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经济发展 >

工业强市富民兴柳——柳州经济发展纪实

时间:2009-12-17 16:2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手撑花伞、清凉打扮的姑娘们倘佯于街市,恍如一道移动的风景;摇着蒲扇、谈天说地的老人们相聚树阴下凉亭里,身旁蝉鸣鸟唱不绝于耳……这座西部城市如此美丽悠闲,支撑起这一切的是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十五”以来它的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十五”期末,柳州地区生产总值达519.96亿元,年均增长1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7.3亿元,年均增长30.1%,累计完成54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5倍;财政收入80.18亿元,年均增长19.3%,累计完成297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3倍。
  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2006年对于柳州而言同样是个丰收的年份,不仅超额完成预期指标,而且呈现明显加速趋势。地区生产总值626.91亿元,增长17.7%,增速为1992年以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7%,第二产业增长23.8%,第三产业增长11.5%。实现财政收入95.2亿元,增长18.72%。主要经济指标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工业
  王牌产业名副其实
  柳州是中国西部区域性工业重镇。全市目前已拥有34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430户,11家国家大型企业,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柳工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5户企业跻身工业企业全国500强。
  柳州全市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1家,超50亿元的3家;拥有4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国家免检产品、40个广西名优产品,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名牌产品数量最多的地级城市。
  “十五”期间,柳州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均保持了年均两位数增长,目前柳州的工业总量占据了广西的1/4。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完成工业总产值1083.57亿元,增长28.0%。
  目前柳州已经形成了汽车、机械、冶金三大产业为支柱,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产业竞相发展的工业体系,近年来新材料、生物制药、机电仪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等新兴产业也开始起步,已具备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和技术转移,构建现代化大工业体系的基础和条件。
  汽车工业方面,柳州拥有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一汽柳特3家整车生产企业和130多家零部件生产企业。近年来,随着上汽、东风的战略合作者———通用和日产、雷诺公司的相继进驻,柳州的汽车产能得到了迅速提升。2006年,汽车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3.90亿元,增长31.18%;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在中国城市排名第五。上汽通用五菱汽车产量突破45万辆,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70亿元,微车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机械工业方面,柳工装载机、欧维姆预应力锚具产品性能、质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6年机械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8.83亿元,增长27.14%;铲土运输机械突破2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环宇、力风空压机产品占据中国压缩机市场1/3以上的份额,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柳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成为广西第一家销售收入过200亿元的企业;工程机械产量突破2万台,增长19.95%,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亿元,位居全国同行第一。
  冶金工业方面,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为主。柳州铁、钢、钢材产量均突破500万吨,华锡集团锡、锑、铟的保有储量均居全国之首,铟产量世界第一。
  在日化、化工、制糖、造纸、建材、纺织等产业中,柳州拥有“两面针”、“金嗓子”、“花红”、“鱼峰”水泥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其中两面针药物牙膏连续19年占居全国药物牙膏产销第一位。
  柳州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具备了发展大产业、大工业的基础和条件,有志成为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的示范城市。而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区、泛北部湾经济区、南贵昆经济带等多区域合作结合点的地缘优势,使其有望成为中国内地与东盟经贸往来的产品加工基地和物流中转基地,发展地位突出,优势明显。
  目前,柳州市已经有部分企业与东盟国家开展了贸易合作。如柳州欧维姆有限公司的锚具、千斤顶、油泵等已经销往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柳化集团的尿素、硝酸氨等产品出口到越南;柳工的装载机、压路机销到了越南、新加坡,上汽通用五菱微型车在泰国也很受欢迎。
  农业
  县域经济步伐加快
  柳州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战略,县域工业发展迅速,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三农”工作扎实推进。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完成105.66亿元,增长8.65%。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优质稻、蔬菜、水果等传统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糖料蔗、茶叶、工业原料林等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凸显。
  完成人工造林19.67万亩,林浆纸、木竹人造板、木竹加工、家具制造、林产化工、香精香料等林产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抓住“东桑西移”的契机,桑蚕业产业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已成为新兴农业支柱产业,全年种植桑园面积2.05万公顷,增长45.91%,产蚕茧2.54万吨,增长46.22%。
  积极发展“协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32家,会员2.3万人,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适应市场能力不断增加。
  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51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61万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37万人。
  服务业
  逐步完善稳健发展
  2006年,柳州市的金融、信息、中介、法律和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交通、邮电、通信、批零贸易、餐饮、房地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商业设施进一步完善,营销业态有所突破,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得到进一步发展,桂中海迅、翁氏八达、佳用物流、邮政物流等一批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5亿元,增长15.11%。糖网食糖批发市场在全国增设4个分市场,交易额达56亿元,现货交易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顺利推进,建成农家店350个、配送中心11个。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205.2万平方米,增长12.2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85.4万平方米,增长9.77%,商品房销售额47.2亿元,增长18.50%。
  旅游业高速发展,“百里柳江”、“百里风情”等重大旅游项目正在实施;引进资金开工建设五星级酒店;成功举办第四届柳州国际奇石节;全年接待国内游客685.05万人次,增长14.16%,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3.98万人次,增长17.77%,实现旅游总收入36.18亿元。
  民生
  安居乐业碧水蓝天
  据区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06年柳州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558元,在全区排名第一,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得到大幅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942元,增长1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14元,增长15%。
  腰包鼓了,老百姓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高了。长久以来柳州市区青山环绕,绿水抱城,被誉为“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随着工业势头的强劲,有人担心它是否会重蹈其它工业重镇“发展生产污染环境”的覆辙,事实证明,柳州用一如既往的碧水蓝天给了当地人民满意的答复,也给了外地客人极大的惊喜,连温家宝总理都不禁赞叹柳州“山清水秀地干净”。
  成绩的获取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近年来柳州实施“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工程,加强防治污染;柳钢、柳工等企业污水处理工程建成使用;市区大气质量接近国家二级标准;旧城改造速度加快;园林建设加强,新增园林绿地300公顷,山水城市景观和风貌进一步凸显。
  正因如此,柳州人民才有资本许下这样的豪言壮语:在全国工业城市中,柳州的山水是最美的,在全国山水城市中,柳州的工业实力是最强的!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