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访谈 > 专家访谈 >

学高为师 行正为范

时间:2010-09-15 15:4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刘丽丽

——访著名城市规划专家朱自煊教授

 

    朱自煊先生1926年出生于安徽省徽州地区休宁县,1946年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系后第一班学生,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朱先生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方面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不仅为我国的城市规划研究特别是城市保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以正直的人格,严谨务实的学风影响了众多的清华学子,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专门人才,桃李满天下,为我国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工作与学术历程

  朱自煊先生的学术历程开始于学生时代,早期在梁思成先生教导下学习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英国阿布克路比大伦敦规划等,形成了先生早期的学术思想基础。1950年朱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51年与吴良镛先生、陈有民先生、农大汪菊渊先生一起创办造园组,造园组成为我国最早的园林绿化专业,并在1953年院系调整后成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

  朱先生专心从事城市规划工作则是1953年清华成立城市规划教研组后,首任主任为程应铨先生,朱先生为教研组秘书。在教学工作的同时,朱先生先后参加了北京、河北邯郸、河南洛阳、山西临汾、长治、河曲等城市的城市规划工作。这一时期我国城市规划理论以学习苏联的城市规划理论为主,1958年以后,开始探索我国自己的道路和城市规划理论,提出将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结合起来,以城乡结合的观点来考虑城市的发展问题;把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结合起来,强调体型环境的设计;把规划和实际建设结合起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六、七十年代,由于工作的需要,朱先生在居住小区规划和住宅建设上做了不少工作,先后主持了北京部分居住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工作,如广渠门外垂杨柳住宅小区、左家庄小区、迎风小区和塔院小区等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这些小区后来大都建成。以后,朱先生又参加了黄山风景区和圆明园的规划。

  进入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朱先生开始关注城市保护问题,特别是在1983年朱先生考察了日本奈良、京都的一些传统历史建筑群地区,如金井町、祗园新桥、产宁坂等历史地段后,开始将国外先进的保护思想和方法介绍到中国,并在北京什刹海、安徽屯溪老街的保护更新工作中加以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随后的近二十年间,朱先生着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北京城市规划的研究、北京旧城历史地段的保护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了大量的保护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出将城市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划保护思想和方法。

    二、城市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朱先生认为:城市保护是当前也是下一世纪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城市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中国是五千年文化大国,最宝贵的是传统文化维系长远,并延续至今,这一点古埃及、古希腊、罗马都不能相比,而且我国大部分城市是旧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不仅要妥善解决保护问题,而且要解决如何继承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建设上如何体现城市特色、发扬中华文化的重大课题;目前主要倾向是忽视保护,片面追求“现代化”,不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面临危机,一般大中小城市,甚至农村都面临这一危机,破坏之严重,是过去不能相比的。

  屯溪老街保护整治规划和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研究是朱先生在城市保护问题上长期进行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屯溪老街保护整治规划完成于1985年,1993年夏又作了规划修订,同时完成了老街北侧居住片区的保护更新规划研究,长期而且耐心谨慎的保护更新工作使屯溪老街成为建设部的首例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建设部确定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管理综合试点,屯溪老街不仅保持并恢复了传统的风貌,而且重新充满了居住生活和传统商业的活力。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研究工作开始于1983年,先后完成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而且完成了许多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大小几十项景点、住宅和商业网点的建设。十几年保护整治工作使什刹海成为北京城最具民俗风情和传统风貌的综合性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京城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先生在屯溪和什刹海多年的规划实践和研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各界对于城市保护的重视,促进了把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城市保护重点的共识。同时,朱先生探索了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指导思想,一是坚持保护整治相结合的方针,二是遵循整体保护与积极保护的原则:整体保护不仅体现在一定用地规模范围内总体空间体型环境保护,还体现在与周边自然环境和城市人文环境的协调,体现在对历史文化内涵的保护;积极保护要求历史街区应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保护其活力,在保护规划指导下,调动居民积极性,整治改善自己的生活居住和经营环境。

  除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实践的工作,朱先生在八十年代还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了《北京古城风貌保护继承与发展的研究》,对北京古都风貌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诸多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在保护工作中朱先生先后与日本法政大学阵内秀信教授、京都艺术短期大学大西国太郎教授进行了长期有效的合作,为中日两国文化和学术交流作出了贡献。在城市设计方面朱先生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也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共同探讨了城市设计的理论和规划设计问题。

    三、规划思想

  经过多年的城市规划研究、教学和实践,朱先生形成了自己基本的规划思想:

  首先,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不同,规划是项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必须要有预见性,要有理论指导,不能就事论事;同时规划又必须以实践为目标,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能纸上谈兵,朱先生始终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观点来从事规划工作。

  第二,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关系到政治、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各个方面;城市规划又是一个协作性的工作,强调人与人的合作,涉及个人与领导、同行及群众之间的关系,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要善于吸收各方面的意见,融合到自己的规划思路中去。

  第三,规划的核心是解决一个空间环境问题,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也是自然与人工相互结合依存的一个纽带,现在强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到滥用自然酿成恶果的一种觉醒,空间环境保护既有生态方面,也有社会文化方面。朱先生对社会文化,特别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使之对城市保护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也更多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四、治学修身,教书育人

  朱先生从1950年留校任教至今已近五十年,清华建筑系第一班同学校庆纪念匾上“哲匠之门”记录了他们对清华的深厚感情和事业理想。朱先生参与教学培养的全国第一批城市规划专业和专门化学生于1955年毕业,分配到了当时的建设部城市设计院。半个世纪过去了,第一批学生今天也大都退休,但更多的学生仍在全国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朱先生还亲自指导了二十多位城市规划专业的研究生。

  朱先生五十年教学中一直坚持教书育人并重,并以正直的人格为人师表。朱先生强调做学问首先应学会做人,而不是唯我独尊,追名逐利;对于荣誉不骄傲自满,对于挫折保持乐观豁达;对同事相互尊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朱先生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乐观豁达、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尊老爱幼的家庭气氛,使朱先生的家庭成为健康长寿乐观祥和的楷模。

  朱先生强调建筑和规划是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社会、经济、技术、艺术诸多方面,因此应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朱先生自己对众多外围知识特别是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范围涉及文学诗词、考古、绘画、戏剧、古典园林、金石等诸多领域,对传统历史文化有着深层次的理解。对传统历史文化浓厚的兴趣也是促成朱先生关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原因。

  朱先生强调严谨的学风,从其发表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文章言简意赅,很少空谈和八股文风;文章内容讲求实际,朴实无华;强调真知灼见,切中问题核心。

  朱先生强调城市规划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城市规划是理论性很强的工作,应有明确清晰的规划设计思想;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朱先生历来反对城市规划研究就理论谈理论,强调从实践中去摸索真正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原理和方法,重视具体的规划设计,强调勤于笔耕和手头设计能力,强调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培养。这也是清华建筑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使培养的人才能够胜任未来城市建设的各方面工作要求,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朱自煊先生为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和城市保护的理论实践辛勤耕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朱先生仍然继续着他的事业,热情地关注着我国城市建设,特别是北京城的规划建设。明年将是朱先生为祖国工作的第五十个年头,先生以近五十年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教学和实践工作实现了清华马约翰先生提出的“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的号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们在感谢他的巨大贡献和祝愿他取得更多成就的同时,更祝愿他身体健康。中国规划网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刘丽丽

  (责任编辑:杨宇飞)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