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际视野 > 世界生态 >

芝加哥的超高层方案

时间:2009-12-18 14:2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高层建筑从十九世纪末在芝加哥起步,迄今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它在现代建筑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设计摩天大楼代表了许多平凡人对建筑师这个职业的遐想。而SOM、KPF这些“著名”的设计公司的名字也确确实实地同他们设计的高楼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摩天大楼是建筑师引起社会关注的最有效的途径了。当然,也可能是引来最多责骂的设计领域。只是建筑评论家们常常不能切中高层建筑的弊病,因为它从各方面讲都太复杂了,也许只有真正设计过高层建筑的建筑师才知其中的风味。

 

 
 

 
    在过去的八个月里,我也尝试着涉足这个令人难以抗拒的领域,并有了些个人的体会。结合刚完成的设计,简单地向ABBS上的各位介绍如下,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更广泛和深刻的思考。
做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切入点。尤其是高层建筑这类从多方面折射人类社会需求的建筑类型。我将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技术方面、经济方面、功能方面,下面我就从这三大方面出发来谈谈我的体会。
我把技术分为理论上的和实际运用上的。前者的范围要比后者大得多。比如我一开始准备用预拉应力和压杆作为建筑的外壳。这是从许多细长结构,如电视塔等的稳定索结构引申开去的新的结构形式。但是许多时候,某一方面,如技术的新东西会引起对其他方面,如经济、功能的诸多限制。其结果反而是整体效果的下降。
刚刚起步的新手,比如我,很容易钻到牛角尖里,单单从某个方面入手,并试图通过某个新颖的结构而创造出一个引起轰动的设计来,却往往忽略了使用上和经济上的限制和需要。高层建筑的难度也正在于设计者从设计伊始就要将各方面的要求放在心上。如果能重新做一遍设计,我想我会将侧重点更多地至于功能领域,这里面为建筑师提供的活动空间要多于技术方面。
高层的技术问题可以直接简化成两个互相作用的体系:结构体系和交通体系。关于这两个体系的论述现在有许多大部头的文章和书可以参考。我只谈谈在我的设计中所运用的体系。
众所周知高层建筑所面临的结构问题主要在于抵抗风力和地震力等水平力上。为了抵抗倾覆力矩,最理想的就是将建筑物的外壳也纳入到受力体系中。因为外壳有最大的力臂。但是由于外壳同时有采光和通风的需要,所以要有大面积的开洞。这直接影响了结构的整体刚性。解决的办法可以是由内部的,开洞少的核心筒来承受压力以及地震力引起的层间剪力的作用,而外筒则可以用巨型框架,如汉考克大厦,或网壳结构来解决开洞和刚度的矛盾。只是无论是框架也好,网壳结构也好,都是要求极其规整严格的结构,常常给人以呆板的感觉。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从八十年代初第一次将网壳结构引入到他参与的美国某制药公司大楼的投标中。虽然最后中标的是所谓的“后现代”建筑师格雷夫斯,但是福斯特却在以后的东京湾超高层大楼设计和伦敦的瑞士总部大楼中不断的改进网壳和功能的结合。最近要实施的瑞士某公司总部大楼就是他一如既往坚持探索的成果,也是为我们这些后来人指出了一条方向。
建筑经济方面的限制在我的设计中较少有考虑,但是设计伊始的预拉应力网的实际施工方法是一直有所预计的。它的建造方式和某些拉锁桥有相似之处,但所花费的技术和金钱是使我最后放弃这个念头的重要方面,我最后选择了比较经济和容易建造的钢结构网壳。
以上谈的这些体会主要侧重于高层的结构方面,这些也是在设计的前半部分困扰我的问题。但随着思考的深入,功能的问题慢慢成为设计的核心。对于功能,以及结构和功能如何结合的问题,甚至在设计结束后还一直在我内心升起,并慢慢向我描绘出未来高层设计的方向。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设计任务书。在法兰克福的展览中心附近有近一万多方的规划用地,希望在此建造以办公、居住、旅馆为主要用途的高层,建筑面积大于九万平方米。
我想大家可以思考以下为什么在世界各地逐渐开始流行起混合用途的高层建筑,这里面其实反映者我们这个时代对高层建筑需求的重新调整,也必然会影响到设计领域的设计思路。
九十年代初的日本京都火车站设计竞赛曾经引起过建筑和城市有机的相互转化的广泛讨论。如今尘埃落定,原广司的建筑也证明了他只能做个纸上谈兵的理论家。但是曾经热烈的话题还会继续,并在最近的高层设计中得到体现。从福斯特的商业银行引入空中花园开始,高层建筑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方向。它的意义不只在于花园,而是符合人需要的一切空间可能都可以引入到垂直方向的堆积中,用电梯连串起来,不再有过去那种含义的标准层,每一层都应当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区域。每几层就会有自己的小小特征。
当然,整体的统一性是必要的,否则就会象杨经文博士那样做出一些十分不美的,书呆气十足的所谓生态建筑来。相比之下,商业银行的设计是十分成功的,它的的确确在第一眼的视线接触中就使人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我曾进入到其中的花园当中,其空气的清新和环境的美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层 -- 垂直的城市,这也许可以概括我的集办公、住宅、旅馆为一体的设计。
过去一个时代以来标准层一直是同高层建筑形影不离的术语,还有一个字就是“套”,套标准层意味着在CAD时代轻点鼠标带来的难以想象的便利和效率。站在中国的任何一个高楼林立的大城市,都可以看到,感到这种由设计者不假思索地套用标准层而形成的无比单调乃至愚蠢的高层形象。而它们的内部空间也一如其外表般乏味。
如果高层建筑以此方向发展下去,那么它在使用者心目中的形象是无法改变的。
混合用途的高层为我们提供了变化的需要和可能性。新的思路是高层建筑应当可视为为一个垂直的社会空间---十分透空的网壳结构从地面直接升起,一直延续到建筑顶部。它的透明性在底层是公开性的保证,在被私人银行所统治的法兰克福显得十分可贵。人们可以进入到地面4层以内的展览空间活动。为了同时又不影响办公、住宅、旅馆使用者对私密性的控制,平面分内外两个环行,只有进入内环时会被要求出示证件。螺旋不仅是形式美的需要,它也是安装玻璃以及整体结构的需要。事实上,仔细观察任何一个网壳都会发现螺旋的语言。而这里外壳的螺旋语言和内部空中花园的语言结合在一起,相互强调,并指示出垂直空间变换的途径,使得外部形象的含义十分容易地被理解。
设计的重要部分还在于它的平面上。近20个平面都各有不同,标准层概念的弱化换来的是更丰富、更有趣的内部世界。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