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为建设美丽中国呐喊

时间:2013-05-04 09:5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杨燕

本报记者 刘建华 摄

  □杨燕

  水污染、雾霾、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困扰着中国人。来自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的数据表明,因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增长,中国生态环境年“折损”近万亿。面对中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怎么办?

  在《中国生态环境的困局与未来》云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1月版)一书,郭强、李立忠、刘志超、王培等中青年学者,全景式阐述了全球生态危局和中国生态环境困局,发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盛世危言,更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在生态文明这一崭新领域,追踪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动态,汲取他国成功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突破困局的模式选择。被国务院参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冯之浚称为“一本有见识的书”。

  环境之眼在流泪

  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在工业文明时代遇到的最大挑战。

  人口爆炸,人类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工业生产释放大量废水、废气和废物……这些问题让地球不堪重负。全球环境问题从以下数据可窥见一斑。《联合国荒漠及防治荒漠化十年(2010~2020)》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土地荒漠面积已达36亿公顷,占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全世界大约有100个国家、10亿人口面临沙漠化的威胁。人类也面临着一场水危机。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活用水告急,危及20亿人口的生存。水污染日趋严重,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而中国的现实也不容乐观。有数据表明,中国已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遭受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四分之一的居民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

  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地球不能承受之重。

  现实选择:循环经济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消耗着自然资源,致使生态系统全面退化和丧失,而环境问题也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瓶颈。各国纷纷采取应对之策,我国也不例外。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五位一体”的格局,向世人宣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和决心。

  “思路决定出路”。在书中,作者追踪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动态,汲取他国成功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突破生态环境困局的模式选择——循环经济。

  作者指出,循环经济,不是炒作新名词,更不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翻版。虽然,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一致,但内涵却不相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要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价值主张;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实践模式。

  作者进一步阐述道: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在现实操作中需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其中减量化原则是第一法则,它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即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此外,在书中,作者还就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循环经济的制度基础以及循环经济的人文环境分别以专节作了充分的论述。我很赞同作者的一个观点: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企业的事,更是我们所有公民的事。

  现实中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环境保护只是政府行为。事实上,环境保护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就个人来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作为是节约,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并将其固化成一种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会向我们走来。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