题,几个过度。一个是过度招商引资,一个是过度主导招商,就是基本上我们现在过去30年的整个城市化发展,基本就是属于城市主导。第三个是过度性的优惠政策。第四个是过度性的资源内耗。第五个是过度盲目的扩大招商引资的领域。那么第六个是过度的自然经营。

  可以这样说,如果要把城市看成一个公司来看,这个城市早就应该破产,也可以看一看。为什么呢?因为城市每年的增长的幅度是非常慢的,我们国家GP基本的指数是控制在7%到8%左右,或者是10%左右,11%左右,但是他投资的额度的增长幅度都是在30%,60%,甚至100%,几百倍的增长,所以负债是非常严重的。那么这是属于一个隐患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是一个体制问题,就是一个城市发展,城市化的体制问题。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所谓我们可以看看这个城市投融资平台上的四大要素问题。另外这个城市系统的规划我后边会讲,这个泛华我们一直是在合作,从5+1合作开始,一直在合作,所以说这个从我们北大这个角度上说我们认为这个教育体制,教育的标准,教育学科的设立确确实实应该向行业看齐。那么这么多国家唯独中国的这个高等教育学科是属于这个教育部制定的,而其他所有的国家都是行业制定的,特别是行业老大,主要是像我们泛华这个对城市规划和城市投融资模式这种体系的提出,将来有可能会成为我们规划行业的一个领军的一个标准。这个一点儿都没有什么言过其实,国外一直是这样走的,因为咱们标准是在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变,所以我们很重要的去考虑我们这个投融资平台上边,我们系统规划上边几个要素。

  一个是资源的要素,资本的要素,一个资产的要素,一个是资金的要素,那么更多的城市现在很少很少去考虑到本身的资源。比如说我们去看辽源一个枯竭层的城市,其实尽管它能源枯竭了,但是这个城市资源并没有枯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它。另外一个资本的休克问题,资产的退市问题,资金量的问题,这都是我们投融资产平台上重要的一些研究的要素。

  这是一个最近我们统计的这个城市建设资金大体的一个分布,我们可以看一看北京市应该占第一位,上海、山东,后边比较落后了。投融资的体制咱们中国也沿革了很长时间,那么到目前为止,城市化这个平台几乎还是没有出现。那么现在看看城市投融资这个通用模式,这个模式牵扯到很多问题,一个是拓宽城市融资渠道问题,一个是城市融资政务问题,一个是投融资规模问题。这三个问题几乎是建立在财政资金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真正的投融资平台,就是说我们现在想打造的这个城市投融资这个新模式当中,我们的国际资本,国际的资金的流动,资本的流动,民间在这个资金持力所扮演的角色的作用,在我们的通用模式当中没有显现出来。

  我们现在对新模式来说我们要显现新的要素,新的政策因素。刚才我们这个学会的领导展示一些中央的政策,后边我们可以看,现在中央的新政策当中已经是把这个私有的资本和国家公共财政资本跟这个私有资本结合这个问题已经拿到桌面上来谈了。我们可以看看城市投融资现状,第一个问题就是责任倒挂的问题,这个其实城市的发展应该来说是城市的主导者来主导城市。现在这情况是这样的,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投融资主要是属于市场在做,市场变成CEO,最大的CEO,最有能力的CEO,全国的各种大中型城市谁要发展得快,一定是因为市领导班子或者市长他是一个CEO型的。

  那么而我们的投资商,我们大的投资集团变成了这个城市的投资的主导者。因为实际上规划得再高,你没有投融资实际是一句空话,那么这个投融资集团应该来说在城市当中,今后也可能主要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么第二个就是幅度倒挂,其实因为城市的增长,我们现在是没有标准的。一个城市都希望发展得快,它的基本标准就是按绩效考核的标准,一个城市它的增长的幅度是多大,比如说GDP是7%,还是8%,还是11%,那么按照这个去考核我们城市的每一个领导,就造就了每一个城市的领导。他要做城市规划那么肯定要超越这个规划,所以这个引导性这是属于不科学的,我们要总城市的系统规划和整个投融资平台的新模式当中去考虑整个投资的问题。

  那么最后一个就是属于行为倒挂,那么这个投资行为也是这样,各地区为了吸引投资实际上已经是违规、违宪、违政这情况是比比皆是。什么问题呢?主要是属于投融资平台和招商平台基本是属于在政府手里,政府是参入的,而政府不是属于监督机制。那么我们会给出一些数字,这个也是属于我们的现状,我们无序的现状。那么现在城市的投融资这个平台基本上是一把手工程,我们规划所也是经常,除了研究以外,我们做设计,做规划,打交道基本都是一把手。所以这种情况是不是属于我们的这个投融资平台当中所需要的一个东西,那么我们既然我们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投融资的问题已经到了一个城市化的阶段,那么这个阶段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投资平台机制这是我们重要要考虑的问题。

  那么这些越位都非常多,履行行政职责的越位,还有政策底牌的越位。比如说各个城区之间对税收,对土地价格各方面这些东西就是无限度的,无标准的,这都是有问题。那么再一个权益的这个越位,这个很多,因为权益的越位当中实际上城市政府应该去保护一个城市,去规划一个城市,使一个城市从无序到有序那么建立它的文化底蕴,考虑它的产业社区。那么保护投资者,而不是属于一个自己在经营这个城市。

  好这个出现的种种原因也非常多,那么这里边有政治动机的问题,地方财政机制的问题,约束机制的问题,中介政策问题。你像中介政策问题引入到我们城市投融资新模式当中最显然的就是我们30年根本就没有培养出为我们中国城市化而设立的投融资平台中介机构。这个没有是什么问题呢?实际上还是个政策问题,他不给你许可,完全不给你许可。比如说我们像泛华这个集团,它是一个综合集团,它有能力为某一个城市举债,发行债券,可不可以?非常难,这听起来这手续挺麻烦,而且不是一个常规机制。那么这些问题都随时要,在国外很简单,不用要泛华集团,你像我们北大如果要想发行某一种债券也是属于举手之劳,一种信托单位的东西马上就可以发行,很快的,机制非常好。

  就是刚才看我们杨总说那个资金持,那个资金持那个非常厉害,很快一个或的主意,在几天之内就可以云集几千万资金,几十亿资金,马上就可以云集到。这才是真正的资产行为机制,那么我们需要的是研究这样的一个城市的投融资平台的新模式。

  你看这是中关村(6.43,-0.28,-4.17%)的一个统计数字,2004年一个很早的了,六、七年前的一个数字了,7200家企业资金缺口280个亿,银行成功的融资率只有46%,所以说基本上一大半是用不上的。那么这是一个决策的问题,这是投资,这个招商引资发展的一个趋势。那么应该来说我们目前来说各个城市在竞争过程当中,那么应该归位到一个位置上去,一个就是自身投资环境,二是区域联合问题,但是一般来说很少考虑到这两个问题。

  这是一个县域经济的一个招商经验,投资平台的经验,它基本上来说,政府在这底边是起一个什么作用呢?是引导性,服务式的和一个监管式的,而真正的融资和投资这个工作是让投资平台和企业家来完成。

  这是一个新的投资模式,就是在新的投资模式当中城市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这是苏州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我刚才说了,我们面对城市化的几大问题,一个是新城,老城,工业园区,我们的产业化的问题,实际上是通过工业园区完成的,然后产业园区完成。那么产业园区这里边苏州产业园区应该说是属于国家一个比较成功的先例,它成功在哪些地方呢?

  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管理回公方,第二个城店开发是属于园区自己的自主进行,对外招商是委托一个招商平台来做,是这样一个东西,它成功主要是成功在体制上。那么新的这种工具也非常多,传统的工具,新的工具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比较,它们各有自己的优势,但是新的融资和投资平台的工具可能它的生命力可能会更强一些,这都是一些新的。比如说BOT,BT,MBO这些都是,我就列举了一些例子,那么就是这里边咱们国家,广西的电场,重庆的这个大桥问题和一些产业问题,它们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间其实都在投融资的新工具做了一些尝试,这些尝试都是非常成功的。

  这是现行的投融资决策的一个尝试,现行的,显然在这个尝试当中政府参与了整个投融资的过程,而且缺少了一个监管的流程。这是经过改进的一个投融资决策流程,这个流程主要的问题是政府把它归位到监管了,那么政策上的投融资这个公司扮演的主要是担负这个城市的发展的一个主题。

  第十个问题投融资创新的这个模式的借鉴,非常多的一些借鉴,2005年比较突出的就是咱们房地产证券化的问题。上海浦发银行(8.93,0.06,0.68%)和麦克银行合作发行100多个亿,120多个亿的这个房地产债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当时我因为刚刚回国,这个我认为中国房地产这个证券化的问题,时间应该到来了,后来发完了以后就停了,没有再进行下去。因为接下来一轮的应该是属于建行跟其他的银行来进一步的这个考虑房地产证券化的问题,但后来停了,没有做。这几年陆续也出了一些,但是基本上是没有走上正规,也没有走向一个规模化的方向。实际上我们城市走这个资产证券化这条道路应该是非常好的一条道路,也非常省事的一条道路,问题就是中央给不给这个权利,给不给这个城市一个投融资平台的权利问题。

  这是这个新政策,私人主动融资,它的基本概念就是政府与私人部门的合作,这是中央现在正在研究的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参入两轮研究。第二个就是公司合作制度的问题,它的核心的议题是公司合伙制,就是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的模式,两大模式。就是公共部门它实际上政府那些投融资这些机构都是属于公共合作部门,不是政府,政府就是财政,财政直接拿钱。

  那么实际上国外很多很多的城市化运动基本上都是属于政府直接跟私人合作的,包括大的一些军火商,国外的像好莱坞这都是属于政府行为,政府看好哪个行业,就是委托一个投资平台,从财政直接给他资金,然后要他去运作,然后再反馈给政府,是这样的。

  最后这个是泛华的5+1模式,我们在这个马上要过去的2009,我们做了很多很多的尝试,这个第一个问题是城市战略的规划,第二是产业规划,第三空间,第四个投融资规划,第五个重大项目规划,那么再加一个城市投融体系的完善。这是受到咱们这么多年来,就是我们这个泛华集团这两个课题不是属于空穴来风,今天的问题,因为我们做了很多,我们走了若干城市,十个八个城市都是做出来的,所以说像这样的这个政产学研这种平台,打造这种论坛,泛华集团也搞了很多了,在此我也非常感谢泛华集团对北大课题研究的支持,希望我们能继续合作好。那么谢谢大家!

 

  主持人:李教授从城市投融的平台角度这个提出了非常好的一些创新思路和建议,我想对我们这课题研究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再次感谢李教授!

  下面有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所副所长张险峰先生讲话。

  张险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的朋友上午好!那么非常容幸能够接到这一邀请跟大家一块儿来研讨这个课题报告。那么这个项目本身其实接触应该不是很好的,但是第一次接触的话应该是今年6月份哈尔滨的国际文化论坛上,当时杨总在那个分会场曾经介绍过这样一个项目,当时引起了我非常强烈的关注和兴趣。

  因为这个从系统集成的角度来谈这个城市的发展问题,把城市作为一个主体,那么它需要什么,它需要规划,需要投融资,需要建设,然后可能后面还需要我们将来做一个总括,那么我觉得他把一个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谈,这几项东西怎么能够整合到一起,发挥出城市最大的效益,最大的魅力,然后能够使城市非常可持续的发展,非常健康的发展。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本身的意义可能恰恰就在这里,而不像这个其他的以部门或者说以其他分行业来研究我们一个城市的时候,他可能会把一个城市肢体掉,那么他很多的计划,很多的投资,很多的东西可能是没有一个主线。

  那么这样的话这个城市就会支离破碎,他的计划就会显得很零乱,那么这个城市它必然不会形成一个合力,不会形成一个拳头,那么他在提高城市的综合平台和国际竞争力的时候,他必然也打不赢,所以我想可能这个课题的意义我觉得非常大,所以这也是我今天过来跟大家一块儿来做一个个人交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吧!那么我想当时泛华跟我接触给我有一个议题,也是希望我讲一讲这个产城一体这样一种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有城市,这个城市它必须,不能是空空的,它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它才能够繁荣,才能够活跃,才能够提供很多的消费品。

  但是反过来的话,那么这个城市也需要通过这种为产业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支撑,非常好的服务,能够使这个产业和城市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合力。所以我想可能是这么一个初衷,所以从这个角度我简单阐述,但是我今天因为结合这个中央经济会议的这样一个新指示,新精神,我觉得今天可能是不是讲一下结构转型,就是通往健康城镇化的一个必由之路。

  那么我们国家的这个城镇化的状况大家已经都非常清楚了,那么我们实际上几起几落,到改革开放之后直线上升,尤其是进入到这个新世纪(12.03,-0.19,-1.55%)以后,那么应该有一个更快速的一个起跃。但是我们在这样一个城市繁荣发展的一个阶段也带来一个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包括就业不充分,待遇不公问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城镇的人均环境质量下降,承载力不足。这些已经都成为了健康推动城镇化的车轴,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个实际上我们这个城镇化,它的发展应该说它最初始的这个原由应该是工业化推动。

  也就是我们这个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上升到新石器时代的时候,那么实际上我们的人口是非常非常少的,也就是从12万原人,不是那个猿人,是这个原始人。那么他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时候达到532万人,这是一些历史学家的考量。那么它的根源就是种植业、养殖业技术的发明带动这个人类的第一次产业大革命,所以那个时候应该说只是一个初级的分工,但是它并没有带来这种城市的大繁荣,所以它只是产生一个平民点而已。

  只有当剩余产品出现以后,出现劳动分工,交易出现了,那么才产生了集市的中心,然后城市才大规模的崛起,但是那个时候我们也没有把它叫成一个全世界的城镇化。那么应该说城镇化真正我们说把它真正意义上应该说从这个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应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大革命,那么产生大量新兴的这个产品,消费需求,然后也拉动更多的就业,这样的话更多的农民他可以脱离土地,进入到城市里面来,进入城市的这个文明生活里面来。

  而且科技进步为城市能够承载这么多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支持,使城市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在这里面健康的生存,安全的生存,舒适的生活,应该说没有工业化,也就没有城镇化。所以工业化催成了这种大量的新型城市,也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像巴黎,像伦敦,它原来就有,但是由于工业化,它不适应之后重新做规划,去改变这个城市的结构,改变城市的形象去适应,所以带来整个人类城市的一个大发展,大繁荣。那么主要就是因为城市它具有比较优势,这个也不展开说了,大家都很清楚,它就是因为有很大的比较优势,能够使这些产业往城市集聚。

  同时这个工业它本身发展它有一种集中性和规模性的要求,所以也决定了城镇它的积聚的经济效益,就是它有集聚经济效益,而乡村相对来讲它是非常这方面的优势。而且企业集中到城市可以获得很多好处,比如说它由于这个里面集聚了大量的的居民,工业,所以它带来大量的这种市场的交易行为。企业可以在这里面直接就可以非常廉价的就把自己的商品卖掉,很容易周转,因为它运输距离短,那么可以降低销售成本。

  另外大规模的本地市场也促使较高的专业化,减少生产的费用。比如说我要想请律师,我上会计律师事务所,我在这个城市里面都可以找到,我可以自己不用很专业化,我可以往其他方面发展。不用很全,我可以很专业化往其他方向发展。那么同小城市相比的话它很容易获得一些公共的服务,比如说教育、社交、娱乐等等这些设施,而且它也非常容易达到一些大型基础设施的一个门槛。比如我们知道建机场,建高铁,建高速公路等等这些,你如果一个城市不够这样的一些这个出行的需求的时候,是没有投资愿意往这儿建机场,建高速公路的,包括一些其他的比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等。同时也容易获取信息、人才、熟练的劳动力,而且也可以使人能够面对面的交流,做生意,做贸易。

  这个原来曾经有一些学者就说这个网络化社会是不是人都可以在虚拟的环境里面去交易,不用谋面,所以这个大城市慢慢就会疏解。但是现在看来,通过撒森教授还有其他一些彼特郝等等对世界城市的研究发现,像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等这些世界城市它虽然网络化,但是它现在恰恰又更进一步的中心城市集聚。那是因为现在网络化之后恰恰又促成了很多人与人沟通和见面的机会,反倒不是减少了,包括原来我们说支付宝可以在网络上买东西而减少这种运输。但是恰恰相反,现在你在网上订了东西之后,他快递反倒增加了运输,拉动了这种运输业的发展等等这些都是原来我们想象不到的。

  所以城市本身它会这样很多增进互信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同类的企业,大规模的集于一块儿,就是因为集中了,所以就有竞争,因为竞争了你就必须要胜出,要想胜出,你就必须要创新,所以达成那种集聚效应,可以使企业,促使企业去创新,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所以这些都是城市的魅力,那么我们国家城镇化走过的道路再次证明只有保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这种协调的发展,社会经济才能步入正规,那么我们可以看看右边这张图。那么实际上这张图上边是工业化的一条曲线,下边红颜色是城镇化的一条曲线,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58年大跃进到79年改革开放初期这样一段时间,由于工业化单凭冒进大家都很清楚,我就不解释。

  所以城镇化停滞不前甚至一度倒退,那么城市发展实际上是遭受了一个重创,甚至又一度取消城市规划,这是一个很不健康的现象。到了80年代初期开始的民工潮,那么实际上它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广东沿海地区江浙沿海地区它的这种快速的发展,工业化带来大量的这种民工潮,所以也催生了一些像深圳、珠海等等这些一些新兴的城市。但是缺乏这个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大家都很清楚它是一种过度的城镇化,应该说是一种城镇化的梦魇,我们觉得是不可抗的。

  这是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这是印度的孟买,那么城镇化本身它还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也就是说它能够拉动这种新的消费需求,城镇化的定义大家都清楚了它就是人口向城市转移,另外二产,三产向城镇不断的集中,从而使城镇的数量增加,使城镇的规模膨胀。所以呢它应该是这样一种历史发展的过程,但是我认为健康的城镇化应该有这样几个要件,不一样全,但我觉得最起码应该有这样几个要件,一个是城镇化的速度和经济的增长,就业岗位的增长,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如果不平衡就会带来这种过度的城镇化。

  人来了到这块儿住去了,可是没有吃,没有穿,没有就业,没有好的收入,房子房子买不起,公交车坐不起,那么这个就不是我们需要看的。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经济快速增长了,拉动,可是像我们国家现在目前这样,很多农民工进到城里边了,他又没有一定的地位的话,他也仍然消费不起城市的资源,所以这些都不能算这个相对的平衡。

  那么社会保障体系要健全,那么刚才徐司长也说过这个公共产品的问题,人居环境要良好,不能是一个污染的城市,不能是一个非常不安全的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个小城镇协调发展又是中央工作会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的,另外一个就是农村要文明富裕,我认为这个城镇化我们不能光讲城和镇,其实还有农村,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解决三农问题。那么我们城镇化本身反哺农业,反哺农村其实也能够带来农村本来它的富裕和稳定,所以只有健康的城镇化才能确保人人享有适当的工作和适当的收入,只有公民的收入和财富能够与经济发展一起增长,就是我们用一句这个常用的语就是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个时候才能更好的激发出更广大人民群众的这种消费的热情,包括购房、购物、健身、娱乐、医疗保健、旅游休闲,那么才能激发出来这些东西。

  而旺盛的这种消费需求的增长又可以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就是我们大家有了钱,原来的手机都是只有个别的老板拿着一个大的手机,大哥大往那个饭桌上一放,吃饭的时候。可是现在我们连最基本的那个普通老百姓都有,甚至小孩,甚至一些捡垃圾的,他们都可以拿手机互相通换信息了。所以实际上就是说如果是这种消费需求的增长它自然就会带动你很多的产业,行业的这种发展,步入一种良性的轨道。

  那么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模式我认为不是健康的,是难以维系的,那么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过分偏重经济的增长,忽视社会矛盾的积累,造成社会的这种分化,进城农民的地位迟迟得不到保障,公民的待遇也得不到制度的保障。

  第二个农民工收入增长缓慢,在教育、医疗、保障、养老这些方面缺乏保障,既造成这种社会分配不公,也严重限制了他们的正常的消费能力的发挥,造成这种内需不足。同时全社会现在这种基本公共服务业缺乏保障,那么就业难,就学难,看病难,买房难,交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所以我们城市中也大量的涌现出了一些贫困阶层,这个我们感受到这种斥金阶层,甚至实际上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斥金,那么还有一些弱势群体。

  另外一个就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大城市尤其是这种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不断扩张,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像北京的沙尘暴等等,包括交通拥堵。而大量的内地中小城镇却缺乏活力,吸引不到人,比如说我们说我们不说这个更偏僻的地方,我们就说石家庄,在我们旁边,那么大的一个城市,曾经一度把这个户籍政策放开,每年可以有几万个进城的农民的指标,可是每年都完不成指标任务,为什么?因为他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提供给大家,大家进城干什么,对吧。

  所以实际上这个石家庄这种在北京旁边这种省会城市况且如此,那么我们更不用想中西部的很多大量的小城镇。那么我们在做开封总体规划的时候,我们到县里面,镇里面去调查,那么可以看到那真是这个很多的城镇环境很乱,那个整个这个街道、秩序各方面包括景观条件也很差,那么这些地方它怎么能够吸引到投资,所以这些实际上就是它的吸引力不够,所以对我们国家的这种城镇化的贡献它就够。那么实际上我们就是按照杨总一直说的这些资源这些潜力应该怎么挖掘出来,实际上就是这些资源和潜力还没有得到挖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就是我们拉动内需是比较乏力的。

  那么我们看一看我们这个产业本身来讲的化,从工业化到现在实际上它应该是一个结构转型的概念,这样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那么从世界这个经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来看的话,那么它实际上走过的路线就像我们这个左图所示红颜色的代表第三产业的增长,而这个蓝颜色的,深颜代表第二产业的增长,黄颜色的代表第一产业的增长,应该它是不断的在下降,不断趋于稳定,而第三产业将来会高高在上,而第二产业它一个波峰,慢慢向下走。那么实际上我们国家现在恰恰处于中间这个差不多交汇这个位置附近,就是农业产值大量下降,而第三产业在增长,第二产业已经达到一个高点,是这么一个状态。那么实际上将来它的发展的路径肯定是从初级工业化到工业化起飞,到工业化到后工业化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我们现在在往这样一个路上走,那么按照波特的竞争理论来讲的话就是推动经济增长,他认为有四个不同阶段,第一个就是要素推动,土地、劳动力、矿山等等这些,第二个阶段那就进入到一个投资阶段,那么实际上我们国家现在大部分处于前两个阶段,就是要素推动和投资推动阶段。那么到第三个阶段就是创新推动阶段,那么就是知识经济。那么到第四个阶段应该是财富推动阶段,就是说通过更高的这个财富的积累和更高的消费来拉动这种需求。

  那么从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的话,也是从重化工到高加工度化,到高技术化和产业结构软化。那么实际深这个产业结构软化就包括一些产品外包、服务、研究、研究,技术开发,维修、保养、宣传、广告等等这些软性的服务,它自身并不创造什么产品,但是它本身创造服务。那么这些东西实际上恰恰是我们将来结构转型,就是城市会出现产业这种结构的层级和分化和分工,那么就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类型,它都会有所体现。那么第三产业,它内部结构的这种丰富化,也涵盖了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流通性服务业,综合性服务业等等这些。

  那么实际上这样一来的话就给我们城市创造产业发展的机会带来了比较多的这种类型和空间,所以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这种动力和活力应该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

  那么我们国家实际上现在就是在发展中面临着内外发展的压力,包括国际经济形势,包括资源环境门槛效应。所以说从我们目前来看的话,我们国家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投资拉动、出口需求拉动;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然后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维持,所以仍然是一种粗放式增长方式。那么右下角这个图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这个紫颜色,红颜色的,那么这个实际上是一个GDP的增速,但是这个绿颜色和这个紫黑色的这个颜色它是我们的电力消耗和我们的能源消费增长,那么应该说我们的GDP它的增速还没有那个高。那么同时我们城市人均环境质量不断的下降,发展也遭遇了一个瓶颈,而且社会矛盾又在不断的凸显。

  面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这样一种变化,那么面对日益突出的这种资源环境约束的话,面对产业规模扩大和日益增加的市场竞争,那么只有加快这种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式转型,大力推进这种节能降耗,减排经济,走扩大内需和出口并重的道路。刚才杨总也提到了,那么注重改善民生才能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一种坚实基础。

  那么这个是我们做过的一些城市,我再列举一个,比如说以重庆为例,那么我们在研究的时候,我们是一个城市规划部分,那么我们实际上恰恰就像刚才说的,我非常欣赏现在这个课题把这种战略规划当做一种整合各种行业规划,部门规划的一种核心手段,或者一种核心规划。那么这里也是恰恰我们现在在实践的一些工作,那么这个是在建设部支持下,我们正在开展的重庆的总体发展战略研究,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先对它进行判断,发现重庆实际上它更多的就是如果是按照一个这种世界级城市的要求,或者地区中心城市的要求。

  它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它应该有塔尖,应该有下面的基座,但同时应该中段应该是非常丰富的,可是我们分析了重庆它的职能,它就是不完善,它的尖端不够尖,它的中段服务包括这个服务化的职能是欠缺得很厉害。但是它本地化的职能,比如说重庆人讲的商圈是很繁荣的,那么这个可以看出来它如果作为这样一个市域人口,有3000多万,主城区人口800多万这样一个城市,按照这样一种发展是支撑不下去的,所以我们认为它应该去调整优化它的产业结构,向更高的产业职能去迈进。

  所以按照这样一种逻辑的话,我们去构筑它的一个职能空间的布局格局,那么就是左边这张图。可以看到就是我们认为将来它应该是双中心结构,不但有一个中区,还应该有向北部这个江北新区的发展。而且不但有主城区,还应该有外围的卫星城发展,那么这样的话就是我这个大城市和外围的小城市形成一个群,能够把这个我们的高端的职能和普通的职能能够在这样一个空间上达到这样一种梳理和重新的充足,然后形成一个更合理的优化格局。这个就是我们在做战略研究的时候从产业入手、目标入手然后得出的空间调整和职能结构调整,然后造成这种用地布局这种变化,这是我们的一个案例。

  那么从这个新的结构转型的趋势来看的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应该说城镇化本身是一种依托,优化产业结构。那么也具体提出一个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一个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尤其提出要提升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我认为这些发展质量和水平里面其实都含有着新的经济增长的味道,意味在里面。

  那么比如说我说一个玩笑,比较简单一点,我们说现在北京或者全国马路上跑的汽车有几亿辆,可是几亿辆那个汽车那个牌照在欧盟统计那个汽车牌照比是非常难看。但比如说这个东西如果我们认识到把这个东西重新的做包装,我们重新设计,那它从研发到设计,到重新去换车牌,重新的拉动制造业,那么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小的车牌它就会带动一个很大的产业。所以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看你有没有发现那个城市它本身有这种投资的亮点,有没有这样一个你改变的愿望,有没有你这样的一个增长。所以我想这些东西就是在提高质量和水平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的创新和认识。

  另外就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不多讲了。第一是经济,然后后边还有一个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为这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虽然我们从社会公平正义角度来看的话,这个是必须,我刚才说已经到了一个门槛了,不解决社会的安定、团结、稳定就没有保障。

  另外一方面从我们的这个拉动消费需求,内需来看的话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砝码。一方面我们公共服务均等化,它会带来什么?它会带来层级,比如说医院,我有地区中心医院,然后有社区医院,然后有诊所,甚至乡村我还有赤脚医生,这个就是层级化。

  另外一方面会带来网络化,也就是说你要覆盖,既然是覆盖它一定肯定是要有个网,有网络,既然有网络,它就有线,就有节点,就有组织。

  另外一个就是区域化,你成了这个层级化和网络化之后必然是普及到全区域的,所以这样一讲的话,就是说实际上基础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会养老保险等等这些东西,如果普及下去的话,实际上会拉动很大的这种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另外一个如果老百姓保证了他自己的生老病死这个基本的服务,他才能够安安心心的把银行里头存的钱,给孩子上学的钱,自己养老的钱拿出来再进行新的消费,这样的话,他才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够真正的拉动农村的消费。好多一般简单的说,家电下乡或者以旧换新这些东西不能起到根本实质的作用,而且都是国家掏银子,所以我觉得这些的话别小看,可能都是带动很大的消费需求。

  所以我们认为必须一方面从提高产业的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做起,提高城市产业的接续能力;同时一方面也要从改善民生入手,并使社会收入得到增长,使更多的人群有能力享受城市的文明。而且我看到我们泛华提出做到两个城市,我正好提了一个叫“做实城市”,就是这个城市不能是“虚胖”。

  那么关于这个课题本身的话,我认为已经是非常好了,那么我还有几个小小的建议。第一个,我们认为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大力推倡城乡一体和区域协调,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我们的研究课题里更多的体现。城乡一体实际上为我们的城市将来打开我们的资源找到一条新的出路,现在很多的省市都在试点,就是浙江做的很好。因为我们城市有这种发展产业的需要,有发展房地产的需求等等,但是我们的土地资源受到十八一亩红线的限制,也不可能给你城市发展用地更多,怎么办?我们如何将来实行这种产权结构调整和这种土地的扭转,那么实际上我们郊区和农村会给我们一个比较大的空间,但是必须要纳入到城市体系里面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投资。所以我想可能城乡一体将来城市的一个前景。

  另外一个就是区域协同,那么区域协同的话实际上,现在很多城市,我特意看泛华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全国布局图,就是区域战略,落实到这个全国的地图上,有17个区域,我数了一下有17个区域。那么这些实际上有一些大部分都是自下而上推动的,那么这个实际上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机会,它可能会左右你一个城市到底往哪个方向选择。比如说郑汴一体化,郑汴一体化提出来之后这个汴就是指的开封了,那么它就要主动的去往郑州方向去发展,它的空间就打开了,这些等等,它都会带来城市新的资产的变化。

  第二个我觉得可能就是刚才我们徐副秘书长也提出来过,我们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因为我想这样大的一个集成技术,那么本身也谈到我们想把那么多的归合为一,就是大家共唱一首歌,大家共画一张蓝图非常好,我觉得这个思路特别好,如果能达到这样的话,我们各个城市它的思路就不是分散的,应该是集中的。但是我们这个里边可能会有很多的规划体系的障碍或者规划体系各自的特点。那么这个如何去理解这个东西,如何把战略规划,或者欧盟的空间发展战略,那么这个空间发展战略我们刚才徐秘书长也说了,将来能不能推出一个全国一体的一个空间发展的战略,这样一种规划,我觉得对于各个城市来讲的话,他可以先行、先试,不见得等国家这个东西出台。那这个先行、先试我们作为一个企业方,作为一个研究立项,我们完全可以去这样设想,去推动,所以我想这个对象我们国家将来整个一个规划体系的变化,可能他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三个呢,我觉得就是应该在进一步突出以城市发展战略为核心的规划系统的集成,我觉得这个现在已经是做的非常好,我觉得这方面可以再进一步强调,那么最后一个呢,就是产业和社会基础公共服务体系相互促进,我觉得这块能不能再进一步的补强,因为我们这个只谈城市的GDP,或者只谈城市的产业发展,恐怕不行,那么刚才我记得咱们人居署的这个先生,也特意说过要把低碳等等,这些加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方向,那么我想如果要是这样的话,就是真正能够把这的集成的技术,变成一个集大智所成,能够真正为我们国家城市发展,寻找一个突破,能够带动一个非常大的一个思想的变革。谢谢各位。再次感谢我们这个会议的邀请,而且进入世博会的一句话,就是城市将生活更美好,我也希望通过我们这样一个研究,能够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好,谢谢。

 

  主持人:好,感谢张所长精采的演讲,张所长从这个城镇化健康发展之路,提出结构转型,应该说对我们课题研究,有借鉴意义。再次感谢,下面请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体雁教授讲话。

  沈体雁:各位领导,中午好,非常感谢杨总和泛华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那么受杨总的启发,我也简单的谈几点关于新型城市规划体系的这个看法。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快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经验,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总结为这样一个公式,就是国民财富的增长,是来自于政府和市场的这样一个规划的一个集合,城市规划实际上是政府和市场的一个集合,所以呢我觉得就是说,未来我们可能思考这个新型城市规划体系,或者系统规划体系的时候,应该去考虑这个P,那么他如何来对中国特色的这个政府和我们中国特色的市场进行的一个卡集,一个整合。那么大家知道,中国的这个政府,他跟世界上其他的这个国家的政府我觉得是很不一样的,我个人理解,一个他是资源最丰富的一个政府,特别是我们的地方政府,他拥有土地,财政这个支援,政策支援,特别是他有无形的这种新月,以及拥有中国甚至是世界上政府最强的这样一批经营分子,所以他是很必要。

  当然第二个方面,我觉得中国的地方政府,我感觉也是世界上最嫩的政府,也就是他们是当时世界上干了最多活的政府,那么虽然我们这几年是在往小政府方向在改革,但是事实上,他们所要干的活,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这个的确能够看到每一个地方的地方领导,都是24小时七天的,这样一个工作的一个计划。那么当然了中国的这个政府,在我们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或者未来的这个30年的发展中,或重要的一点,我们去反思的时候,就是他不能仅仅是像美国的地方政府那样,就是去解决这个市场失灵的问题。提供公共品,解决市场问题,而且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他需要去对这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把握和认识,然后,用这样一个规律去引领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实际上我觉得,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管理这个集聚,产业的集聚,管理这个社会的稳定,管理这个整个我们制度的转型,管理这个需求,包括他不仅仅是我们发现需求,创造需求,还要包括一些需求,我们要慢慢的开始要压缩一些需求,比如说对碳排放的这种需求,对小汽车使用的需求,这种是要进行管理,特别是要管理这个整个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就是社会的复杂性,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很不一样的,那么对我们的市场来讲的话,我觉得也有很多不一样的这个新的特点,那么总的一点,我认为就是说从一个单纯的自由主义就是古典,新古典经济学讲的那个自主制的一个市场,要转向一个自主制和他主制结合的一个市场。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可能与我们这个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和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我们经济发展,不再像原来是从一个单纯的比较优势,或者一个所谓的竞争优势,是吧,这些东西来决定,很大程度上,他需要我们去把握一些软的这种机会来形成产业集聚,所以这个已经在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克鲁格曼的理论模型里面,有很多很多的这样的描述。所以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政府的这个市场的发展形象,是有很多新的这样一些变化,政府管理经济,需要去掌握这样一些变化,那么当然最重要的,我觉得可能就是我们这个规划,这个规划,在我们这个全球化时代,我们怎么样去融资,融质,融地,融财,然后对发展的这样一个过程,对这个政府和市场的资源进行一个整体的安排,然后能够使我们这样一个未来30年快速的这样一个发展,使我们的未来的一个远景,能够资本化到我们这个今天的这样一个发展的这样一个整体的构想,所以我觉得这方面,的确是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思考这方面,我觉得这个可能无论是对这个发展经济学的这些基本理论,还是对管理发展的基本手法,以及未来30年我们中国政府的一些基本的形态甚至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的模式,我觉得这个都是需要在我们这样一个大的构架下,去思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就也想了想,我们就是所谓的这个传统的这样一个规划,怎么能够去朝着杨总讲的这样一个城市系统规划的这样一种模式来进行转变,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应该就是说政府从原来,一个单纯的那种我们叫做(英文),成绩式的,那种命令式的这种计划,像一个引领式的这种规划转移,这个我觉得是很有难度的。比如说我们一个环保产业园,我觉得在杨总的带领下,做这个江苏盐城环保产业园,那么提出来以后,你怎么能够去把这个环保产业,他的一个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他空间的这样一个集聚的规律,能够把他评点出来,然后,把这个未来的蓝图,一步二步的制定出来,然后我们再想一些办法去实现这样一种所谓跨越式发展也好,或者是一种引领发展。

  所以我觉得像我们中国现在,这个沿海的这样一些大的开放性的地区,比如说像曹妃甸,我感觉最重要的也是这个问题,那么第二个方面,就是说从原来一个单纯关注这个要素方面的这样一个供给党项的规划,能够朝着需求党项的规划来进行决定,所以这个方面,我觉得杨总做得很深入,深刻的这样一个阐述,就是关于需求方面,应该是通过研究,特别是通过甚至软科学的研究,创造一种硬的这样一个需求,包括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以及整个空间安排和建设的这样一个需求。

  那么第三个,就是从更多的是注重这种物质的这样一种规划专项以人为本的发展。

  第四个呢就是片片的,一个小片,一个小片的这样一个孤立零散的这个规划,走向系统规划。那么所以我想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能比较重要的我就是想在简单的做一点建议,就是要把握这个发展规律,利用现代的发展工具,实现引领式的这样一种规划发展,所以我想他的核心应该是提升我们城市的价值,和管理的这个近来的这种集聚,那么这里面可能除了我们现在讲的一个有些关于土地利用和这个营销方面的规划,金融的规划,可能还有公共政策的这样一种规划,那么甚至城市的设置,也是形成极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么还有一点我可能就是说,如何去推动地方政府形成一种集体学习的这样一些方法,这样我觉得都是可以在现代发展中来进行使用的。那么这个是杨总刚才已经讲了,这个我们就不讲了。那么这个就是说我们新型城市规划体系,可能未来很重要的一点,是应该在住房和建设部的这个指导下,能够形成新的这个规划的这样一种标准,使这个规划能够提升我们的能力,掌握更多的信息,同时使这个规划可以分析和比较,可检验,可参与。那么最后一点,我觉得就是如果要支撑这些系统片断的这样一个规划,能够形成一个体系,可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由上而下的建立一个国家级的信息基础设施,使我们有一个统一的这样一个研究问题的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基础,那么这里面就包括我们觉得可能有国家的这个城市发展的动态检测体系,国家城市规划的一个数据框架,那么公共的服务平台,比如说包括很多的规划,我们能够在网上形成规划的案例库,和这样一些数据库,那么另外一点,可能要划分一个统一的国家城市规划的一个空间单元和统计体系,包括形成国产化的规划知识的软件,所以这样的话,我想可能把泛华来引领这样一个规划的成果,未来能够把它进行模式化,这样才能为我们这个像盐城这样的一个工业园领导他们能够去学习,去使用,所以我觉得这个方面,希望能够在规划的研究过程中,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来进行讨论。谢谢。

  主持人:好,沈教授的发言,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规划体系,非常有见解独到,非常也借鉴意义。谢谢。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李红玉女士演讲。

  李红玉:正好我准备PPT的时间,我简单的先说两句我的思想理论的东西,跟这个PPT展示没关系。我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朋友,感谢建设部和泛华集团给我创造这个机会,在这儿对城市发展规划的一些创新跟大家有一个简短的交流。我觉得这个实践经常走做,尤其在这个城市发展领域,快速的发展,使实践经常走在理论发展的前面,所以刚才我听了这个杨总的整个的讲,很受启发。在这个城市规划发展创新这块,我觉得我受到一些启发,所以刚才我也想到一些东西,我想简单的交流一下,一个就是关于城市发展创新模式,这个主题的提出,我觉得建设部提出这个题目是非常重大和必要,而且是非常及时的。目前咱们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处于一个我觉得是一个很重大的转折的转型的这么一个时期,这个体现到我们经济发展阶段,已经逐渐的进入工业化的中期,这在我们去西部地区,去东北地区,各处一些大的工业园区,大的工业项目,那个规模之大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这个中国的这个工业化正在处于一个中期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又因为我们的经济是一个后发时期,所以他又有一些消费时代提前到来,这么一系列的特征,然后又面临着一系列像环境约束、一些资源约束、社会公平等诸多的问题又同时出现了。所以说,这整个的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快速转型,显著转型,这一个时期,再加上一段这个金融危机,带来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些导向,比方说这个经济的实体化,虚拟经济过去可能有强调的过多,那么还有就是内需,中国的整个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更应该受到重视。再一个就是国际全球化这个企业的发展,国际全球性企业的垂直分工,更加加强了,很多的产业链的中段,下端更加向别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也承接了很多这方面的转移,所以这么诸多的问题,带来了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一个重大的转型。而城市经济呢,一个城市的发展,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导载体,所以城市我们觉得这个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本身就面临着一个重大的一个转型期,所以现在研究城市发展创新模式,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刚才那个我听杨总讲的过程中,我也想到这么几个问题,受启发,我就觉得一个就是咱们谈到这个城市系统规划,我想不知道是这个可以有两个角度去认识它,一个就是说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城市空间规划,或者叫城乡空间规划,那么还有就是土地利用规划,这三规不合一的问题,是大家一直在探讨的一个大问题,那么未来我们提出一个城市系统规划,这样一个理念,那是一个单一的未来系统规划呢,还是一个新的一个经过整合的一个规划系统呢?这个需求进一步去探讨,在这个规划当中,在这个系统规划,或者规划系统当中,他是分层次的,还是说是一个作用平面,没有纵向的层次的这样一个,到底是什么样一种形式,是吧,这个在课题研究中,我觉得可以深入探讨。

  第二就是关于这个投融资这块模式,我想这个城市的投融资,应该有一个指向性,而不应该就是说太多的就是替代产业的投融资,更多的应该侧重政府管理方面的投融资。因为我是不研究这个,但是我总觉得政府财政投资,指向于这个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这块是一个政府财政投入的行政管理问题,和这个融资可能要分开来说,可能有所侧重不同的。而这个投资怎么样引导融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市管理,进入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提供,怎么样提供这种向导作用,这个融资我想又是一个大话题。

  还有就是刚才提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这个加快发展中小城市,这个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够的情况下,大城市必然造成大城市的发展效率相对成绩要高,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周围的小草长得差,所以,大量的中小城市的资源,向大城市集中了,所以中小城市发展相对滞后于大城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加强中小城市的发展,但是就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就国际城市化发达地区的发展状况来说,这个大都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它这个城镇体系的合理的分工,衔接,这个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我是说大中小城,大城市快速发展之后,带来小城市的发展滞后,那么我们加快中小城市发展,那么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发展前提实际上是必须得跟大城市有所衔接和依托的。那么大城市必须更快的发展才能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所以之间的这种关系,值得研究。

  再一个就是在一个城市发展的理念当中,先的经济增长点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就是今天原来准备就是一个关于城市低碳发展的这样一个思路,就是说向低碳发展的这样一理念,他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环境保护,而达到的一种趋向,他实际上是面临着一种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种新型经济结构的转变。所以一个城市发展的理念的全新的变化,会带来城市新的成长能力的培育。所以像这样城市新经济增长点的这种探讨,而跟着而来的投融资的一系列的这个指向,都是非常有待研究的东西。我的感想就是关于这个课题,我想说这些。下面我简单的把我准备的东西放一下。

  这个城市低碳发展的这个过是要为这个城市规划的理论带来了一些新的变革的推动。

  我是从这么几方面来谈的,第一,就是关于什么叫低碳城市,这个实现这个全社会的单位产出的低碳化的目标,就是一个发展这样低碳城市的过程,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但是这个低碳城市,并不意味著低发展的城市,只要是碳的生产能力高,就叫低碳城市,什么叫碳的生产能力呢?他就是说单位的碳排放所实现的GDP的值。这就是碳生产能力,所以说一个城市可能是污染,就是或者说比方说能源成也,资源产业所占比重很大,那么就是意味着他是一个高碳城市吗?其实不一定,那只要是他的生产水平高,他的同行业中,他的碳排放的生产能力高,那么他的产出规模,企业产业规模,产出量越大,他就全球的,因为他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就更多,所以他在全球中的碳的低碳的贡献,应该反而倒是大的。所以我们说低碳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不是一个限制城市发展的一种模式。

  首先在低碳城市的第一个要素就是低碳产业结构。以下从这个产业为核心,形成的这些产业链条和这个产业集群,是低涡碳产业发展的一些方向性的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效资源能源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环保产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这个呢是构成我们新型工业化,新型经济体系发展的一个产业的新的一种转型的方向。也是一个低碳产业发展的方向。那么低碳的这个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呢就是一个城市这样的一个倾向性的低碳环境,低碳的基础设施是特定是这样的。就是说从市域和城际这个交通方面来说,轨道交通是低碳模式突出的,那么高速公路,是低碳,高速公路是一个高碳化的一个交通模式,有的人进行过一个测算,每公里,每吨公里的运量,火车要远远低于大客车和公共火车,不过还是公共内部交通。非机动车道,地铁,轻轨,快速交通,优化,优先公交,这些方面都是低碳模式的,在用地上,就是大量的交通用地的减少,和紧凑集约的这种规划,都是低碳模式的一种交通体系。那么低碳的这个公共建筑,公共空间的特征,就是在新型大型公共建筑方面,在建造建造、验收、销售许可等方面的一个节能,低碳双重标准,因为节能和低碳还不是完全一样的指标。再有就是这个建有各类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改造方面,再一个就是在公共空间当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这个可送水面积的指标,建筑,小区,街道,城市的雨污收集储存管网系统的完善程度,雨污的分流状况,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碳排放。

  再一个就是市政公共服务方面,就是像那个清洁供水,节水技术,管网设施,清洁能源的替代,还有城乡生活污水的这种小型化,分散化的这种达标,跟咱们现在的城市,一般都是根据人口来配备比较集中的大型现代化污水处理场。现代化污水处理场,它的能耗也是比较高的,他的碳的排放,也是挺大的。那么这些方面,都需要有所创新,包括垃圾的一些无害化的生物处理,还是焚烧技术的选择,这个碳排放都是非常不一样的。在这个城市建设,城市空间布局方面,土地利用的这个复合化,还有高效率的土地利用,低比例的交通工业用地,消费高比例的居住生态问题,这个并不意味着会限制工业的发展,而是受工业的更高的集约化的,新型化的发展,那么还有就是开发模式上,我们建设力度要适当控制,尽量依托原有的自然地貌的水文、植被条件,这样一种模式,再一个就是在空间组团上,在我们绿格的设计上,还有空间结构的布局上,都是应该有所分解。还有就是一个适度的人口规模。

  第四方面就是低碳的社会行为。那么政府首先有一个政策的导向。然后相对自己的政策导向,应该有一系列的实施手段,另外就是中国政府,规模也是比较大的,所以他在他本身的用房,用车等方面的办公的节能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再一个就是公共的低碳消费行为,包括就业,居住,出行,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因素。

  第五方面就是低碳的生态保证与建设。那么我们国家现在进行那个天然林共保护工程,还有就是退耕还草工程,各种各样的工程的手段,搞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方式比较多,而那个非工程的手段是相对少一些,另外就是水系的流域保护,还有治理,也更多的用一些建设的手段,有一些硬化啊,这些方式,还有就是生态绿地和景观园林绿地这些绿地关系,这都直接影响到了一个城市的碳排放问题。野生动物的栖息廊道的这个贯通的这些问题。

  在这个环境治理方面,这个生物手段,更多的采用还有一些环卫公共设施,网络的这种建立。

  第六个方面,就是城市的低碳方面,还有他的外部性的问题,一个城市,他有自己的产业体系,特征,但是他的生产要素是内外互相流动的,产品也是灌输的,所以像这些方面的碳的这个效率,都会体现到区域当中去,所以也要考虑到他的内外部的污流和各种要素的流动。

  时间关系,我就不再讲下边的内容了。因为下面我就想讲一些就是关于那个怎么样的城市规划当中不同的方向,他造成的低碳化的水平,他是怎么评估的,但是这个以后再找机会向大家介绍。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感谢李红玉女士的精采演讲,会后我们会认真研究低碳经济和这个城市发展问题。这个时间的关系,给各位领导再补充一下,就是时间稍微的推迟,因为今天上午大家,因为各位领导和专家的这个演讲比较尽兴,讲的比较深刻,所以我估计耽误40分钟到50分钟时间,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稍微耐心一点,还有最后一位演讲嘉宾。下面咱们有请我们黑龙江海林市委常委,开发区管理会主任王凤林先生讲话。

  王凤林:尊敬的杨总,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刚才听了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探讨,建议,很受启发,受益匪浅。那么有这么机会,我把海林情况,海林和泛华集团的合作情况,合作成效,向与会各位领导做一个汇报。这个时间关系,我就不照,有个照稿念,有的就直接说了。

  海林是一个县级市,林海雪原这本书,智取威虎山这部戏,大家就都知道了,那么位于黑龙江的东南部,人口44万,国土面积是8600多平方,实际还有一些,接近1万平方,那么经济总量现在今年年底,是GDP接近100个亿,财政收入是10亿,这么一个八镇一乡这么一个县市,那么04年以前的时候,03、04的时候,我们的财政收入就是2亿上下徘徊,这四五年,应该说要是按照倍数说的话,就是涨了个四倍五倍吧,要按照这个递增速度说呢,是每年的40到45这个之间在增长,海林有这么一个情况,可能诸多因素,就是很多要素组合,组成了这么一个方面的势头,省里头,书记省长或者牡丹江市,他有这么一个评价,就是海林近就是十一五期间,近一段时间,城市变化大,发展速度快,这么一个情况,每年位置在前移,那么诸多因素之外,我们市委政府,包括园区,最深的一个体会,就是得益于和泛化的合作,这个实实在在的说,应该是我们今天开题的这种,城市系统规划,和城市投融资平台创新的这么一个成果的具体体现。

  那么我把下边把我们的合作模式,合作成效汇报一下,04年7月,海林市征服与泛华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组建了国有控股公司,海林形成区开发有限公司,采取BOT方式,建设经营海林形成区,海林市征服与泛华集团的合作模式,是紧密型的,对外是一套人马两套牌子,一套人马,就是指由海林市政府和泛华集团共同抽调人员组建的机构,两块牌子,一个是黑龙江省海林经济管理委员会,第二个是海林形成区开发公司。合作范围主要包括系统服务和投融资模式。系统服务就是从战略发展规划的角度,从海林新老城市进行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我们的合作,通过新城区开发公司,实现了统一运作,优势互补,各扬所长,各尽所能,大大的加大了新老城区,或者叫开发区的步伐。推动了海林市区域经济的飞跃发展,合作的五年时间里,海林市财政收入由2亿元,增长到了10亿元,近翻了五翻,或增长了5倍。在龙江的十强县排名中实现了一年进一位,我们合作初期,我们十强县在龙江是第十三位。去年我们进到了第七位,今年由于强县当中,我们速度最快吧,有可能在综合评比上,我们有可能到第五,进入第五。

  第二,几年来合作的成效,一是完善了规划体系,明确了发展定位,海林市是一座工业基础较好,资源富裕的新型城市,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在80%以上,是全国重点林木生产加工基地,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1.3%境外背靠俄罗斯远东地区,木材产业区,年进口木材900立方米,是过程山区产业化基地,山产品资源丰富,盛产一百多种心理有机产品,年采集量3万多吨。人种种植食用菌年产量达6万吨,水能风能资源充沛,水能总蓄积量560万千瓦,最近的规划风能又有很大的一个潜力,这个在全市目前已规划的总量50%。景色优美,风光独特,有雪虎山水型五大特色旅游资源。在历经城市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比较优势,等各种有利因素,泛华建设集团,系统的整合了我市的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其他专项利用规划。编制了海林新城区概念性规划,推进了城市规划体系与城市建设的进一步融合,使城市发展远景,阶段性目标和实施举措,有机统一,建设牡丹江的城市副中心,打造北方生态明珠城的战略目标,实践证明这个规划,具有了很强的操作性,这个定位是准确的,是符合海林实际的,合作以来,两届市委,几任政府的班子,在执行这个规划的过程中,信心越来越强,围绕北方生态明珠城的战略目标,我市开展了中国优秀绿旅游城,国家园林城,全国卫生城,文明城,环保城,五城联创的活动,目前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县区,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发展计划试点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两百强,中国优秀旅游城。这个明年有望完成国家园林城的创建工作,一座宜业、宜商、宜居、宜学、宜游的北方生态园林城,正在形成。海林经济社会发展正逐步走向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市委提出了总量倍增,位置前移,殷实和谐的战略目标。

  二,搭建了融资平台,加快了城市建设,开发区在建设之初,同样遇到了资金严重短缺的困难,为了破戒资金困难,难题,我们和泛华集团,将双方的信用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投融资平台,从根本上打破了由单一的模式,或者是由政府独自操作而产生的信用额度不足,融资规模小,资金运作困难等瓶颈,合作的具体方式,三个方面,一是在运营过程中,泛华建设集团通过新城区开发公司,直接投资,用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征地,二是利用泛华建设集团在金融界的信用平台,为新城区开发公司提供融资支持,这个过去我们和开行已经有一定的合作,今年我们又完全了在国家建设银行的AA级授信。

  三是,共同打造融资平台。有海林市政府倡导,泛华集团牵头,吸纳有实力的企业和海林政府的国有公司的担保公司,按照放大五倍的要求,获取金融机构的受信额度,近三年来,利用担保公司,累计融资5.6亿元。这个各类性质的融资,总的达到8.7亿元。通过我们共同打造紧密型的资金和投融资平台,资金渠道畅通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快实施了征地、拆迁、基础设施配套等大规模的建设改造。县城我们一共是127万平方棚户区,近三年改了70多万,计划再用三年,整个棚户区全部改造完,如果棚户区改造不出去的话,那城市低碳的问题,环境的问题,都有问题,框架也拉不开。

  目前,一期规划1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已完成1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现“七通一平”,建成了“四横九纵”的道路网络;在其他配套上,我们其建了一个11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16万平方米的进城的生态园,还建设了一个44万平方的连接口岸港口公铁陆海的现代物流。规划明年启动要建设一个牡丹江大学功课基地,还有建了一个四星级的酒店,同时还建了市里的污水处理厂,已经运行了一年半,因为我们在牡丹江上游,如果这些其他配套做不好,很难有这个产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开发区的起步期、困难期、风险期已经度过,进入了快速成长期。现在资产负债率由去年的48%,降到今年的为27%,净资产达10多亿元,我们计划用3到5年时间建成含新老城区,建成牡丹江城市副中心,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加工区的主要产业承载平台。

  这个还有一些想法吧,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确实是实现了可持续,龙江县市没有开发的土地就房地产,基本没有境地拍卖的,那么我们今年实现了第一副的净地拍卖,原先都是毛地拍卖。真实的价值实现了,那么十二五期间呢,我们有个说一句,可能还有个想法,按照这个坚持做下去,实现一个2218的一个大目标,200亿GDP,20亿财政收入,18万城市人口,就是你崛起了,那么城乡统筹,城市化的问题,和周边的集聚问题,产业和人气,城市就会集聚起来。

  三,招商效果明显,推动产业生机,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开发区这个产业承载平台的优势,日益显现,加上泛华建设集团以商招商的优势,我们再次实现了优势叠加,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这个我就一直往前打吧,我就不念了。那么目前呢,我们就是说历史上我们招商的话,近一个千万元的项目,要是03、04年以前,都是很困难,去了资源和能源项目之外,那么现在的话呢,可能每年都要都很几个上亿元的项目,由亚洲著名的国际家具制造企业台升国际集团,排名世界500强的瑞典宜家木业、亚洲著名的地板骨干企业广东盈彬大自然,还有韩国的珠宝企业,等等,这个园区实现的产业集聚,招商呈现了好的势头,开放去的今年的收入,占全市增长最快,占40%。自身的造血机能日益增强。今年能够实现税收2亿,明年我们计划就是3个亿,就是年年就是照一个快车道。

  客观的讲,是泛华建设集团帮助海林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海林人有句话,没有泛华的合作就没有海林的多元化发展,也没有今天的速度,也没有今天的变化,我们有信心继续深入与泛华建设集团的合作,我们也相信与泛华建设集团的合作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在此,我也代表海林市市委政府,开发区,诚挚的邀请各位领导、嘉宾到海林参观考察、指导、旅游,嘱各位领导嘉宾顺利,健康。谢谢。

  主持人:好,感谢王书记的精彩演讲,应该说海林市是泛华集团实现城市创新发展模式的一个成功的典范,当然,我们集团这个成功典范不仅海林一个,但是海林是我们最值得总结的一个。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由于时间的关系,可能各位领导和专家手头有一个日程表里边,本来有一个领导专家和媒体的一个互动会,可能时间的关系,吃饭时间互动。杨总的意见,吃饭时间互动。这样,在这最后,以热烈的掌声,请咱们请咱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韩司长做今天的会议总结讲话。

  韩爱兴:今天上午,经过一上午的讨论,也听取了泛华的介绍,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都了很好的发言,我觉得大家的这个态度、意见也应该是一致的,一致认为这个课题的研究还是十分必要的,研究的内容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得到了大家一致肯定,也就是说,会议的召开标志了我们课题的开题。

  当然我也就两点建议:一点建议就是要对专家和领导提出的意见进一步的凝练,我们这是一个创新的模式,我理解,还是更多的是程序,宏观上,战略上,用个通俗的比喻,就是木头理论,就是要把几块板都要给整合好,这样可能更有价值。当然也有很多专家提出了课题里面的内容,低碳、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等很多内容,我觉得都是很有意义的。就是在研究的过程怎么能把握外壳和内在内容的协调一致性。要充分在根据大家的意见,能凝练出关键的点、关键解决的东西。我们搞研究,就要找到那个关键,英文叫Key,翻译过来叫关键,也叫钥匙,如果我们能够找到那个钥匙,那可能就是很小的劲就把这个锁打开了。我们现在很多技术研究,往往忽视了这个Key,然后就是找很多,干了很多事情,但是都没有找到那个关键点。

  第二个建议就是说,我们这个事情,可能是一个长期的事情,长期的研究方式,本来研究规定有这个社会化的,有一个是很开放的,可能需要组织一个比较好的一个稳定的机构,然后要长期和在座专家,甚至和国外的一些机构和专家共同来研究这样的问题,不断的长期的为我们国家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今天的开题会圆满成功。一会儿会后,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到主席台合影。另外,这个时间的关系,咱们一些领导和专家,有些衣服行李,放在积存处没关系,可以先吃过饭以后再领取,确保安全,没问题。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