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保护老地名唤醒城市记忆

时间:2013-12-19 15:23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山涧

  眼下,不少城市随着行政区域的合并、社区街道的改造,一些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地名正在快速消失。越来越多的老地名的迅速消失,纵然和城市的快速扩张有关,但确实也有一些城市没有树立对老地名的历史文化审美感,没有保护老地名的文化责任感,缺少长远的文化眼光。

  人文积淀下来的老地名,不仅是城市的历史文脉,更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不仅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更凝聚着当地群众的归属感。随意更换老地名,有时候不仅让本地民众不喜欢,也令众多慕名前来的外地游客迷惑。

  在世界上,老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悉,苏州于2012年正式启动《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编纂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1600条老地名的收集,下一步就要进行评审报批,预计首批列入名录的地名有800条左右。经市政府批准的《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中的地名,在用的,一般不得更名;消亡的,除作为历史地名存史外,应尽量使其复活。

  经过长期积淀的老地名是超越时空的,可以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区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物产、经济、历史史实(事件或人物)、生存范围、历史变迁及宗教信仰等等文化内涵,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缩影,折射着城市文化底蕴和气质品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符号系统之一。那些有着丰富人文沉淀和优美传说的老地名,它的历史都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个老地名的背后,是传说,是故事,是历史,更是文化。

  那么,城市如何才能保护好老地名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好“四大工程”。

  首先是做好“梳理工程”。应该建立相应的专门专家文化团队,对城市老地名相关的历史文化、历史地理进行必要地梳理和整合,提高命名、标示、重建的科学性、可持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其次是做好“命名工程”。选择一些合适的街道,以城市历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事物、典故命名。这样,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会使城市老地名、街名交相辉映、别具特色。

  第三是“标示工程”。在一些老地名的街道竖起造型别具一格的碑,用中文、英文简洁地勾画出地名背后的历史脉络,让每一位游人、每一位市民走过这些街道,就能了解到古老街道的文化,此外,可以结合城市规划,建设街头雕塑小品,并加以阐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老街名与雕塑相得益彰,历史与现代城市建设完美契合。这样一个动态的、系统的标示系统,会使行走在城市的人们处处都能感受到城市文化和历史的气息。

  第四是“重建工程”。城市历史悠久,发生过许多典故,是不是可以把这些典故复原成一个个建筑。比如,李商隐在游乐游原时,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佳句,可以在今天的乐游原建“爱晚亭”,再现这一情景。

  老地名要保护,也要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服务社会。地名是城市管理基础信息的重要内容,因此,保护老地名不妨借助现代技术,推动城市地名的信息产业化。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好城市的老地名,而且能够使地名的管理和应用,在不需要政府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实现自身良性发展,取得经济和社会的双赢。

  对老地名的保护,就是让城市恢复它的历史记忆,就是让城市文化的“血脉”源源不断地向未来岁月流淌,从而滋养着生兹在兹的市民,滋润着人们的忆旧情怀,老地名从一个侧面闪耀着一个城市独特的内在品格和气质,真心期望城市的老地名消失得慢些再慢些,保护得好些再好些。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