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地产建材 > 建筑结构 >

“短命”建筑与城市建设“运动”

时间:2010-04-19 14:3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无论是盖房建屋无视质量,还是城市拆迁缺少合理规划,归根到底,是以什么样的理念来建设发展城市的问题。正是在这点上,“短命”建筑的反省警示大有必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有关中国建筑“短命”的一番言论,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让我国成为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25-30年。

 

  他说:“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相当于建筑总量的40%。”

  这里说“建筑寿命”,虽然主要是批评规划建设缺乏远见,许多建筑没到使用年限就被拆除,而非全指建筑质量,但中国建筑特别是民用住宅质量堪忧,早已成了购房者难以承受之痛。

  积习难改的GDP崇拜

  不久前,我的一位朋友耗费巨资买了一套豪华别墅,光室内装修就花去不下百万元,一心想给儿子留下一份可靠的资产。听说“短命”建筑的消息后,他深感懊丧,遥想将来“贷未还、产证在、物业亡”的情景,大叹投资失误。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被称为“世界最大建筑工地”的中国辽阔国土上,这一标语随处可见。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早有明确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可实际上,建筑平均寿命已缩短到了创纪录的30年,不但造成巨大资源浪费,更严重威胁百姓生存和生态环境——如此严酷的现实如何能让人接受?

  铺天盖地的评论在分析“短命建筑”的成因时,从“暴利说”、“质量说”到“规划说”、“政绩说”,都一针见血。

  几千元一平方米的造价成本,开盘能卖几万元一平方米,暴利难免驱使一些开发商乱赶工期进度,在造房愈快抢钱愈多的利益驱动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弄虚作假,加上监管缺位,“质量”二字自然无从谈起。2009年以来,伴随房价的疯涨狂飙,全国各地“楼倒倒”、“楼歪歪”、“楼脆脆”、“楼裂裂”层出不穷就是明证。而规划的朝令夕改、无端变动,除了缺乏科学理性的盲目决策,更多是源于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其核心问题则是积习难改的GDP崇拜。

  然而,要从根本上扭转建筑“短命”现象,还得从本源上解决城市发展模式问题。无论是盖房建屋无视质量,还是城市拆迁缺少合理规划,归根到底,是以什么样的理念来建设发展城市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运动方式来推进城市建设,常常“快”字当头、“好”字靠边,恨不能挥手划圈之间,就高楼林立、惊艳世界,以至于有意无意忽视了房屋建筑质量的保障机制。房屋拆了建、建了拆,大多也是随意采取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路线”,一味追求“形象工程”的结果。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一耳熟能详的西谚,指出了循序渐进和远见卓识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城市发展不能不讲速度,又不能只讲速度,尤其要讲究速度与质量的兼顾。一座真正富有人文内涵、独特个性,又布局得体、和谐宜居的城市,总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不能奢望毕其功于一役。英国建筑平均寿命可达132年,法国建筑是102年,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筑的平均寿命则为80年,即使更新较快的美国建筑,平均寿命也达到了74年。这与其说是欧美国家房屋建筑质量高,不如说是他们的城市建设注重科学规范和渐进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挪威,曾走访首都奥斯陆和第二大城市卑尔根,时隔十余年后旧地重游,两城市的建筑格局、市容环境竟与当年毫无二致,这在我们这里是很难想象的。游览欧洲城镇,百年老屋比比皆是,千年城堡并不罕见,不是人家停滞不变,实在是那里的城市发展模式富有远见。

  所谓富有远见,就是要综合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协调好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等的关系。其实,现在国内不少建筑并非因为质量问题而拆除,恰恰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短视规划所致。也因此,人们历来强调科学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龙头,而在制定规划之后,政府必须严格实施、监管操作、强化问责,把规划的落实全程纳入法制轨道,防止种种有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理念的非理性行为,避免“短命”建筑一再重现。

  据说,当年的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都出现过建筑“短命”问题。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期的我国,尤其要对日益凸显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失衡”的矛盾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摒弃过去重量不重质的错误发展思路。

  经过30年快速发展,我们的城市特别是众多大城市的发展,不免显得浮躁喧嚣。满目繁华虽好,却忧不堪重负——我们在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兴的同时,多么渴望城市重归平静安宁,真正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是在这点上,“短命”建筑的反省警示大有必要。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
热点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