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文明城市建设需要这段老城墙

时间:2014-06-14 09:1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汪志民

  老旧宿舍楼不能“谁都不管”

  斑驳的砖墙,凌乱的电线,乱贴的小广告……这是不少老国营厂家属楼的场景,曾有无数人在这样的老职工宿舍楼里结婚生子。上班是面对面的同事,下班是门对门的邻居,一到吃饭时间楼道里就油盐飞溅、人声鼎沸,这样的场景和生活方式也许已成为一代人永存的记忆。不过在大步踏入城市化的今天,留存的老宿舍楼带给留守之人,更多的是生活作息的不便和安全隐患的叠加。

  市区天宝嘉园北侧,有两栋盖了32年的烟厂宿舍楼,楼体房顶漏水、墙皮脱落、下水道堵塞,居民生活苦不堪言;飞马肉联集团职工宿舍破损严重,整栋楼一直无专人维修,如今快成了危房;罗南街京剧团宿舍拆了近4年,至今仍未重建,50多户居民在外租房居住。除了日常生活的不便,这些老房子也带来了重重安全隐患,供电线路老化、消防设施不完善、防盗装置不到位……年轻人尽己所能不断“逃离”,留守的只剩下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老旧宿舍楼慢慢成了与城市生活脱轨的“孤岛”,甚至成了城市规划和扩张建设的“血栓”。

  谁该为频频惹祸、屡被嫌弃的老旧宿舍楼买单?目前的答案却是令人失望的“谁也不管”。这其中,除了诸多历史遗留问题,首当其冲就是权属混乱的桎梏。企业早先把宿舍楼卖给了职工,有些职工又把房子转卖给了别人,转来转去房子没了“婆婆”,再遇到老企业破产转卖或产权改制等情况,老房子就成了物业公司不接、原属企业不认、住建部门不管的“黑户”。另外,不少老宿舍楼位于犄角旮旯之处,往往开发成本高、市场收益小,惯于精打细算的开发商便不愿投资修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住房是民生之本,再多的历史欠账、再复杂的修建难题也该设法去厘清。在今年德州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就曾提出提案,建议规划开发城市角落区、边缘区,将老旧家属楼改造为高端服务业态。老旧宿舍楼或许该采用“齐抓共管”的模式了,规划部门将老房子纳入城市整体规划的大盘子里,住建及房管部门抓好老旧小区的房屋整修问题,民政部门做好老住户的困难救助工作。有了好的规划和升值前景,是重建或整修,开发商自然会跟着市场走,老房子也就有了盼头。

  看着城墙裂缝里不断滑落的尘土,赵文英的回忆总带着说不出的痛楚;面对被杂草湮没的宋元瓷窑遗址,方向机厂老员工的劝阻里更是藏不下的无可奈何……我们无从知道,没了这些古城墙,没了这些文化遗迹,断了历史的城市和习惯了消费文化的都市人,是否还能找得到来处?或者,这些夹缝中生存的古城墙,是时候引起整个城市的反思了(详见今日本报C06版)。

  德州这个不算大的城市,现如今也像其他大城市一样,因城市建设而引发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就这么出现了。赵文英他们当年最爱爬的老城墙,如今已消失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筑中。

  当然,从客观而言,现在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也投入了很多的力量,可是,随着城市扩张步伐的不断加快,文化古迹保护问题频频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文化传承看上去还是那么困难。我们不禁担忧,这样下去,这个城市该拿什么来凝聚她的市民,又用什么来延续她的未来。

  董子读书台重建了,可不是所有的文化遗迹都能重建。毕竟,原来的工艺、结构、材料都没有,建出来的只能是“水货”。鉴于此,政府部门在提高文物保护意识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如何去保护文物,而非重建。即便有些文化遗迹难以得到保护,或者已经错失了保护的良机,那么我们该找回的,是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背后的历史文化,让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能真正将属于自己的文化根源,印记在脑海里,然后,传承下去。

  如今,德州正在积极创建文明城市,一个城市真正做到文明,需要大大小小的各种建设,这个时候,文化遗迹保护和文化传承是否也该被纳入其中?既然,我们要做未来的文明城市中的一员,就该真正了解这个文明城市的文化,最起码,当有人问起来的时候,不会“一问三不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