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生活 >

铁肩担道义 妙手写春秋

时间:2017-02-18 16:04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李卫红 王卢平
——记伏牛山草根作家李长新

    李长新,笔名豫霏,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人,祖籍洛阳永宁崛山,1963年9月10日(阴历七月二十三日)出生,先后在中央驻地多家媒体供职,2015年秋,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
    八十年代以来,多次在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检察日报、河南日报等国家、省级报刊发表反映民生作品近6000篇。其经典作品为早年前在国内外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经济日报》纪实调查《百万移民款哪去了?》及《工人日报》长篇通讯《国家级贫困县县委书记大干形象工程实录》系列报道。该报道在国内首次公开披露原县委书记杜保乾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实录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英国《独立报》予以转载。(工人日报2001年8月10日刊载)。
    在工人日报发表的系列有关地方官员大搞“形象工程”的报道由此引起的三门峡收缴《工人日报》风波,被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刘建明收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清华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当代新闻学原理》第九章“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中,成为本世纪前十年写入新闻史册的重大新闻事件(第403至406页)。
    所写南阳唐河县《法警玩法记》及追踪报道在媒体刊登后,办案法官枉法办案,被宛城区法院以滥用职权罪判刑一年。当事人范长发获国家赔偿40万元。所写卢氏县退休工人黄克斌还债义举事件,被中央电视台拍成电视新闻和专题短片播出。
    作者文章已经收录在2012年3月出版的《豫西风情录》自选文集中。
    李长新,豫西三门峡卢氏县深山区的一个高中生,靠自学成才,成为名震中原文化圈的响当当的笔杆子,郑州新闻圈作家圈都亲切叫他“李大侠”。
    1963年7月23日,李长新出生于卢氏县西部潘河公社河口大队四明山生产队(现在为木桐乡河口村,1975年区划调整,设立木桐公社)。
    李长新祖父是个拥有几匹骡马的商贩小老板,雇几个伙计吆骡子从事长途运输。解放后,牲口入社,给定了个中农成份。按说还有十几亩土地,雇有长工,定个富农没有问题。只因老人为人忠厚,惜贫怜弱,人缘太好,才没有被定高成份。
    李长新父母虽不识字,但却支持孩子念书。他自幼喜欢看书看电影,听广播。在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在家里和学校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本功。那时,家里生活比较拮据,干活比较吃苦,还要帮家里干农活,手上磨下茧子;闲暇时就在昏黄的灯光下读书写作,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买书。在农村劳动的苦日子锻炼造就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遇到不平事愿为人打抱不平,卢氏人俗称“爱管闲事”。    
    他高中毕业后,1983年就到县城闯荡,参加了卢氏县宣传部和文化馆主办的文学戏剧创作座谈会,时任卢氏县委宣传部部长张世军亲自到会讲课,也领教过陈辉、刘书恒、许桂声、赵团欣等文学前辈教诲,并参加过了洛河滩李靖宇(木林森)发起的春萌诗社聚会,发过一篇手抄油印的《洛神的宠儿》小说。


    在新闻界,李长新最初的师从常金太、袁振声老师,这期间由于经常给县广播站写稿,还有当时的《豫西报》投稿,投稿的命中率很高,慢慢在当地的新闻圈中的朋友都知道有个写新闻和写小说的李长新,一时名声鹊起。先后在受聘到卢氏县地名办、烟叶办等单位从事专业新闻报道或编辑,与张来福、郭维东、贾书民、王玉灵、张梅菊等参与编辑出版了《中国地名大辞典卢氏县地名词条》、《卢氏县地名志》等文献史料,受到了单位领导广泛好评和赞誉。
    九十年代末期,李长新进入三门峡人民广播电台,其时,他的新闻作品渐渐走向成熟。其作品先后多次刊登在在《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光明日报》头条等重要位置,《中国青年报》、《检察日报》、《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国家、省市级报刊也发表了他大量反映民生高质量的作品,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好评,同时,也广泛地传播了三门峡地区的正能量,由于宣传得力,卢氏县烟叶生产连续获得五连冠。
    由于李长新对新闻的特殊贡献,本人先后获得省市和国家级新闻奖10余次,家中获奖证书集了一大摞;从1980年开始,他先后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散文、报告文学、长篇通讯和新闻作品350余篇,200多万字。2012年春,中国金版出版社出版了李长新的个人文集《豫西风情录》,引起读者的极大关注。
    无私无畏鼓与呼
    2001年8月,一篇名为《国家级贫困县撑起天大的面子------县委书记大干形象工程实录》等系列报道在《工人日报》上连续刊发,新闻在国内首次披露卢氏县委书记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巨大危害性和给百姓带来的伤害。
    报道一出,国内新闻媒体一片哗然,有关报刊纷纷予以转载;《深圳特区报》、《郑州晚报》全文转载反响强烈;英国的《独立报》予以转载,在国外也引起了轰鸣。新闻刊发后引起了中央领导、国务院的领导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先后多次对报道反映的问题作出了重要批示。报纸的复印件在卢氏县城大街小巷都在争先恐后的传阅。
    当时,因报纸很少,大家都到复印店里复印围观,一时间洛阳纸贵。
    2012年3月,李长新报道的南阳唐河县法官滥用职权、违法办案事件,办案法官被宛城法院判刑,当事人范长发获国家赔偿40万元。2014李长新采写卢氏县道德模范黄克斌诚信还债义举、灵宝市川口乡拖欠农民工资、卢氏县药材办张冲波和文峪乡张文秀反腐事迹等四篇报道刊登后引起中央电视台关注,中央电视台派员将黄克斌的事迹录制为新闻或专题节目播出,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黄克斌因此被评为河南省道德模范。
    李长新作为一个草根作家平民记者,他具有心系民生,敢把天捅个窟窿的气魄和勇气,就是很多官方媒体人也是很难做到的,就因为他是农民出身,深深知道农民的苦和难,敢为民伸冤呼喊。有人说他是个杆子,李长新说,只要有理,我就当二个杆子,老百姓真的太不容易了。他把个人安危毁誉,置之度外,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9年,有一个修路的姓赵的老汉到李长新在三门峡单位的找到他,向他哭诉自己给灵宝一家企业修公路,路修好了一直不给钱,两级法院已经判决,就是兑现不了。
    李长新二话没说就找有关领导协调,可是这个单位不买账,经过深入细致地采访后,他挥笔写就一篇《这张法律的白条要打到何时》,在《大河报》刊发出来,后经三门峡中院异地协调执行,很快执行终结,当事人感激涕零,取得里良好的社会效果。
    2004年,陕西一家古建公司老汉,找到李长新哭诉,他在三门峡某地修建的风景区,工程告竣多年,欠了几百万工程款不能结清,已经换就几任乡镇书记。每到年终,只给一万元,要了就给一万,嫌少分文没有。按照乡镇政府的说法,他这工程款需要200年才能付清。
    当时,党中央国务院正在全力清欠农民工工资和三角债问题。各级政府建设部门都成立了清欠办,但效果不明显。李长新感到很气愤,经记者站领导同意后,当天就写了一份内参,亲自到河南省政府三楼,送给主管城建的李新民副省长。领导批示后,当年年终,该镇领导到西安送去了全部工程款。
    倾情故土不忘初心
    李长新说,自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凭着自己的良知尽最大努力去化解社会矛盾,化解百姓之间的难题,这是他人生的追求和梦想。
    李长新敢说话,说真话,是李长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百姓的无限信赖,无怨无悔,甘当老百姓的喉舌。
    和李长新打过交道的人说:那就是个农民秉性,能办事,敢说话,不摆架子,平易近人,和颜悦色,让人感到心里踏实。在平时对人的接触中,李长总是用真诚和微笑面对每一个求助者,让求助者感到真情实意带来的温暖。
    三十多年的草根作家平民记者的笔耕生涯,寒来暑往,酸甜苦辣,辛勤的汗水洒落都体现在他关注的每一个民生新闻事件上,把百姓对新闻的信任光芒照射到了百姓心中最无助最彷徨的地方,他奉献给百姓的是大爱、无私、公正与汗水。
    30年的草根作家,造就他坚强不屈的性格,维护新闻舆论监督权威性是这个崤函大地儿子的梦想和追求,虽然历经坎坷,但矢志不移,无怨无悔。
    近到洛水河畔、崤山脚下,远到黄河岸边、太行深处,甚至南到福建、重庆,北到白山黑水,东到江浙、西至宁夏,即便京畿重地,也都留下一个深山里的草根作家李长新采访写作的足迹。
    难能可贵的是,李长新他凭着手中笔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春秋,三十多年来,坚持不懈,一身正气,始终如一,不忘初心,为百姓摇旗呐喊,关注民生,为社会弱者讨回了说法。同时,李长新始终不忘故乡人民,热爱这片热土,他为报答卢氏家乡三门峡故土,还写出许许多多宣传文章,目地是让家乡知名度越来越高,让故乡的清清山水旅游资源,变成群众致富的金钥匙。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