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访谈 > 高层访谈 >

郑孝燮——华夏古建的卫士 中国申遗的先锋

时间:2010-04-15 14:1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城市规划专家、设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倡议人之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原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建筑史学会顾问、首都规划委顾问郑孝燮先生

 

    编者按:郑孝燮先生长期致力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对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倡建及其规划和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积极参与北京古城保护,并成功保护了德胜门箭楼;他促使平遥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推荐名单;他为上海纳入历史文化名城行列而奔走呼号;他积极呼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尽快出台;他亲历亲为考察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足迹遍布长城内外...

    3月17日(农历二月初二)郑孝燮先生将迎来自己的94周岁寿诞。值此之际,记者采访了这位受人尊敬的老前辈,并将推出人物专题,集中展示郑老的观点成就;与郑孝燮、单士元并称我国古建保护的“三驾马车”的罗哲文,两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先生也为郑老题词祝寿。

   一、世纪老人  人生光彩而丰富

  隆冬的北京在一场多年罕见的大雪后裹上了厚厚的银装,记者踏着建设部大院内的积雪来到了著名城市规划专家,保护华夏历史名城的忠诚卫士、参加全国政协侯仁之委员提案“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委员之一的郑孝燮先生家中。

  郑老的会客厅宽敞、整洁且布置得很有文化品味。记者进入客厅时,已94岁周岁的郑老走上前来热情地表达着欢迎。入座后,记者仔细地注视着这位中国建筑界的老前辈,老人的一头银发琉理得十分整齐,脸上与手上的皮肤并不像达到这一高龄的老人那样长满了老人斑,特别让记者深感惊喜的是,他脸色红润有光,思维清晰、精神饱满,对以往的事情记忆十分准确。此时,从国外回国的女儿走上来对记者说,爸爸身体还不错,就是心脏不好,因此现在很少再外出,特别是在严寒的冬季,怕感冒,基本上就不出去了。

  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老人,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郑老1916年2月2日出在东北沈阳的一个书香之家,祖父是淸朝的举人,父亲在外地,以律师为职业。郑老自幼丧母,父亲又不在身边,因此祖父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吟诗弄墨、看戏迷戏,都是祖父的传承。长大后郑老渐渐喜好是建筑艺术,为此他于1938年在重庆考上了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曾在重庆、兰州、武汉从事建筑师业务,并去武汉从事城市规划。建国前夕,应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之邀,入校任敎。建国后的1952年,郑老调任重工业部基本建设局设计处副处长、建筑师。文化大革命前,任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后,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顾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史学会顾问,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顾问,中国紫禁城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顾问,首都规划委顾问。1958年作为中国建筑师代表团成员出访过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1981年作为中国风景园林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郑老是设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倡议人之一。文革前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文革后连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二、无私无畏上书陈云 保住古迹北京德胜门

北京德胜门

 

  面对这位历经六十多年职业生崖与人生坎坷的古建筑专家,在他丰富且光彩的人生中,记者精挑细选问出了第一个问题:“1979年底,在北京修路要拆掉德胜门箭楼时,您挺身而出,以高度的责任感与无私无畏的勇气,非常及时的给时任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写了信,从而为北京,也为中国保住了这一珍贵的历史古建筑,请您谈一下这件对国家与子孙后代都很重要、很有意义的事情。”

  郑老听后稍加思索回答道:“这件事发生在1979年12月,我当时正在出席全国政协第五届第一次大会,大会提出贯彻中央”拨乱反正“的精神,特别是文物保护与破坏的问题,当我获知北京为了修马路马上就要拆掉德胜门箭楼时心中十分焦急。北京城的西直门、东直门,东便门,右安门、左安门,广安门、广渠门,宣武门、崇文门,安定门、永定门全被拆掉了,只剩下了前门与德胜门箭楼,无论如何不能再拆了!”

  “若再将德胜门、前门拆掉,子孙后代就不会再亲眼看到中国历史传承的城门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将是一个重大损失,也可以说是因无知犯下的历史性错误。”记者说道。

  “我当时确实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但单凭我的力量根本不可阻止这一事态的发展,于是立刻以政协委员的身份给当时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写了一封急信,由全国政协转呈。在信中我提出了五条理由:第一条理由是: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名城、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较多,特别是古建筑更独具风格。德胜门箭楼是现在除前门箭楼外沿二环路剩下的唯一明朝建筑,如果不拆它并加以修整,那就会为二环路及北城一带增添古都风光景色。第二条理由是:德胜门箭楼是十三陵等连通北京城北大道路的尽端,是这条旅游路上唯一重要的对景,同时又是南面什刹海的借景,且是与东南面鼓楼、钟楼遙相呼应的重要景点,只要空间环境规划好、控制好,就能锦上添花,且一看就是北京风格。从整个北京城市的风景效果来看,保留它与坏掉它大不一样。第三条理由是:拆除这座箭楼,理由是出自交通建设需要。但巴黎的凱旋门并未因为交通原因而拆除,这很值得我们参考。风景文物是文化‘资源’,因此德胜门箭楼是不宜拆毀的。”

  “这前三条就讲得很有道理。”记者插进话来,并继续分析道:“北京是在国际上享有胜名的历史古城,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长期的锁关闭国让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外面精彩的世界知之甚少,只懂得工业、农业是创造财富,发展国家的主要支柱,根本不懂得,也未想到旅游也能为国家创造巨大的财富,从事旅游也能使百姓致富。在这种思想观念支配下,自然不会珍惜德胜门箭楼这一重要的旅游资源。让我由衷敬佩的是,您在大多数人都未认识到这一点时,却能在认识上超越所有的人,我认为这是您的中国与世界历史、地理、人文知识丰富、扎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郑老笑着,谦虚地并未直接应答记者的分析,他继续讲述着信中的第四条:“第四条并不是直接针对德胜门箭楼的,而是扩展到了整个历史文物建筑,我在信中说,破坏风景名胜分为两种,一种是拆除或改建;第二种是在周边乱建许多不协调、不相称的建筑,如北京的白塔寺等。日本与欧洲国家为保护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都有严格的限制。中国的城市规划、文物保护、园林绿化部门要有机配合,共同把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保护好。我在第五条,也是最后一条中建议,像德胜门箭楼的拆与留、白塔寺周边的规划等问题,可以请有关单位组织旅游、文物、建筑、园林、交通、城市规划等方面领导、专家、敎授进行座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这两条也很重要,风景名胜拆还是留比较直观、明显,而在风景名胜周边乱建不协调、不相称的建筑常常会被人们忽略,您的这两条看得很深、很远、很重要。”记者分析到这儿,思考了片刻继读道:“应该说1978年时大多数中国人尚未认识到风景名胜、历史古建筑对今后发展旅游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在专家、敎授中就沒有其它人认识到,只是在当时打倒‘四人帮’时间还不很长,一些人私心重,怕惹来麻烦而已。因此敢于给中央领导人写信反映问题,一方面要有知识,对国内、国际历史、人文,特别是对国际旅游十分了解外,另一方面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与无私无畏的精神。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郑老听后仍然笑着,谦虚地未直接作答。
 

   三、四人联名提出全国政协提案  为中国申请世界遗产打开大门

  “德胜门箭楼我无数次经过,确实十分雄伟、壮观,我个人认为应该在箭楼旁立一块牌子,当然是石碑更好,将保住这个珍贵古建筑的真实故事告知当代人与子孙后代,当年修建这座箭楼与当代保住这座箭楼的人都是千秋功巨。”记者认真地说着,转而又问了另一个问题:“中国的泰山、黄山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至今已有29项实现了申请世界遗产,在这件对中国意义重大的事情中也有您的一份重要贡献,请您谈一下。”  郑老想了片刻后说道:“这主要是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的功劳。侯老1985年出国时,了解到早在13年前的1972年11月16日,76个国家在法国巴黎就签署了《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公约》。公约规定:凡被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都是人类共同的财产,任何作战双方都不得破坏,这么一个对全人类保护历史古迹、古城、古建筑非常有利的重要公约,正在陷入文化大革命、处于十年动乱中的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大国却居然一无所知,幸而有侯仁之教授带回了这一重要信息。侯老回国后向我及阳含熙、罗哲文几位关心中国古建文物的政协委员讲述了这一情况,于是以侯老为首四人联名向全国政协递交了一份提案,在提案中建议中国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组织。”

  “于是,中国才正式拉开了申报世界遗产的序幕,虽然已比世界晚了13年,但还是开始了。”记者继续道:“可以说,若没有侯老、您及阳含熙、罗哲文四位赤诚爱国的老知识分子、老专家,中国申请世界遗产可能还要再晚许多年,今天也就不可能已申请成功29项了。我在采访建设部原副巡视员曹南燕时,她给我讲述了自己领导并参加的中国许多名山大川的‘申遗’故事,这些故事都十分感人。现在回想,若没有你们四老为中国打开‘申遗’的大门,曹副巡视员就是有一腔热情、一身才华,也不可能在‘申遗’上为国家做出贡献。”

  “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大国,29项世界遗产还是太少了,但‘申遗’ 工作难度确实很大,需要长期努力,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下去,要让中国更多优秀的名胜古迹申办成为世界遗产。”郑老语重心长地说道。

  四、拍案而起  不顾个人得失  力挺山西平遥成为世界遗产

平遥古城
 

  谈到申请世界遗产,记者的问题又自然转到了山西平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件事上。这是中国除云南丽江纳西古城外,一座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汉族文化古县城。您为平谣‘申遗’成功尽了巨大的努力,既在会上针锋相对、据理力争,甚至还拍了桌子;又向建设部部长和国家文物局局长写了信,为了‘申遗’成功您尽了自己的全部智慧、才学与心力。中国增加了这座世界遗产古城,但您个人不仅付出了心血,还得罪了一些人,您能这样做十分不易,能谈一下是什么力量支持着您这样做的?“

  “支持我的力量就是为了山西平遥古城‘申遗’成功,为了中国‘申遗’的事业,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这些,我确实发了火、拍了桌子,也得罪了人!我也确实给建设部领导写了信。平遥古城1986年就被国家确认为文化名城。山西是中国古建筑的宝库。而平遥又是中国的文物大县,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3处,省级7处,县级90处,另外还有尚未公布的2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国寺也在平遥县城附近。古城内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居民四合院多达3797户。特别令人赞许的是平遥县为了完整地保护古城,不在古城内建新建筑,而是采取在古城南郊另找一块地,在那里建设新县城的办法。这样既能让人们看到新县城的现代风韵,又一点没有破坏地保留了古县城原本风貌。在中国保护得如此完好,并具有如此从多有历史价值文物,且当地从领导到普通百姓都如此重视文物的非平遥古城莫属!这样一个在中国都屈指可数的历史文化名城,一些人在已经同意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后,又突然私下将平遥古城从上报名单上消除,这怎能不让人气愤。”

  山西平遥古城‘申遗’,最终于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城举行的会议上,正式确定中国山西平遥古城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了中国‘申遗’的事业,为了国家的荣誉,郑孝燮将自己可能会遭来的麻烦置至度外,这再一次看到了他对国家、对百姓的一颗公心。

  记者继续道:“您的一颗公心让国家、山西、平遥古城、平遥古城的百姓都受了益,平遥的旅游人数与经济收入成几何倍数猛增,平遥百姓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实惠。平遥古城、平遥古城的百姓应该永远记住您、感谢您!”

  郑老摆摆手说道:“只要平遥古城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旅游兴旺、百姓生活幸福,我就非常满足了。”

  五、故宫的金碗不是用来吃饭的  历史名桥卢沟桥不是用来走车的

卢沟桥

  “多么无私的老人!多么让人尊敬的前辈!”记者情不自禁地感叹道。继而又将问题转到了郑老保护北京著名的历史古桥卢沟桥上,记者问道:“在保护北京历史名桥卢沟桥这一重大原则问题上,您表现出了极大的胆识、气魄与智慧,您能就这件事谈一下吗?”

  郑老爽快地回答道:“我当时提出,卢沟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桥,这座桥建于金代明昌三年,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卢沟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的七七事变,在卢沟桥上中国军队奋起还击,国共合作,艰苦的八年抗日战争就此开始。卢沟桥上的石狮神彩形态各异,名扬世界,以往是多得数也数不清,现在经过认真清点,多达485个。这样一座承载了中园丰富、悠久历史的世界名桥,中国祖先修建并传承的历史瑰宝,直到现今却还要承担着繁重的交通运输重负,每天从早到晚几百辆重型卡车喷着黑烟从桥上驶过,这对卢沟桥的破坏实在太大、太严重了。因此,我和许多政协委员及专家提议,在卢沟桥旁再建一座现代化公路大桥,专门走车,而卢沟桥停止再走车,只供旅游游客参观、步行。针对我们的提议,有人反对说:’桥,就是用来走车的。'我当即坚定地反驳道:‘卢沟桥,过去是走车的,但现在不行,碗是用来吃饭的,但我们能用故宫里的金碗来吃饭吗?”


故宫

  “您的这个反驳很有道理,故宫里的金碗是供游客参观的,而决不是供当代人吃饭的。”记者继续道:“你们的建新桥走车,历史名桥卢沟桥不再走车,只供游客步行与参观,这个策划点非常正确、英明,只有这样才能将这座历史名桥真正保护好,让它与中华历史与文化,中华民族抗战史永存。我在采访您之前多次途经卢沟桥,我当时就感到,在卢沟桥上不再走车,而在近旁再建一座桥专门走车,这一办法非常英明,当时只是感到这一做法非常正确,看到历史名桥不再遭受卡车碾压、尾气污损,心中十分高兴。不曾想这一好办法出自于你们,并且今日还有幸能见到您,并面对当面采访您、向您提出问题。”

  郑老笑着高兴地说道:“我和您一样,当我看到卢沟桥上不再走车汽、卡车和一切车辆;当看到行人以及国内外的游客们在桥上漫步,欣喜地观赏着、寻找与细数着桥柱上千姿百态的大小石狮时,我的心情也很愉悦。”
 

  六、一位深受人们爱戴与崇敬的老专家、老前辈!

  “您曾真挚、诚恳地说过这么一段话:‘一个民族不能失落自己的历史,没有了历史,没有了文化,就没有了这个民族自己的根,所以,历史千万不能被割断,我们做的就是要保护应该保护的文化,这是我这个普通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同时,我也常感到,我个人的力量远远不足,也时常受到挫折。’这段话是您发自肺腹的真情流露,让人十分感动。这段话既表明了保护历史名城、古迹、古建筑——中国文化与历史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保护工作在实际进行中的难度,您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工作在未来的日子里可做得更好?”

  郑老考虑了一下回答道:“重要的是要宣传、推广《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年12月),在这个通知中国务院对保护文化遗产做了严格、明确的规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知到这些规定,认识这些规定的重要性,并自觉的执行与维护这些规定。如果许多人都了解、认识并执行了这些重要规定,我相信今后保护中国的历史名城、古迹、古建筑就会成为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全体市民、广大乡村农民的自觉行动。到那时既便没有我们这些老建筑师、老园林师、保护文物古迹的老专家,传承中华历史、保护中国文物,也会后继有人、也会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与拥护。”

  采访已进行了近二小时,考虑到郑老年事已高,记者准备结束此次采访。转身看到挂着的京剧年画和老照片,于是便问道:“您现在还很喜欢京剧?”

  郑老回答道:“喜爱京剧,爱看、爱听,这是我自幼的爱好,直到现在,时常在电视里看京剧是我最大的乐趣。除此之外,就是看书,我的阅读兴趣比较广泛。阅读长知识、学无止境、丰富头脑也是我晚年生活的一大乐趣。”

  此时,记者起身准备告辞,郑老在女儿的扶持下,不顾记者再三推谢,决意要将记者送至居室门口。

  望着郑老立在居室门口的身影、看到他脸上的笑容与他频频挥动的手臂,一股激情在记者心中油然而升:这是一位多么无私无畏且善良真诚的老专家!没有他的无私无畏与认真执着,德胜门箭楼已经不存在了,中国申请世界遗产也不会达到29项,山西平遥古城也可能还未进入世界遗产,卢沟桥应该也已很衰败了。一位老专家以自己的知识、远见、公心、坦诚与勇气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做了这么多功在当代、惠在子孙的实事、好事、善事,身为记者,记录他、撰写他、宣传他,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了解他,为他的事迹所感动、所激励、所鼓舞,与他一起为保护中国文化历史遗产而努力,这就是记者的圣神天职。

  走出郑老居住的大楼,步行在建设部大院中,郑老撰写的一部名为《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的著作浮现在眼前,这部长达53万字的巨作,将郑老为国家、民族、百姓奋斗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与贡献跃然纸上。从这些经历与贡献中可知,今天记者采访的内容只是郑老人生成就中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亮点。在中国文化、文物古迹保护中,将上海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抢救武威天梯山石窟北魏时期大佛造像、抢救定海古城;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十三陵、颐和园、天坛、先农坛、大钟寺、承德避暑山庄的保护;紫禁城布局的研究、明长城的抢救、峨眉山风景区规划风格的探讨、西藏佛教建筑文化的初识、海上女神妈祖的封赐与宫庙建筑的认识、对苏州园林及文庙的认知,在以上众多的实际操作、信件、文章、讲话、研究、探讨中,都有郑老的智慧、努力与贡献。

  一个人在六十多年中能在自己的事业上为国家、民族、百姓做出如此众多的重要成就与贡献,那么这个人受到人们衷心的爱戴与崇敬就十分自然了。郑孝燮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深受人们爱戴与崇敬的老专家、老前辈!

  在郑老八十大寿时,他为自己的人生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正是他为事业奋斗的真实写照:

 

 

北地天南八十年
不将余热惜风残
浮生逐逝清迷梦
治世方兴腾巨澜
今古风流寻遗迹
纵横文史戒偷闲
夕阳无限三其乐
更喜新青胜旧蓝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