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专家 > 专家观点 >

冯骥才:1亿人落户城镇 不能把好村庄遗弃了

时间:2014-03-12 16:22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屋外,青青的山脚下,篱笆上缠绕着美丽的花儿;屋旁,清澈的溪水流过,渴了可以直接掬一捧来喝;屋内,卫生间、厨房现代设施一应俱全,墙上还有艺术画作,与城市并无区别。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心中理想的美丽乡愁。多年致力于保护传统村落的他,尤其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村落的命运。他呼吁,城镇化应保留乡愁,传统村落保护是城镇化的一部分,应有监督部门和保护法规。同时他认为,村落形态多样性的四川可以先行一步,在国家相关法规出台前进行主动保护。
    呼吁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城镇化并不对立
    冯骥才曾统计,我国古村落消亡的速度相当惊人,2010年比10年前消亡了25%,他认为这是“文化上的无知和愚钝”。
   “城镇化道路一定要走,也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有丰厚的文化遗产,城镇化道路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在冯骥才看来,要把传统村落的保护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两者是有机整体,而不是对立的,“不能说一亿人落户城镇,就把好的村庄遗弃了”。
    支招
    传统村落新型城镇化应该解决3个问题
    让冯骥才欣慰的是,多年来的呼吁终于有了效果。2012年4月,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国传统村落调查与认定,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落加以保护。目前已分两批评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1561个村落。
    而让冯骥才不满意的是,目前只是走到建立名录这一步,“仅此而已”。对传统村落,没有签署保护承诺书,仍缺乏实质保护。城镇化进程中,如果没有专门法规和监督部门,他担心这些村落仍会受到“伤害”。
冯骥才说,现在人们看待村落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恨不得马上进去开发,里面的人却想出来,因为生活条件太差,“传统村落的新型城镇化,要解决3个问题。”
    首先是保护,传统村落不能动,即便旅游开发也不能随意动,必须有度;第二要把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注入村落,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交通要方便,住得舒适才能“安居”;第三要有生产和获得收益的条件,确保经济来源,人们才能留在村里,实现“就近城镇化”
    建言
    保护传统村落四川应先行
   “我去过四川很多地方,四川的村落形态具有多样性,既有川西民居,也有藏羌等民族特色鲜明的村落。”已评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里,1561个村落中有62个来自四川。
    冯骥才建议,在国家的保护标准和法规出台前,四川可以先行一步。“先把这些村落的村长、县长召集起来,同时征求   专家意见,研究保护措施。”同时,还要进一步梳理哪些好的村落没有申报,万一遗漏就是历史性的损失,“现在我们正在和相关部门商量这件事,四川可以先研究措施,向相关部门汇报。”冯骥才为本报手书寄语年轻人关注故乡文化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段诗意的话出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曾引起许多人的共鸣。然而现实是,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消失前我们甚至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村落。”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乡愁只是春运时抢到的一张火车票。“要留下美丽乡愁,人们不仅要有乡愁的情怀,还应有文化情怀和实际行动。”冯骥才分析,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面临着地方追求政绩、开发商等着要地等阻力,还有一个阻力是老百姓不知道自己村子的价值,文化拥有者认识不到文化的价值。这就尤其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关注家乡,关注村落价值。
    加上第三批评选的传统村落,冯骥才估计总共能评出4000个传统村落,目前他计划帮这4000个村落做图文村落史,“希望年轻人也能够帮家乡去做这样的事。”
    采访最后,冯骥才为本报手书:“希望更多年轻人帮助自己的故乡,建设家乡的文化”。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