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访谈 > 高层访谈 >

“永远的新天地”的惊喜和感动

时间:2010-05-02 17:46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访谈时间:5月2日14:20 访谈嘉宾: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馆馆长陈东,《永远的新天地》总导演胡雪桦,新闻发言人王昊青

 

[主持人]:今天和三位嘉宾聊得非常愉快,我们可以看到《永远的新天地》会让我们惊喜、会让我们感动,上海馆百闻不如一见,希望大家一定要到上海馆看一看,一定感受一下《永远的新天地》。感谢三位嘉宾的到来,再见!  [15:05]

[陈东]:然后他自己说我们以后写标题就是“震、震、震”。  [15:05]

[王昊青]:昨天一个人一下来就说,震惊、震动、振奋、震撼。然后我们说全体被“震”到了。  [15:05]

[王昊青]:上海人一般情绪是比较含蓄的。这一次很奇怪,看完以后有很多人是冲过去自己要求留言的。  [15:05]

[陈东]:我们从第一天开始留言,现在已经是第五本了。  [15:04]

[胡雪桦]:昨天我看了一个留言,他说,我20年前离开上海,今天看了这个片子以后我流泪了,上海了不起,我爱上海。  [15:04]

[王昊青]: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人、自然、城市之间关系的平衡,实际上我觉得从情感上来讲,城市中的人要让生活更美好,最重要的是对这三者都充满爱,都要充满一种情感。我们现在这个8分钟的体验,让很多的观众已经感动了,或者说让很多的观众已经把对上海、对城市、对生命的情感已经释放出来、表达出来,这是我们意外的一个收获。  [15:04]

[胡雪桦]:因为我们要把这整个的给上海人民留下一笔财富。同时,让其他的人到上海来以后有一个窗口,可以看到。  [15:03]

[陈东]:要把这个电影院搬到市政府,以后到市政府来参观或者来洽谈,你就先体验一下,然后再开始。  [15:03]

[胡雪桦]:上海世博一定是写了一段历史,在人类史上写了一段历史,这是毫无置疑的。上海馆也在书写历史,一定是在书写历史。比如我们这个馆完了之后是要留下来的,要让它留下来,要让人们看。  [15:03]

[王昊青]:我还是讲网络吧。刚刚陈部长和胡导都讲到了,我尤其赞同这个讲法,就是我们整个过程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个体现。包括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是考虑了环保,声音、光这些所有的污染因素我们都要可拆卸的。这个过程我们一直在体现。我们努力地往前再走一步,今后新媒体带来的世界是不是也很美好,我们再把这些上海馆现在可以已经很美好的东西搬到网上,搬到手机,搬到一些新媒体上的时候,我们要注重今后的生活的支撑,这一块怎么样让它更美好。至少我们现在已经先行动起来了。  [15:02]

[主持人]:通过短片也能够了解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5:02]

[陈东]:有好几个省市来研究,可不可能在我们那边弄一个。包括不是太发达的省份和已经很发达的省份,都提出过说是不是接洽一下。  [15:02]

[胡雪桦]:其实本身上海做这个馆其实就是一个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体现。为什么?21世纪的艺术一定是有变化的,一定是会和科技、人文结合在一起的,这个馆的建成过程当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包括老百姓这么喜欢这个东西,说明这个东西是有生命力的。除了我们有钱之后,我们还要什么,我们要精神生活,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体现出这一点,所以我的目标是今后五到十年当中,我大概会在国内做五到十个这样的片子。因为这是21世纪一个新型的体验艺术的方式。  [15:01]

[陈东]:一是通过我们的展项,就是我们的电影和我们的像素墙,给人们一种启示,它里面有未来生活的描绘。比如有些照片,领导问我,你们这1.5万张照片是什么时期的?我说都是新时期的,大部分是新时期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照片,他拍了一个最美的镜头,他认为他就应该生活在这个当中。即使你说在电影里的反应之外,你看这个石库门的元素,我觉得就这一点来说,也是一种建筑元素的体现,也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向往。用英语来说是“大房子”的理念,在我们的建筑里面,你住什么样的地方,你是住在一个互相不见面的别墅好呢,还是住在一个高层里好呢,还是住在一个石库门的建筑物里面好呢?它的好处在哪呢?也不是体现了大家追求美好生活吃住行游买,这些在大都市里都存在,你吃住行游买应该什么样的样式更好呢。那时候结婚说要“三转一响”就是一个宝石花手表,一个收音机、一个自行车,36只脚的家居,而现在的结婚你想怎么结呢?将来婚礼你准备怎么办呢?办完了婚礼,你的家居生活应该是怎么样的,他的片子里面有一个低碳生活,有一个室内温度24,然后还有一个触摸屏,就是科技改变生活,居住改变生活,饮食改变生活,出行改变生活。  [15:01]

[主持人]:快到节目的最后,我们也问一下,其实这次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问一下三位嘉宾,你们觉得上海馆是如何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一个主题的?  [15:00]

[王昊青]:欢迎网友们第一站先光临网上的上海馆。  [14:59]

[陈东]:这里是震撼,那边可能是再生动一点,它有另外的广度。  [14:59]

[王昊青]:网上的上海馆的影像视觉效果会是比较清新的一种。  [14:59]

[陈东]:还有唱机,可以听上海的老歌,你还可以打电话,听听上海的声音,还可以到电影院看老上海的电影。这样一点点看过来我们是针对三个人群的,第一个是由于各种原因暂时没有来,以后还想来,我们吸引他来看。一个是看过了要回味,因为你现在只看了八分钟,但是到网上看你可以看几个小时。还有一批是真的由于各种原因实在是没办法来的,他也可以在网上看,解读一下上海。  [14:59]

[王昊青]:比如你点开书架,书架上全是书,你就一本一本地翻吧,你到餐桌上,可以有上海菜谱,你一道一道地去看吧。  [14:58]

[胡雪桦]:进去可以到很多房间里面看。  [14:58]

[王昊青]:我们还考虑到一点,上海对怀旧的过去的上海经典大众文化的保留,我们把“大世界”还原了、“大光明”还原了,也还原了上海比较经典的洋房式的建筑,我们用宋庆龄的故居作为典型的上海建筑。这些都还原在我们一个主场景——上海大马路上。如果有网友提议我们再增加什么,我们可以再在这个大马路上增加入口,欢迎网友们到网上去看上海。所有的网上的馆分两个部分:一是实体馆的复原,还有一个就是拓展,大量的国家馆和省市馆都在拓展部分介绍自己本国和本省在实体馆当中没有能够完成的一些内容,所以,对网友们来讲,可能他可以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全新视觉的上海,不仅永不落幕。  [14:57]

[王昊青]:在这个新的天地里面,我们还要兼顾历史、兼顾未来,我们要把实体馆没有做成的,或者因为场地的局限所不能做成的事情还要到网上继续做,现在网上上海馆的架构是开放式的架构,就是你随时可以往里面填东西,这样一个开放架构也是需要一些技术来支撑的,包括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在网上也有视频的片子,这个视频片子我们就要用网络的技术,比如我们一段三分钟的片子是一进到底的,百年沧桑上海是一进看到底,用电影语言来讲是长镜头,长3分多钟的镜头来做完,这在技术上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14:57]

[王昊青]:我们肯定是要面对挑战。挑战就是一个学习。所以,我们在新媒体的应用方面,就是抱着一个学习的心态。手机上和网络上,我们是花的心思比较多的,也是比较用心的。现在看起来,我们这个网上上海馆是另外一个世界,除了这个横面和纵面以外,网络是一个新的天地。  [14:56]

[王昊青]:用未来的技术,哪怕是看现在的上海,但是他能感受到以后上海的视觉中,因为新科技、因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诞生或者发展,以后上海还可以这么看。包括我们现在是第一家宣布在手机上把上海馆放上去的。这是我们和中国移动和盛大文学一个创新的愿望,就是以后手机世博,也许现在叫网上世博,也许以后就变成手机世博了,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可不可能去创新,包括胡导这个片子,这样一种视觉,到手机上怎么个看法?这里面有很多的创新,我们实际上觉得世博给上海人带来最大的一个机会或者最大的意义实际上是让我们学习,利用一个和世界所有的精英团队同步工作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是共同创新、共同学习。  [14:55]

[主持人]:也是一种让大家看到未来的上海方式。  [14:54]

[王昊青]:对上海来讲,网上世博上海馆,其实它的挑战在于,以前政府的或者政府主导的城市的传播、城市的推广,没有在网上做过。我们虽然有很多政府网站,但是那个都是以信息发布、以功能性的服务为主的,你怎么样用网络的语言、网络的文化还原一个网络世界,让大家认可说网络世界,上海还是一个优越的、灵动的、可爱的、积极向上的城市。  [14:54]

[王昊青]:纵向的这8分钟实际上是过去、现在和未来,应该是一根纵线,就是说它有一个时光的穿梭。我们当时有一句广告语叫“人在景中起伏、心随时光荡漾”,就是人和心是融在景、融在这个时光里面的。所以这个布局完了之后,我这边想补充的是另外一个布局,就是网络世界和未来的由通信技术带来的通过多媒体怎么样继续延展上海这个城市。这一块的挑战也很大,今年的世博会,网上世博是一个重要的创新,也是和以往世博不一样的地方。刚刚我们也聊到了,我个人和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人聊的时候,他们跟我们讲,你们上海论规模、论气派,肯定是没法比了,下一届都不知道怎么办。但是有一点可能会更加数字化、更加信息化,因为未来这是一个趋势。  [14:54]

[王昊青]:我们的创意过程其实是很艰难的。刚刚陈部长介绍说,我们10月6号才定,我们建设时间很短,其实很大的一个原因,前期大概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进行创意,反反复复有很多个方案,从市民到专业团队,到一些各级的领导,其实大家都首先是聚焦在创意。创意最大的一个难点还是在于上海是世博会的承办城市。作为人人都要来上海,人人都看到上海这样的城市,我们讲这是一个方寸之间,你怎么能够浓缩上海的精华,怎么样表现上海,这个挑战是非常非常大的,无从下手,要展示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整个上海在改革开放之后所有的发展都是齐头并进的,你不可能去表现哪一条主线、辅线,这都是很难的一个挑战。我们当时就想,整个创意最后这个上海馆能呈现出来的不一定是一个具像的、具体的展品或者展项,而是上海的精神、上海的风貌。包括像素墙,以及8分钟浓缩的体验,我们在布局的时候,像素墙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上海人去看不同侧面的上海,然后一万五千张照片聚集到这堵墙上,表现一个上海看不完的风貌。这是横向的一条线,同一时代的。  [14:53]

[主持人]:再问一下创意总监,刚才谈到了无论是石库门,还是像素墙,还是《永远的新天地》,在您看来,创意和整个结构是怎么蕴含到上海馆的设计当中的?  [14:52]

[陈东]:还得品。  [14:51]

[主持人]:《永远的新天地》是大家真的要去看一看的,必须要亲眼所见,要体验,不可能用三言两语能形容的。  [14:51]

[胡雪桦]:同时还有里面的渔村的女孩,慢慢地她到了青年,比如在舞场上的、卖花的、女工,然后在磁悬浮上的,然后推着小孩车的女人,到最后未来的一个50多岁、60多岁的女人,又变成年轻,又到了最后女孩讲的祝福大家。但是你仔细想,157年到现在多大岁数了,但是实际上就是一个象征。因为我总是觉得,上海是一个优雅的女人,中国文化讲阴阳,上海更是阴柔的文化,所以我们讲上善若水、海纳百川,这两个词的头一个字就是上海,所以不能没有水,不能没有女人。  [14:51]

[胡雪桦]:还有两个。因为上海是面对海洋的城市,水孕育了上海。我在这里面,从一开始的时候他就是一下子到这海上。我们解放的那一段,揭开一个新的时代的时候,我是让海出现,然后一只船,一只新的启航的巨轮带我们到新的年代去。改革开放又是从海上,我们在畅游黄埔江,浦东一下就起来了,然后看到了世博。最后我们到未来的时候,从天上到了水里,美人鱼,鱼和人在和谐地畅游,把我们带到了未来,又是水。结尾,这个女孩把门一推开之后又是一片海水。所以这个水在里面是很重要的因素。  [14:51]

[主持人]:我也去看了,当时很多人在鼓掌。刚才您提到交通工具。除此以外,我们是不是还有一些亮点。  [14:50]

[胡雪桦]:开头有一个女孩,最后讲了两句话,说“上海祝福你”,然后还讲了一句英文是“欢迎你来到上海”。  [14:49]

[陈东]:很遗憾没有看到维亚,我们里面有维亚的,先是有一个旗手,然后看到所有的镜头,导演希望把它变成一个不是简单的电影,而是作为一个秀,新中国启航了,新上海又启航了,有三次在水上的。到当中还有四个维亚吊下来,有的时候会有,有的时候没有,因为吊维亚会很辛苦,维亚下来,就把舞蹈演员在当中穿的像美人鱼一样,然后有风、有气味,最后结束的时候有一个小女孩。因为我们片头里面有一个小女孩,所以最后有一个小女孩。  [14:49]

[胡雪桦]:影看了三分多钟。他是从飞机开始的,到水里。基本上他都看到了生命的未来的那一段,小孩也看到了,这基本上就完了,我算了一下有三分钟,他本来就看几秒钟的,结果看了三分多钟。  [14:48]

[陈东]:总书记没有体验动感的仿真。  [14:48]

[胡雪桦]:总书记也来过。  [14:48]

[胡雪桦]:包括我们的部长看了以后说,是一个科技和艺术、人文和历史的结合。  [14:47]

[陈东]:以色列大使看完以后说,我一定要请我们国家领导人来看。这都是VIP,他自己看到,口碑传出去以后,他说我一定要看看上海馆。  [14:47]

[胡雪桦]: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故事。包括肯尼亚的总统来看,看完以后题词说“非常出色的演艺、非常棒的城市、非常好的人民”。  [14:47]

[陈东]:我跟他说你跟他砍砍价,大家为环保做贡献。  [14:46]

[胡雪桦]:因为它好玩,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入地,一会又突然到现在了,一会从水底、天上到飞行器,好象我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绿色的城市,我们是绿色能源。还有水里的可燃冰。美国人说怎么可以有可燃冰?这么晚了哪有可燃冰。  [14:46]

[陈东]:因为他看到了未来,他觉得生态环保是这样的,生命奇迹是这样的。  [14:46]

[胡雪桦]:一个亮点,实际上是共同工具把观众带入到那个年代,那个年代和我们城市、和我们现代人开始沟通了。王老师讲了一个故事,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就说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的,我就是经历过的,很多五六十岁的人看了以后流泪,比如结婚那一段,他们那时候就是那样的,小孩子看完以后说“太酷了”。  [14:45]

[主持人]: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整个故事和里面的亮点。  [14:45]

[胡雪桦]:我们一个星期的试演艺,包括昨天、今天的两场以后,我有点受宠若惊,我以前做东西,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有什么了不起的,好和不好就有价值了吗?但是现在一个收获是什么?从老人到孩子,小的大概五六岁,老的90岁,中国人、外国人,大家都说这个东西好。我们在研究这个东西,我们都没有想到。  [14:45]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