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建设大美青海 建设美丽中国

时间:2014-01-13 17:19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实施八年来,曾经满目疮痍的山川河流和广袤的草原,在广大干部群众的精心呵护下,已经逐步显露出其生机勃勃的原貌。走进三江源,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生态环境的日渐好转,而感受更深的是人的变化,无论是生活质量、精神面貌还是思想观念,里里外外都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搬迁牧民才让智说:“过去的游牧生活就是随着季节走、跟着牛羊转,住的是透风漏雨的帐篷,吃的是单一的酥油炒面;夏天风吹日晒,冬天寒冷刺骨,许多人都得了风湿病;由于草山离城镇太远,牧民们看病购物都非常不方便,孩子们上学也很麻烦,干脆就不上了。现在我们搬到花石峡镇,卫生院、学校、商店都在附近,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现在整个冬天基本上待在房子里冻不着,还能随时买来新鲜蔬菜吃。夏天放牧也是骑着摩托去,许多牧民还买了小汽车,开着汽车放牧,这是过去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
  在甘德县岗龙乡的岗龙滩,县三江源办主任李辉也指着围栏里的一大片牧草茂密的草场说:“这里原来是1万多亩的黑土滩,三江源工程实施以来,通过灭鼠补播和围栏禁牧,两年时间就长成这样了,不要说牧民们不相信,我们也很惊讶。看来,只要通过人们的努力,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是完全可以遏制的。”
  囊谦县农牧局局长郭季新说:“三江源工程中的建设养畜项目对改变生产方式和保护草原作用最大。虽然牧区的群众在接受新鲜事物时会慢一点,但只要切合实际,有利于提高效益、增加收入,尝到甜头的群众会十分乐意地接受并配合实施。比如我们县的吉尼赛乡,这几年实施退牧还草、以草定畜项目后,全乡减畜达23万只羊单位,但由于大规模实施了建设养畜,群众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结果就出现了群众多次找政府,要求增加建设养畜项目规模的呼声。”
  泽库县宁秀乡牧民才让端治说:“退牧还草让草原得到了休养的机会,牧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以前想不到的变化。政府给我们盖了房子,修了畜棚,还给我们教技术、教手艺,还帮我们找工作,做生意,收入和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牧民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生态建设长期搞下去,让更多山里的牧民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同德县河北乡牧民旦正说:“过去我们牧民只知道养的牛羊越多越好,从来没有考虑过草山退化的问题,后来也发现牛羊多了草山就不够用,越界放牧、草山纠纷的问题也就出现了。现在国家拿出这么多钱鼓励我们以草定畜、舍饲圈养,还在乡政府附近给我们盖了房子、铺面,通了电,通了水。有这么好的政策和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更应该响应政府的号召,把牲畜头数减下来,多从别的渠道增加收入,也为三江源的生态建设做出一点贡献。”(湘 君)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发展
  经过八年多的艰苦努力,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近期国务院通过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提出从根本上遏制生态整体退化趋势、使支撑民族长远发展的“中华水塔”坚固又丰沛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八大确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背景下,我们应以生态文明的新视角重新认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发展这一重大问题。
  第一,逐步树立“生态产品”的理念。在传统发展思路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确是一对矛盾、不可兼得。随着“十一五”以来主体功能区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十八大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新理念。所谓生态产品就是指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等等,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主要功能就是生产生态产品。所以三江源不应是工业化的乐园,也不应是传统畜牧业和旅游业大发展的天堂,保持天蓝地绿水清是三江源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加剧的情况下,三江源的稀缺性和唯一性日益凸显,生产生态产品的价值日益提升。在这一理念下,对三江源的生态补偿不是“恩赐”,更不是“施舍”,而应是市场化的“购买”。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三江源生态保护不能只靠来自外部的生态补偿,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只有适当引入经济激励机制,让人们从生态保护中获得好处,最终才能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是要砍去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而是要给这只手装上一个绿色的“大拇指”,使之变得更加善于保护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已难以阻挡,理智的做法是在“应对”的同时学会“适应”,以捕捉住新的市场机会,形成新的产业。从三江源的实际看,就是要通过推动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民族手工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创设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让农牧民群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第三,坚持运用“多元共治”的原则。三江源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牧民、草原、牲畜和野生动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些年,经过协议保护、社区共管、村民资源中心等保护发展模式在三江源的试验,人们对草原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出要发挥农牧民生态保护主体作用,以形成符合三江源地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建成生态文明的先行区。所以,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发展不能只靠设置更多的工作机构、安排更多的工作人员,而应鼓励和引导个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的共同参与和多元共治,特别是要把当地农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实现从上到下、从外到里“顶层设计”与从下到上、从里到外“基层创新”的有机结合。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