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特别专题 > 城市发展 >

北京从乡村到城市:二元破茧为一

时间:2012-07-05 08:25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为之

  党代会报告中指出,目前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制定《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确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深化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城南行动计划和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意见,加快重点新城、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接合部50个重点村城市化建设,探索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新路,使更多农民成为有资产、有社保、有岗位、有组织的新市民。”
  世界城市,是北京的发展战略目标。而只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之间的和谐与发展,才能消除北京全面发展和提升中的不利因素,实现世界城市的目标。
  因此,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然要求,也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联动、互利、共赢,让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更加体现了世界城市发展的终极价值。
  城与乡,曾经二元结构的壁垒,在一体化的格局中正不断破解。农民增收途径从生产性收入为主向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收入并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的生产功能向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转变,村镇建设方式从注重基础建设向注重管理服务转变。
  广袤的京郊大地上,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乡与城的“距离”不断拉近。
  从乡村到城市,二元破茧为一。
  记者探访
  多金农民带着资产就地进城
  说起现在的收入,63岁的大兴区西红门镇八村农民杨树深乐得合不拢嘴,“分红、过节费、各种补助、村里发的退休费,名目多得数不过来。”从头些年只靠种地挣钱,到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多金”农民,杨树深说:“农民赶上了好时候。”
  记者来到老杨所在的西红门八村,这里是本市城乡接合部改造的50个重点村之一。位于京开高速和五环路之侧,八村曾经瓦片经济盛行。环境差、治安条件不好、流动人口众多、生活环境恶劣。
  “如今不同了,农民搬迁上了楼,我们这是就地进城。”如今,杨树深一家五口住在一套宽敞的三居室里,新楼就在旧村的旁边,交通好、环境好,老杨特满意。
  更满意的是收入。
  从十几岁开始种地,老杨是老庄稼把式了,“那会儿光种大田,收入不太好。”再加上出租闲置的空房,也挣不了啥钱,“小平房,租金低。”
  如今大不一样。
  在他家敞亮的大客厅里,老杨挨盘儿给记者数。“首先是土地分红,人均每年15000元,这是大头儿。”村集体利用土地进行融资经营,每年的红利分发给农民,老杨家五口人中有四口可以享受分红,光这一块全家一年就是6万元。
  “还有呢,老年人每个月都能拿养老金,每个月460元。”老杨说。村里干部告诉记者,村里女50岁以上、男55岁以上,就能在国家的补贴之外再享受460元养老金补助,这部分完全由村集体出资。
  “接着数啊,逢年过节有500元过节费,还有粮食补贴款每年400元,我们老年人重阳节有1000元敬老钱,劳动力每个月有200元的就业补助金……”一路数下来,五花八门名目繁多,钱数虽有限,但村里想的周到全面。
  此外,搬迁后上了楼,一家人住在三居室里,还有一套两居室用于出租,“每个月的租金是2500元。”
  这还只是现阶段的收入。如今,八村旧村改造即将结束,镇里拿出了一块价值不菲的地块,作为八村的发展用地。
  “京开路东侧五环路边,50亩的面积,将来作为新媒体产业基地的配套建设用地,收益属于全体村民,以分红的形式发给大家。”村干部说。
  还有薪金,村里的壮年劳动力都在附近开发区或企业上班,挣工资、享受五险一金,工作既体面又稳定。
  从过去只有种庄稼收入这“一金”,到如今股金、薪金、红金、保障金……老杨和乡亲们都成了“多金农民”。“住楼房、享受各种福利待遇,咱这就是城市生活。”他笑着说。
  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中,农民是主体。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本市提出要促进农民增收途径从生产性收入为主向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收入并重转变,“一金”变“多金”,就是要让农民收入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实现质量的提升。
  目前,本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4736元,实际增长7.6%。去年,本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达到85.1%,比上一年提高4.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实现9579元,增长19.6%。
  数字增长的同时,本市农民收入结构朝着多元化、均衡化方向持续发生积极变化,工资性收入比例基本稳定,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例双双稳步上升。2011年,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例达到历史最高,家庭经营收入比例由第二下滑至第四。具体看,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例大幅提升,达到6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转移性收入比例继续稳步上升,达到15.3%;财产性收入占比为10.4%;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下降到9.2%,比上年下降5.8个百分点。
  从“一金”到“多金”,农民带着资产就地进城。
  都市农业带农民坐上致富快车
  走进顺义区赵全营镇北郎中村,记者惊诧于这里的环境:各处鲜花盛开,绿树环抱,小桥流水,还有一排排二层别墅,那是农民的居所。让人惊诧的,还有村里配备水循环系统的鲜花大棚,现代化流水线生产的工厂,以及农产品的研发中心。
  北郎中村干部刘雪莉告诉记者:“北郎中村按照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成立了北郎中农业集团,确立了"发展绿色经济,营造绿色环境,奉献绿色产品,共享绿色生活"的"四绿"发展方向和"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四位一体的发展定位。”
  从简单农业,到“四绿”农业,从单一的一产,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北郎中的农业取得了巨大飞跃。
  在北郎中村路边的产品展示中心里,各式“北郎中”牌的农产品摆满了货架,柴鸡蛋、彩色鲜食糯玉米、柔软薯脯、小磨香油……“因为质量好,市场上供不应求。”刘雪莉说,“这些农产品在加工生产、销售、包装上都建立了可追溯制度,每个环节都有记录,提升了产品质量,北郎中已被确定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这个小村庄的花卉产业,更是驰名华北,“北郎中的花卉公司被评定为全国苗木行业知名企业。2008年被北京奥组委定为奥运花卉供应基地之一,为鸟巢、水立方等奥运主场馆以及奥运大道、三环周边绿化带等提供奥运花卉近600万盆,绿化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刘雪莉介绍。
  “绿色产业成就了北郎中的生态品牌,带动全村踏上了致富的快车。”刘雪莉说,北郎中农工贸集团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更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到村里投资。目前集团经营资产达到3亿多元,年销售收入达6.5亿元。
  如今的村民,在家门口上班,在村集团工作,挣工资享分红,村里各种设施齐备,“不出村就进城。”刘雪莉说。
  自本市大力推行都市型现代农业至今,农业发展方式正在从传统农业的生产功能向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急速转变。本市每年发展设施农业4万亩、外埠蔬菜基地4万亩,率先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县创建、优级标准化基地创建活动,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例80%以上;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8家,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69家;2011年全市农业休闲观光园达到1300个,民俗旅游户达13907家,实现总收入30.4亿元;建立了农业生态价值评价机制,农业生态价值超过1万亿元,有力支撑了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
  都市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加速器,“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7%,2011年增长了7.6%,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
  服务全覆盖 村庄成社区
  一大早,通州区次渠北里社区服务站里,记者遇到了前来办事的农民李月平,她正坐在服务窗口前。
  “这是身份证、户口簿、医疗证,还有发票,都齐了,小李啊,又麻烦你跑腿儿啦。”李月平把她母亲上个季度的医药费单据粘成一摞儿,一共5100元,一股脑儿都交到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李梅手上,“我就等着过几天领钱喽。”
  李月平今年54岁,是通州区台湖镇北神树村的村民。2011年,本市城乡结合部改造50个重点村之一的北神树村搬迁上楼,李月平一家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同时村转居,有了城里人的身份,也享受到了城里人一样的服务。
  “我母亲已经82岁了,平时血压高,离不开药,以前是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低还麻烦,总得往镇里的社区服务大厅跑,来回一趟就是半天儿。如今对接社保,医疗费报销比例高了,大厅也延伸到家门口,步行五分钟就是社区服务站,出门买菜顺路就办了,能不高兴吗!”李月平笑着邀请记者去她家看看。
  社区服务站对面,经过两幢楼一转,就到了李月平家所在的楼,上电梯到13层就到了,步行路程刚好五分钟。
  “这么快就回来了,报销了吗?”82岁的老母亲起身询问。“还有嫌快的,这不是近吗,放心吧!”社区服务便捷,生活更有幸福感,李月平心情倍儿好,不忘和母亲逗上两句。
  一家四口人,一套109平方米的两居室,窗明几净,收拾得温馨舒适,李月平打开了话匣子。
  50多年来都住在平房里,就羡慕城里的居民,如今“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等一系列社区化服务让她感到了便捷和舒心。新建的台湖中心小学西区已经投用,就在次渠北里小区内,新建的幼儿园与小学比邻,银行、邮政所、超市以及社区医院一应俱全。社区卫生服务站紧挨着社区服务站,病人和家属都方便。
  “我现在也有养老助残券了,到楼下超市买什么都行,社区里还有志愿者帮忙给跑腿儿。”李月平的母亲说。
  台湖镇社区办主任张立民说,社区服务站能为居民提供各种政务服务,还有金融邮政、医疗卫生、文体娱乐和日常购物等10大类、60项基本公共服务,基本买水买电、报销医疗费、取退休金等都不用出小区。
  李月平的幸福,如今许多京郊农民都能体会到。据市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本市已有668个村实行了社区化管理,变乡为城。
  代表谈城乡一体化
  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应该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这种投入不仅指资金上的投入,还需要有项目的投入,用项目拉动区域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不光是硬件建设,还需要有软件的建设。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的同时,农民的各方面素质也应该得到提升。他们的思想、眼界,必须与新农村建设、世界城市建设得到同步的提升。
  此外,小城镇的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郊区的新城建设、村庄建设都在提速,但是二者之间的乡镇这一环节,也需要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城市化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大城市化,而是大城市、中小城镇和新农村同步推进的过程。
  以台湖镇为例,去年一年,乡村的城市化程度由10%提高到了50%,这一速度就得益于大项目的带动。环渤海总部基地项目的启动和推进,使得这一区域加快了城市进程。得益于这种外力,再结合农村地区的发展内在推动力,实现了乡村的高水平城市化。
  通州区台湖镇党委书记 刘桂明
  专家谈城乡一体化
  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世界城市,三者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北京新农村建设与其他地区相比更具有超前性, 将郊区的传统农村通过改造、提升使得该地区的经济、社会结构大体达到与城市城镇相协调。
  基础建设已大体完成的小城镇亟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但前提要理顺管理、体制方面的各种角色、方式的改变,例如从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委会,乡村的管理方式如何与城市社区管理方式相互衔接,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如何改变原有的组织方式等等。而对于那些尚未完成基本建设的小城镇,建设与改造仍应放在首位。
  北京市农研中心原城郊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文茂
  北京的都市型农业发展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撑,会展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满足了城市消费对高端、高效、安全农产品及食品的供给的要求,都市型农业已向现代服务业跃升。农民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大力开展休闲观光、乡村民俗等服务型产业,成为拥有产业和资产的市民。同时,都市型农业也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指明了新方向,都市型农业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的绿色基础设施。
  当前,北京郊区农业的传统生产功能不断弱化,生产内容不断发生质的变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产生了新的产业。如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产生了休闲农业;农业与加工业融合,产生了加工农业等,这些融合产生的产业为科学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依据。
  目前都市型农业在首都特色方面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此外,为了更好地发展都市型农业,避免盲目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保存北京郊区农村中的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所长、教授 史亚军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