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规划 > 能源产业 >

重庆市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时间:2009-12-22 14:3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能源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能源发展现状及“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期间能源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我区能源发展在保障能源供应、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以优化能源结构为重点,努力提高能源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率,着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工业的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能源总量快速增加
“十五”期间,累计生产原煤124万吨,比“九五”时期增长37.8%,其中,2005年达到30万吨。电力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5.72万kw,年发电量达到2.03亿kwh(不含乌电集团境外电站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供电网络进一步完善,大大提高了电网的覆盖率、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和自动化调度水平。天然气发展稳步推进,年供气能力达到5000万立方米,2005年实现日供气10000立方米,年供气总量300万立方米。石油基本实现供需平衡,年供给量达到2.5万吨。液化气年供给量1400吨。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新建沼气池1.4万口,年产沼气420万立方米。2005年我区一次性能源产量(含供应量)达到27.41万吨标准煤。能源产量的快速增长,使我区能源供需矛盾总体上趋于缓和。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在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2005年为65.0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97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消费比重逐步提高,达到34.91%,其中:石油8.6%,天然气1.41%,电力24.2%,液化汽0.7%。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近5万人使用了优质、清洁的沼气能源。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为提高我区能源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大气环境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有力
“十五”期间,实施了舟白电站和渔滩电站技改和扩建工程, 2005年底投入运行,新增电力装机容量3.76万kw;装机容量3.2万kw的箱子岩电站开工建设,预计2007年建成投入运行。输电网络建设方面,国电新建220KV变电站与地方电网联网运行,基本形成了以220KV变电站为中心,110KV和35KV网络为骨架,10KV网络为主体的辐射状配电网络。农网改造工程顺利推进,一、二期农网改造覆盖面达到54.2%,基本实现农村“一户一表”和居民用电同网同质同价。天然气工程已于2003年建成投入使用,日供气能力达到8-15万立方米,年最大供气能力可达5000万立方米。在27个街道、镇、乡,120个村(居委)新建沼气池1.4万口,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20个,实现改厕7500户,改厨600户,改圈8200间。
(四)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和统一部署,完成我区电力体制改革,组建了由市电网公司和乌电集团共同持股的“重庆市黔江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形成“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基本格局,初步建成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加快煤炭供求体制改革,煤价基本放开,煤炭生产、运输和销售全面进入市场,境内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得到了较大提高。加大石油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放宽石油经营市场准入限制,基本形成以中石油供应为主渠道,其他民营企业供应为补充的多元化石油供给体制。
(五)能源工业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对电力电网和变电站实施技术改造,极大地提高了电力运行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对煤矿实施技术改造,推广先进的采掘技术,完善了通风系统和矿井供电系统,瓦斯监测系统已基本安装完毕,基本完成国有煤矿安全改造工程,煤炭安全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均有较大提高。
(六)节能工作成效显著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我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05吨标准煤,低于全市的1.25吨标准煤和全国平均水平2.98吨标准煤,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的发展得到有效控制,促进了全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十五”期间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性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由于能源供应相对紧张,造成了能源发展“重能力增长,轻结构质量的优化”的倾向。我区煤炭资源相对匮乏,且均属极薄煤层,不利于规模性开采,以小煤窑分散式开采为主;煤矿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安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安全隐患较大。电力建设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全区用电约50%的电量需从大电网购入;加之已建成的电站均为水电,基本无调节能力,枯水期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峰谷差最大高达50%。高压变电站布点不足,布局不合理,负荷分配不平衡,电网安全、经济、可靠运行不断受到威胁;城乡配电网建设滞后,制约了生产用电的合理增长,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天然气、农村沼气等优质清洁能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风能、光能等新能源的利用还是一片空白。
在能源消费方面,污染较重的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高,占65.09%,而且绝大多数用于城乡民用、工业炉窑等终端消费,对城市空气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占的比重很小,仅占`1.43%。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完成“十五”目标差距大,仅完成目标任务5万口的28%;农村用能品种单调,主要以煤炭、柴薪为主,沼气能源使用率仅为7.6%。
能源利用效益低。我区万元GDP能耗虽然远远低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我区工业结构单一,工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工业用能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的比例过低,导致能源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
(二)能源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
能源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市场准入机制还不完善,能源建设和供应垄断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地方和行业保护主义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能源市场公平竞争难以实现,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能源价格管理还不完善,价格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以及配置中的杠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供需之间的不平等现象还比较严重。电力建设审批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节能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区节能工作在思想观念、政策引导和宏观管理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对节能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节能优先的方针没有得到全面落实。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中低能耗的第三产业(产值能耗为第二产业产值能耗的43%)特别是服务业明显滞后,能源消费中优质能源比重低。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重点行业落后工艺所占比重仍然较高。管理水平不高,与节能密切相关的统计、计量、考核制度不完善,节能监管和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滞后。
三、“十一五”我区能源供需预测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将不断提高,对能源消费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与全国、全市能源供求矛盾日趋缓和的情况相比,我区能源供求矛盾仍将十分突出,特别是电力和天然气发展明显滞后。能源消费结构将趋于合理,能源消费中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010年,全区能源需求总量为77.467万吨标准煤。煤炭消费达到70万吨,增长133.3%(其中工业用煤45万吨,城乡民用煤10万吨,其他行业用煤15万吨);煤炭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增长103%,煤炭供需缺口为10万吨。电力消费最大负荷和最大用电量分别达到7.17万千瓦和3.42亿千瓦时,年均分别增长10.9%和12%;电力生产能力丰水期为8.94万千瓦,增长56.3%,枯水期为4.5万千瓦,丰水期基本能满足全区生产生活的需要,但枯水期电力供需缺口达到2.67万千瓦,37.2%用电需从大电网调度。天然气消费达到5000万立方米(其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气3000万立方米,工业用气1500万立方米,其它社会用气500万立方米),日供气需求15万立方米,我区目前的天然气供气工程将实现满负荷运行,但存在季节性供求矛盾和气源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成品油消费需求达到3.5万吨(其中:汽油1万吨,柴油2.5万吨),随着储油11万吨的正阳铁路油库竣工投用,基本能够保障我区及渝东南片区成品油供给。农村沼气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立方米,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20%。
第二部分 “十一五”能源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
一、“十一五”能源发展战略
“十一五”时期,我区综合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能源发展战略是: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安全保障,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努力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能源市场竞争能力。
二、“十一五”能源发展主要目标
在能源总量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能源开发和能源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效益有较大提高;能源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初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能源管理体制。
具体目标为:加快现有矿井的技术改造和扩建,提高煤炭生产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生产能力,2010年,煤炭年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以上,力争达到7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4万千瓦以上,并积极争取发展火电,探索风力发电和天然气发电等新能源发展。进一步加强供电网络建设,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可靠性、自动化水平以及覆盖率。加大天然气供气配套设施建设力度,2010年天然气供气能力达到15万立方米/日,年供气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年用气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提高电力、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发展和消费中的比重,2010年电力和天然气消费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40%,提高14.5个百分点。万元GDP综合能耗控制在1.35吨标准煤以下,其中:2006—2010年分别为1.105、1.162、1.222、1.286、1.35吨/万元GDP。
第三部分 “十一五”期间能源发展的重点及主要政策措施
一、“十一五”能源发展重点
我区能源资源结构以煤炭和水能资源为主,没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煤炭资源相对匮乏,规模性开采的可能性不大,水能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开发利用率仅为30.7%,水电开发仍具有较大空间。能源消费在较长时期内仍将以煤炭为主,电力、天然气将得到较快发展,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比例将不断提高。根据我区能源资源现状和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发展的重点是:以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为目标,统筹电力、煤炭、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建设,大力发展水电,火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天然气发展,稳步推进煤炭工业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成果,加强成品油的储备和调运。
(一)煤炭
“十一五”期,我区煤炭发展立足自主供应为主,外来调节为辅,重点保障工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用煤,通过采取新井建设、对现有矿井实施技术改造、加强调运控制等措施,充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的需求。
1.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增强煤炭资源的保障能力
“十一五”期末,将报废13对矿井,原有矿井仅有2对可以继续开发,因此,积极争取国家煤炭资源勘探资金,对区内成矿条件较好,有勘查前景的矿点开展资源普查工作已迫在眉睫。对龙桥矿区罗家院子、红火坪、水田,马岩矿区干龙洞、泡桐湾、二台坡,万家堡矿区垭口田、轿子顶、两岔河,蔡地槽矿区麻柳树,东风矿区芭蕉坪等11个新矿源进行普查,预计可新增储量1000万吨以上。强化资源管理,降低资源浪费,不断提高煤矿的资源利用水平。按照产需基本平衡的原则,加大煤矿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单井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煤矿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促进现有的17对矿井达到核定生产能力。强化新建矿井的前期准备工作,新建矿井6对。
2.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以防治安全事故为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安全技术改造,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增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按照国务院和重庆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整顿和规范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强化煤矿安全管理,坚决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加强煤矿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区、乡(镇、街道)、企业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做好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煤矿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机制和重大隐患整改监督制度,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以内。切实加强矿区环境保护,大力推广、运用先进煤矿建井技术和采掘技术,防止不合理采煤造成的崩塌、滑坡和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实施矿区土地复垦综合治理工程,使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规划要求。加强对矿井水的去污处理,保证达标排放,对资源条件相对优越,开采年限较长的煤矿,逐步实现矿井水的回收复用。
3. 推进煤炭工业体制改革,调整煤炭建设布局
继续关闭非法开采、资源枯竭和布局不合理以及资源浪费严重、缺乏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全面提高煤炭工业整体素质,深化国有煤炭工业企业改革,积极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法人相互参股、招商引资、债权转股权、内部职工持股等形式,组建多元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管理。同时鼓励煤矿企业按照主辅分离的原则,积极参与其它产业的建设,实行多元化发展。调整煤炭建设布局,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适时开工建设一批资源条件相对优越、预期经济效益较好的接续项目。加强煤炭开采企业整合,按照国家新办矿井标准许可,严格控制3万吨以下小煤矿新开工建设。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探索采用水煤浆技术、煤炭液化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开发煤的深加工产品。
(二)石油天然气
1.天然气
加强宣传力度,促进天然气的推广运用。2010年实现城市居民生活用气普及率80%,工业用气普及率50%,其他社会用户普及率40%。加快天然气重点项目建设,完善老城区输气管网建设,实施新城区管道延伸工程。完成正阳CNG加气站工程建设,并同步完成城市公交车、出租汽车燃料系统改造。努力促进天然气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格局,实现天然气供应多渠道化,增强天然气资源的保障能力。积极推动后备气源开发建设,建成忠县至黔江天然气输送管网,并密切关注彭水县天然气勘探和开发利用情况,力争后备气源问题就近解决。
2.石油、液化汽
我区远离油源,属成品油的纯销区。成品油供应的重点是:加强成品油调运,以确保区内重点项目建设和日常成品油消费需求。充分利用渝怀铁路运输优势,加强储油能力建设。加快铁路油库建设,力争2006年完工投用,以保证我区石油安全供应。提高调控片区石油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我区渝东南片区商贸中心的地位。
加快推进液化气储气站项目建设,力争2008年建成投用。进一步加强液化石油气推广应用,特别是在暂不具备天然气供应能力的镇乡,要加快石油液化气的发展,提高优质能源消费的比重。2010年,液化石油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1.5%。
(三)电力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产业,也是黔江区能源发展的重点。“十一五”期电力工业发展的方针是:大力发展水电,因地制宜适时发展火电和利用其它新能源发电,增强自产电源保障能力。加强电网建设,实现电网与电力协调发展。加快城市低压电网和农网改造,进一步提高供电质量、可靠性和覆盖率。
1.加大电源建设力度,增强自产电源保障能力
根据《渝东南地区水力资源开发规划》,黔江区境内水利资源可开发量为18.62万千瓦,而已开发水电装机容量仅有1.96万千瓦,舟白电站技改和渔滩电站扩建工程竣工后,现有装机容量将达到5.72万千瓦。待开发水电装机容量12.9万千瓦,因此,我区水电开发仍然具较大空间。
大力发展水电。“十一五”期末,全区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4.22万千瓦。加大在建工程的建设力度,确保装机3.2万千瓦的箱子岩电站按计划于2007年底完工投产。优先安排水能资源较丰富的诸佛江、阿蓬江、细沙河次级流域小水电开发,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2万千瓦的五里峡电站、1.6万千瓦的七里塘电站、1.2万千瓦的细沙河一、二级电站和0.5万千瓦的蒲花河电站,新增水电装机容量5.3万千瓦。5000千瓦以下的小水电开发,具有投资周期短、建设资金压力小、投资见效快和投资回报稳定的优势,是中小企业开发商投资的热点,因此,要放宽水电开发市场准入限制,鼓励民营资本或区外企业参与区内小水电开发,逐步形成竞争开放的电力开发格局。
超前谋划发展火电和积极探索新能源发电。黔江区境内水能资源可开发量与渝东南地区周边县相比是最低的,仅为彭水的11.4%,酉阳的62.9%,预计“十一五”期开发总量将达到75%以上,2010年以后,剩余可供利用的水能资源将大幅减少,电力发展将面临新的困难。随着渝怀铁路的建成通车,发展火电所需的燃煤不再成为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做好超前研究,千方百计争取火电项目有重大突破,规划筹建30万千瓦燃煤电厂。同时加强对区内风能、光能资源的监测,对新能源发电进行积极的探索。
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增强电网调峰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区电力负荷峰谷差越来越大,季节性峰谷最大差值高达50%。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对电网运行有着较强的调峰填谷作用,具有火电厂和水电站等电源项目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十一五”时期,要深入开展水能资源调查,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力争2010年前在阿蓬江流域开工建设1座抽水蓄能电站。
2.加强电网建设,实现电网与电源协调发展
电网建设要以满足全区用电需求,提高电网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为目标,按照电网运行安全可靠、运行灵活、经济合理的要求,不断完善网络结构,增加变电容量,提高供电质量,降低电网损耗,提高供电能力和自动化水平。加强与湖北、湖南、贵州等跨省、跨地区输电线路改造,积极推进区域电网互联,统筹电网与电源协调发展,完善统调电网、其它地方电源和企业自备电源共同承担的多元化供电体系。“十一五”期末35-110KV容载比达到1.8-2.1,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5%,综合电网损耗从目前的14.19%降低到9.5%,供电可靠率达到96%以上。加大高压电网建设力度。新建黔江至正阳、黔江至城北、正阳至城北、大河口电站经箱子岩至巨木岭等4条高压输电线路,同时,对城北变电站110KV和35KV进行线路保护和室内开关无油化改造。新建濯水110KV变电站和冯家、蓬东、张家坝3座35KV变电站,开工建设巨木岭110KV变电站扩容工程,对石家、城东、濯水、石会、城南、金溪、马喇、黄溪、南海等现有的9座变电站实施改造或扩容,新建正阳至冯家、正阳至城南、正阳至蓬东、正阳至张家坝、蓬东至马喇、城北至张家坝6条35KV高压输电线路,改建冯家至金溪、冯家至濯水2条35KV输电线路,新建、改建线路总长159.8公里,新增变电容量9万千伏安。
3.加快城乡配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和覆盖率
进一步加快农网建设,加快推进农网改造完善工程,基本实现农村“一户一表”,并统一制定分类电价。继续推进城市低压电网改造工程,在提高城市中心区电缆化比例的同时加强城区中低压配电网络的改造,实现“一户一表”。加强无电地区电源和电网建设,开工建设细沙河一级电站、清水河电站、白金市电站、双泉二级电站和马喇电站,新建10KV线路工程314公里,新建(改造)0.4KV及以下线路1786公里,“十一五”期末基本解决5.5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乡、村通电率达到100%,户通电率达到99.9%。
(四)可再生能源
进一步完善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阶段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加强项目管理,建立完善监督机制,严格技术标准,加快工程进度,发挥投资效益。加强农村能源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十一五”期间,新建农村沼气池3万口,沼气生产能力达到1300万立方米;建设“一池三改”生态家园示范村30个,生态家园示范户10570户,沼气能源户9430户,大力发展“三结合”(沼气池与厕所、畜厩)、“四位一体”(沼气池与塑料大棚、厕所、畜厩)、“五配套”(猪沼菜、猪沼果、猪沼渔、猪沼粮、猪沼药材)等沼气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五)能源利用效率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强化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进一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加强执法监督。按照国家相关产业能效标准和规范,强制淘汰高能耗低效益产品,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低能耗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重点抓好高耗能产业和产品的节能工作,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更新落后的高耗能装备。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财税政策上对节能改造、节能设备研制和应用以及节能奖励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益,降低居民生活消费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
二、“十一五”能源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积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为能源工业发展提供保障
加快能源发展,构建政策支撑体系是关键。一是加快改革步伐。顺应国家调控政策,在继续推进煤炭、天然气工业改革的同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形成“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国家监管”的基本格局,建成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二是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适当提高现有与能源生产和消费有关的排污收费标准,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淘汰技术陈旧、效率低下的产能、用能设备,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令行禁止。三是完善价格及收费政策。电力方面,由于我区电价水平偏高,严重影响我区企业特别是高耗能企业的发展和企业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因而应采取措施降低电价水平。在实行竞价上网办法之前,要及时对已完成还本付息的电厂重新核定电价;违反国家建设程序的电厂不能享受还本付息电价政策;不再批准任何以资产重组名义涨价筹资的项目;推广丰枯、峰谷分时电价;取消各种限制用电的措施;继续清理整顿电价中的乱摊派、乱加价、乱收费,降低电价水平,开拓电力市场。天然气方面,对天然气价格机制进行改革,同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认真研究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四是实行税收及贴息优惠政策。根据税收政策要有利于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精神,研究制定促进水电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和贴息优惠政策,如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等。五是采取行政措施,强制关闭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安全无保障的小煤窑,强制淘汰高耗低效用能产品等。
(二)加强统筹协调,完善能源管理工作机制
我区能源发展和管理长期以来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统筹协调,导致能源发展规划滞后,能源开发、管理秩序混乱和节能方针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建议成立黔江区能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其成员单位包括区发展改革委、经委、水利局、安监局、农业局、乌江电力集团、黔江供电公司、石油公司等,办公室设在区发展改革委,负责制定全区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策划我区能源发展重大项目,加强对能源发展和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
(三)进一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提高能源效率
按照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节能放在突出位置,长期坚持和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一是制定和实施促进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二是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体制、政策、机制、投入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三是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对一些较大规模节能工程项目和节能技术开发、示范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四是引导消费行为,对节能成效比较显著的设备和产品推行政府采购。五是加强节能监管和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政府节能管理、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等所需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改善节能监测设备,建立节能信息网络,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节能监管队伍整体素质。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