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论坛 > 理论研究 >

厦门城市建设应城郊化与城市化并行

时间:2012-10-24 15:04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许经勇

    应当指出,从单一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转变,是世界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的客观规律。此前中国已有多个特大城市(例如上海、成都、武汉等城市)试图向着这个目标发展,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城市取得成功的经验。实践经验证明,多中心城市建设固然能够缩短围绕次级中心内部交通出行的距离,但次级中心与原有中心的交通联系依旧存在(只是密度有所减小),而各次级中心之间又会产生新的联系,从而潜伏着更大范围内交通拥挤的因素。事实上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发展模式,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况且一些试图建立多中心城区的试点城市的规划,都是把目标定在由单一中心城市向主中心与次中心相结合的多中心转变。例如,温州市的城区空间结构是形成一个中心、6个副中心、50个区域性中心的格局。大连市提出建设一个城市综合中心、4个城市副中心和4个市级专业中心。而厦门市规划部门则认为,保留主中心城区与次中心城区(即岛外四个新城区)的结果,必然是强化主中心区的集聚功能,不利于缓解岛内(即原中心城区)的压力,因而提出建立“双心”(即岛内一个中心、岛外一个中心)的空间布局与城市规划。

    笔者认为,根据城市化的客观规律,中心城区的集聚功能是不可能无限地强化下去,到一定的临界点,其集聚效应必然逐渐向扩散效应转变。厦门市委、市政府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提出岛内外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至今虽然只过去5年时间,岛外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4个新城区建设粗具规模,过去集中于岛内的制造业,基本上已经迁移到岛外,岛内许多高等学校相继迁移到集美区落户,岛外建设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从总体上说,岛内与岛外的差别呈现着逐步缩小的态势。随着厦门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岛内与岛外以及市区与郊区的差别将会逐步缩小。

    如果说,以往城市区域的显著特点是人口密度从市中心(岛内)向外梯度递减,而且降幅很大,那么当市中心(岛内)人口密度集聚到一定程度,再往后发展下去,城市中心的密度必然会逐步减小,郊区的人口密度必然会逐步上升,而且上升到一定阶段,中心城区还有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空心化”。国外有些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中心城市郊区化”。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实践经验表明,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逆城市化或城郊化。这是因为伴随着中心城区的过度膨胀,难免会产生“大城市病”,诸如居住拥挤、房价高涨、交通紧张、环境污染等等。城郊化作为城市化的延续和深化,对城市居民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优化。城郊化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城郊地价、房价便宜,同等支付可以获得更大、更好的住房,而且远离过度密集的中心城区,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回归自然。城郊化与城市化并行,有利于城市化的兴利除弊。城郊化并不是城市化的降格,而是城市化的提升。

    应当认识到,中心城市与人口规模并没有绝对的依存关系。新加坡只有300多万人口,我国香港只有700多万人口,却可以成为全球的中心城市。没有发达的金融、保险、证券、物流、商务,就很难发展成为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就国内而言,相对于一般城市,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上起着主导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具有很强的集聚力与辐射力。从区域角度看,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全面渗透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中心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增长极。根据中心城市的内涵,要在面积为1600多平方公里的厦门,构造两个中心城市,并不是容易实现的目标。况且,要建设双心城区,即岛内一个中心区、岛外一个中心区,那么,岛外的中心区的基点放在何处,也存在不确定性。为此,笔者认为,厦门可考虑以大手笔做好城郊化与城市化并行这篇大文章,城市规划部门要因势利导作出全面规划。(作者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