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论坛 > 理论研究 >

成都发挥三个优势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时间:2012-06-01 16:35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为之

  在科学把握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趋势,积极应对全球产业转移和区域竞争挑战的基础上,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奋力打造“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这一发展定位与省委对成都提出的“加快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重大要求以及“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远景目标是相契合的。“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体现了成都立足西部、放眼全国、面向世界的开放性定位。同时,这个发展定位也支撑和服务于“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全市工作总体目标。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就是在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供增长动能和产业支撑。
  当前我们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基础是什么?我们在哪些方面具有打造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潜能?只有厘清成都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才能更加准确地给出对策。
  成都具有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三大优势”
  全球的比较优势、全国的速度优势、西部的高端优势,三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层层递进,立体化、全面性地刻画了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志向和路径。全球的比较优势是基础也是定位,它是成都全面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以开放的态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和进行产业布局的定位依据;全国速度优势是保障,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增量保障;西部高端优势是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基本路径,以“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为导向的高端优势的打造,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取向,也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源泉。
  成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人口大国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巨大市场潜力优势以及制造业大国优势等。而成都作为后发特征突出的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我国在全球范围拥有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后期这个特殊的阶段,使成都在国际分工中的后发优势更为明显。
  巨大的市场优势。成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传统消费文化,使成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一是成都处于城市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性特征使得成都市在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追赶型政府投资将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二是成都人乐于休闲、重视生活舒适度的特点对消费品市场的拉动作用明显。统计显示,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为12.3%,规模达到2861.3亿元。三是从区位因素来看,成都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和交通枢纽位置的确立,带动和辐射了西部地区的整体消费,壮大了成都市场的整体容量。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世界银行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到2028年之前,成都适龄人口规模将处于平稳增长之中,成都仍处于人口红利窗口期。而根据克拉克—配第定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向二三产业顺次转移是劳动力就业结构演化的必然趋势。这为成都工业化进程中对劳动力的要素需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供给。同时在高级人才方面,“十一五”以来,成都人才数量和质量稳步增长,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开发机构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人才作为科技创新核心要素的作用正在得到发挥。
  独特的区位优势。成都是四川最富饶的成德绵乐经济带的中心,拥有绵阳、眉山、乐山、德阳等城市带作为经济腹地,是四川盆地当然的点睛之地。同时成都也是西部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泛亚铁路(东南亚线)连接新亚洲大陆桥的重要节点。这一区位特点和正在形成的区域枢纽性基础设施功能,是成都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生成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集聚一批高端产业生产要素的重要基础。
  雄厚的科技资源优势。成都科技资源富集,是西部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成都拥有各类高校50所,占据全省高校数量的54.4%,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10万,拥有电子信息产业部、中科院等一批中央、省、市研究所70余个,拥有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余家,国家专业实验室40余个;同时成都在IT相关专业领域的研发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IT产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另外,成都专利授权量近年来也得到了较快的增长,截至2011年,成都的专利授权量达到21288件,相较于2006年增长了近4倍。
  显著的制度环境优势。首先,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通过坚持不懈的改革,城乡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基本得以实现。其次,成都实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大幅提升了政府工作效率。一是审批单位和项目得到有效缩减,优化和简化了项目审批流程。二是通过实施大部制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大力推进了政府工作效率,提供了相对高效、廉洁的投资环境。此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被放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成都,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位置将更加重要;省委确定的兴川大计一号工程天府新区建设,更给成都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成都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速度优势
  当前,成都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阶段,成都的发展还处在“倒U曲线”的左半段,即还处在加快发展的阶段,在今后比较长的时期内,成都市将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态势。
  成都经济持续发展,速度优势明显。从区域比较来看,2006年2010年间,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东部地区除宁波外,其他副省级城市GDP增速排名均出现下降,而中西部地区的副省级城市GDP增速排名则均呈上升态势;从城市比较来看,2006年2011年间,成都市GDP年均增速达到14.35%,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4位,2011年GDP增长率更是达到15.2%,跃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1位。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加了成都市对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也为未来成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成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速度优势的可持续性加强。一是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成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据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2010年间,成都市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7.1∶44.1∶48.8优化调整为2010年的5.1∶44.7∶50.2;同时,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2009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69.6%,并在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保持这一态势。二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正逐渐优化。近年来,成都市投资结构逐渐从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模式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投资为主体的新发展模式,投资效率提高较快;同时,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消费以服务为主的特征日益明显。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优化,将为成都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速度优势提供强劲的动力。
  成都在西部产业发展中的高端优势
  “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是成都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导思想,“产业高端”主要是对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高端产业”则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成都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化均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打造西部产业发展高端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相较于重庆和西安,成都市在金融、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等现代服务业方面优势明显。2010年,成都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383.4亿元,高于西安和重庆同期水平(分别为1694.91亿元和2881.08亿元)。其中,各类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27416.67亿元,为西安(15635.88亿元)的1.75倍,重庆(24613.84亿元)的1.11倍;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为260.35亿元,虽低于重庆同期水平,但其“十一五”期间的增速为三市之最。
  先进制造业提升明显。当前,成都市已经形成了以食品(烟草)工业、医药工业、机械(汽车工业)和电子信息工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其中,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优势明显,其2010年的总产值分别达到731亿元和213.6亿元,为同期重庆的3.25倍和1.18倍以及西安的7.22倍和2.13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则低于重庆和西安的同期水平,但随着“龙泉汽车城”万亿产业基地建设的完成,预计将在未来1到2个“五年计划”内赶上上述两市的发展水平甚至实现反超。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1年,全市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63.79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1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过6.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8.9亿元,为2006年的6.34倍,占全国的比重超过5%,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居中西部首位,顺利成为全国第三个、中西部首个中国软件名城。
  科学谋划 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当前,成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如何充分挖掘“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潜能,将现实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综合的竞争优势,这将是成都市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做实“充分国际化”,全面凸显全球比较优势
  “充分国际化”是成都市大规模、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全面现代化”进程承前启后的逻辑起点和工作抓手,做实“充分国际化”,可收一石数鸟奇效。一是外向型先进制造业倍增工程。“充分国际化”最根本的要求是整个城市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更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切实可行且成都已经初见成效的路径,就是瞄准外向型先进制造业的产业转移,招大引强,率先倍增。二是国际化城市环境再造工程。结合“充分国际化”的要求,系统设计、提升乃至再造与国际化城市相匹配的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产业集聚环境,使之成为外籍人士集聚、中外文化交流、国际资本移动的温床。三是中外文化交流倍增工程。充分利用“领事资源”、“友城资源”,策划全年每月不间断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周”;向外交部、教育部申请每年递增的外国留学生在蓉学习名额,以及在蓉高校公派留学生名额;举办“美食之都”国际博览鉴赏系列活动;定期邀请欧美主流媒体参加独具成都特色的活动,如“大熊猫野放”、“试验区考察”、“世界500强企业在成都的一天”等。
  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挖掘人口红利空间
  着力实现从依靠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向依靠人才红利的发展模式的转变,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充分挖掘人口红利空间的目的。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政府应针对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功能区建设的人才需求状况,立足于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人才引进平台,严格制定并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引进、评价和激励机制。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要从正规教育入手,密切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从而实现劳动力增量的提升,也要从在职培训和“干中学”着眼,提高劳动力存量的技能。
  加大体制创新力度,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成都应进一步将“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引向纵深领域,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并以此来优化投资软环境。一是深化并联审批机制。进一步构建“直通车”、“一站式”政务服务机制,推行招商引资段、项目促建段、企业服务段“三段式”企业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式政务服务热线。二是推进行政权力透明运行。构建省、市、区县互联互通的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推动全市行政权力规范、公开、透明、高效运行。三是提高信息化水平。采用柔性化管理模式,依托现有网络、新闻报刊、电话热线等平台,建立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交流信息平台,提升综合信息发布、跟踪服务功能,争取为企业和市民提供最大的方便。四是强化监督保障。进一步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的审批等公共服务事项全过程监察,不断改进监督方式。同时,积极引入外部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切实提升政府服务功能。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提升投融资效率
  从发展趋势来看,必须立足在金融创新基础上最广泛地吸引民间资本,才能奠定可持续的现代产业发展资本。一是改善制度软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成都市可通过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和完善配套政策等方式,增强基础设施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资产证券化等社会资本进入机制。二是促进产融耦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企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出于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以达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迅速提升竞争实力的目的。
  完善产业配套环境,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
  成都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抢占先机,关键是要抓住天府新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不断降低内迁企业的运营成本。一是完善配套载体。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促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加码、全面加快起步区建设、稳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天府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等方面的载体作用。二是改进招商理念。推动投资促进由单纯的招商引资向区域经济发展一系列环节组成的现代投资促进活动转变。三是拓展招商渠道。改变传统的政府主导的招商模式,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的要求,积极探索专业招商、网上招商、楼宇招商、金融招商等模式,努力拓展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效率。四是实施产业链招商。按照各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规划,实施招大引强战略,有选择性地引入补缺型的大型龙头企业,并以其为依托吸引关联企业的入驻。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