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哈尔滨市棚户区改造5年间13万户居民受益

时间:2014-06-15 08:23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方圆 汪晓涛

人民网哈尔滨6月13日电(方圆、汪晓涛)2014年春,国家治理棚户区的政策密集出台,在中央政策倾斜支持下,各地棚户区改造即将迎来全面提速。距离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已近一年。如果有人问,棚户区改造工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那么,哈尔滨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孔庆勋一定会有道不完的感慨,令他为之感慨的是,棚户区改造工程这项声势浩大、如春雨般惠及了无数百姓的民生工程,在给哈尔滨市棚户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改变的同时,更使居民的素质在悄然间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使得城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旧址和新居“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道外区新一地区居民卫瑞祥告诉记者,“我们在道外区新一地区居住有20年了,住的都是平房,环境一直不是太好,尤其是在2013年水特别大,出来进去家家都要穿靴子,而且门和房子几乎都变形了,在这个时候,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到现场进行了解情况,很快就对该地区进行了拆迁、棚户区改造工作。”

搬迁后的环境好不说,生活设施配备也全面,我们心里特别高兴,这是一件让我们多少年都想不到的事,而且从办理手续到拿到进户钥匙都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我老伴第一次看到房子时,眼泪都掉了下来,感谢党和政府出台的好政策,让我们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得到了好处,通过棚户区的改造,让我们享受了晚年幸福生活,卫瑞祥激动的说。

政策好使更多百姓得到实惠

与原道外区新一地区居民卫瑞祥有着相同经历马俊峰告诉记者,在政府实施新一地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后,他从居住了50多年的低矮小平房搬到了现在宽敞明亮的高楼里,这让马俊峰笑开了花。

马俊峰向记者介绍着自己原居住地的情况“在道外新一地区低矮平房中一住就是50年,搬进新居前,我们居住的平房隐患重重,房屋出现了裂缝,夏天潮湿,冬天寒冷,要是一下雨,两三天都出不去门,夏天来了,还会有生活垃圾的臭味,环境可以说是脏、乱、差。”现在不一样了,搬到群力新区的民生尚都后,看到小区内一排排高耸的大楼、一条条整齐的街道、一行行整齐的绿化带就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马俊峰告诉记者,“在棚户区改造方面政府出台了不少惠民政策,为了出台最贴近民心、最符合实际的补偿政策,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整套棚改惠民“新政”,以“拆一还一”、上靠户型、40平方米保障户型、“股折租”、设立货币补偿底线和优抚对象保障等多项政策。”

马俊峰还表示,在这次棚户区改造中,自己也切实得到了实惠,以“拆一还一”自己得到约4万元的补助,由于自己身体残疾还得到政府的1万元补助资金,用这5万元对房子进行了装修,剩余少添了一部分家电,心里可高兴了。“真是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自己得到实惠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做梦也没想到的事,让我们赶上了,现在的条件越来越好了,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落实政策政府主导强保障 全市统筹解难题

据了解,哈尔滨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历史欠账较多。数十万余户居民居住在棚户区,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也是群众呼声最高、难度最大的一项艰巨任务。据统计,2008年实施大规模棚改以来,共完成棚户区改造172个项目、面积1361万平方米,征拆居民近13万户。

在采访过程中,哈尔滨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孔庆勋向记者介绍棚户区改造整体情况,哈尔滨市主要是着眼于全市发展战略,谋划棚户区改造,把铁路环线改造、沟河整治、地铁建设、路桥工程等涉及的棚户区征拆全部纳入棚改统筹考虑。统筹项目规划,采取“肥瘦搭配”捆绑推进的办法,对每个项目进行深入的经济测算,兼顾环境与效益,逐个优化规划指标,力求自身平衡。此外,分层次统筹平衡,各区“小盘子”统筹平衡和全市“大盘子”统筹平衡相结合,分层次消化铁路环线改造、零散棚户房拆除等只拆不建“硬骨头”项目,并根据实际平衡情况,全市统筹安排,关联效益地块,平衡全市棚改项目整体盈亏。

在安置统筹,破解征收难题方面,哈尔滨市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创造性推出了易地安置新举措,变“先拆后建”为“先建后拆”、“边建边拆”。“先建后拆”给城市整体建设争得了开工时间,同时,“零周期”临迁和易地安置,变“人等房为房等人”,又实现了以时间换空间,一子出,全盘活。以统筹原地回迁与易地安置模式、统筹易地安置布局、统筹易地安置项目规划多种方式解决征收难题。同时,对易地安置项目的户型和有关物业配套也一并设计和建设,做到同步实施。

孔庆勋还表示,“为了安居工程的顺利实施,哈尔滨市积极借鉴各地做法,深入了解棚户区居民的不同情况,出台了一整套棚改惠民“新政”,以“拆一还一”、上靠户型、40平方米保障户型、“股折租”、设立货币补偿底线和优抚对象保障等为主要内容,保证棚户区居民特别是生活困难居民切实得到实惠。”为保证拆迁这个首要环节顺利和谐推进,哈尔滨市改变了以往以开发商为主的拆迁模式,由政府为主体,组织市、区、街和社区得力干部深入现场,做过细的思想发动工作,实行3次入户宣传、2次群众大会、1次群众听证的“321”工作方法和“零距离”工作模式,有力促进了群众搬迁。

在解决城镇居民住房困难问题的同时,在经济效益方面哈尔滨市委、市政也出台了惠民政策,促进棚户区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据孔庆勋介绍,为了使居民享受到好的政策,哈尔滨市提出的“拆一还一”、上靠户型、“最低保障户型40平方米”的安置模式实行后,按户均改造建筑面积60平方米、回迁房市场价6000元/平方米计算,扣除被征迁房屋原价约6万元,房屋增值达30万元。另外,提前搬家补助1万元,低保家庭和残疾人家庭还可额外享受3万元补贴。据统计,哈尔滨市棚户区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值将达数百亿元。

“我们要解决住房这个天大的事,把老百姓的‘忧居’变成‘宜居’。我们不能让城市这边高楼林立,那边棚户连片;这边霓虹闪烁,那边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这是李克强在一次棚户区改造现场会上的强调。距离李克强同志全国首倡“棚户区改造”则已有十年之久,那么哈尔滨市从2008年至今6年间的棚户区改造工作中,对个惠民举措,给百姓带来了实惠,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更好的促进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使得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双翼齐飞。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