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南京5月4日电 4月28日,泰州市举行“三个名城”建设专家论坛,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学者为我市“三个名城”建设把脉,9位专家学者从各自领域出发,围绕泰州医药、文化、生态“三个名城”建设这一主题建言献策。 生态名城建设需引进经营理念 黄贤金: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绿色发展研究基地负责人,民盟江苏省委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 生态名城建设不仅需要一系列的工程措施,更需要有效的机制。所谓生态经营就是将经营理念引入生态资源保护中,并注重生态补偿,从而促进生态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持续推进生态名城建设的有效机制。建议泰州市提升土地、水、排污收费等资源环境价格成本,构建废弃物交易网络,引导园区企业开展循环化改造;整合各类有关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各类发展基金或财政补贴项目,重点加强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推行排污权交易,通过排污权交易形成财政收入的新型增长,并促进企业深化技术改造,减少污染排放。 打造生态泰州特色招牌 任启芳: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民盟江苏省委经济工作委员会委员。 泰州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时期,走一条具有泰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整合生态农业资源、加快生态工业步伐、突出生态旅游导向,将有利于泰州市转型经济发展方式。 泰州市地处苏北,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要突出生态泰州,打造“一圈四环多触角”的生态绿道长廊、“原生态长江绿带”等生态特色亮点,形成良好的生态审美视域,通过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强化生态空间管制来让“畅享慢行生活、品味江风淮韵、沉醉世外桃源”成为生态泰州的特色招牌。 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匹配 吴志华: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财经院校物流专业协作组副主任,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顾问。 泰州“三个名城”发展的关键在于集群创新:核心作用发挥、基础设施共享与集群创新驱动。建议泰州大的发展方向要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相匹配,进一步促进集群创新与发展升级中的分工合作;建立多管齐下的有效协调机制,创新多元化的共赢合作模式。 合理规划利用沿江岸线 徐建刚: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新技术应用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十年的沿江大开发,泰州沿江百里岸线真正建设成为一条产业集聚的“黄金走廊”,同时也将泰州的城市版图拉到了长江边。然而我们通过详细的调查,发现泰州市的滨江岸线也存在着我国城市滨河地区普遍出现的人、城与河流失衡的关系。要建设“三个名城”,潜力在沿江、希望在沿江,而困难也在沿江。因此,必须在城市发展中树立生态与民生优先的价值导向,开展滨江岸线整合,修复滨江的自然生态,优化用地功能结构,营造滨水宜人活动空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抓住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机遇 胡贤智: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营销公司副总经理。民盟江苏省委经济工作委员会委员。 5月1日起,业内盼望多时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正式实施。 对于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世界有名医药城的泰州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新版目录分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成药、中药饮片三个部分,其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317种,中成药203种,共计520种。新增中药独家品种或独家剂型40多种,覆盖心脑血管、肠胃用药、妇科用药等多个领域。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曾说过:“凡是有品种进入目录的企业都将利好;独家品种、剂型、规格进入目录企业是大好。”因此,建议泰州医药企业以变应变,改革创新,这样泰州医药产业的明天更美好。 建一个独特的国家湿地公园 杨达源:海洋科学学院长江研究所所长。江苏徐霞客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泰州是独特的淡化潟湖湿地,在3000多年前还常遭海潮的侵袭。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地理学系任美锷院士等进行全国性的自然区划,将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划在了秦岭-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 随着泰州国家水利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使泰州全区的面貌有了完全彻底的改造。泰州地区的会船节与油菜花节,也早已全国知名。 如今,广阔的江苏中北部地区已经被推选为我国的“十大天府”之一。 再努力一把,更上一层楼,将泰州创建成为一个独特的国家湿地公园,年年邀请世界知名学者来此举行湿地科学研究论坛。 设立泰州历史大事件展示区 徐琴: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社会学博士。 目前,泰州市的文化名城建设已经形成了总体思路,并且有了一系列的实施计划。 建议在稻河古街区设立一个泰州历史大事件展示区,按时代顺序简略地集中展示泰州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在海陵五巷-涵西或类似的古街区,或相关的主题公园内,设立历代名人故事传说展示区,集中展示各个时代泰州的历史名人故事及其影响。在新增城市道路、公园、设施的命名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例如可以以崇儒、王艮、板桥、施耐庵、敬亭等历史名人来命名城市道路、桥梁、建筑物。 做大“泰州创意文化产业” 章锦河: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山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站负责人,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泰州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梅兰芳、黄龙士、施耐庵、郑板桥等为泰州市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地方特色传统历史文化为魂,以文化产业为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创新文化 业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旅游制造业、数字文化业、出版业、影视业、演艺业等,一方面有利于置换与发挥传统历史文化的社会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有利于传统历史文化的振兴与传承。为进一步做大泰州创意文化产业,建议成立1个“泰州市文化产业促进会”,组建1个“泰州市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模式,政府负责文化产业的规划、协调、监督与管理,企业负责融资、投资、合作、开发、经营等,共同推进泰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 是城市的生命 贺云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文版)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遗产论坛组委会秘书长。 每一座城市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结构、功能、动力和价值体系中凝聚而成的,如果把一座城市视为一个文化的生命体,那么每一座城市都是特别的,都是不可取代的,都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表征,为此,城市的“文化特色”成为它的生命力所在。 泰州要真正成为中国“文化名城”,还要做以下几件工作: 1、要在科学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一部具有操作性的“文化名城建设规划”。 2、要不断深入发掘、研究、阐释、宣传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做好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要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利用工作。 3、加大文化建设的综合投入,尤其要打破部门分割,成立“泰州市文化名城建设委员会”,整合不同力量和资源,确保文化名城建设行动落在实处,不断取得显著成效。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