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论坛 > 理论研究 >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城市建设的新理念

时间:2011-04-09 11:1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郭道义

常德市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 郭道义

 

    城市建设理念,在古代,集中体现在军事安全上,坚固的城墙和有效的防御体系成为其基本特征。而在当代,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消费中心,以城市为单元的军事堡垒作用逐步消失。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正在快速的吞噬着城市的传统和传统的城市。面临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务必要用扬弃的哲学观点刷新城市建设的传统思维,务必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城市建设的理念,从而,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
  一、从调动全社会创造力的基点出发,树立规划引导的新理念。规划是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如何正确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考察,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是逐步加强的。一般来说,一个城市从初创到成熟,都有一个较长的发展和积累过程,要经历无数次的跨越与飞跃。从法国巴黎的城市布局,可以清晰的看出其发展过程中的三次飞跃所形成的不同时期的三个城区中心:即古代巴黎以卢浮宫为中心的飞跃;文艺复兴时期以凡尔赛为中心的飞跃;上个世纪中期开始的以拉德芳斯新区为中心的飞跃。中国上海在经过长期的积淀以后,出现了近代历史上的两次飞跃,既民国时期外滩与南京路的形成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浦东开发。这些世界都市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整体上来说,是自然发展和规划建设相互融合的结果。如果从时间上来分,古代城市以自然发展为主,到了近代,尤其是现代,规划开始发挥主导的作用。然而,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自然发展时期的城市,大部分融入到了自然中,城市的个性化和特色非常明显。当人们开始强调充分重视和利用规划手段时,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运动开始以后,规划在创造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因为无限制的扩大规划作用和不恰当的使用规划手段,尤其是用现代规划手段改造传统城市或城区,使规划成了割断城市历史文脉,破坏城市记忆,践踏城市自然生态的武器。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无论是老城区还是新城区。城市的地图变得越来越机械化,标准化。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之所以从乡村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更好”可是,现在一些城市的空气不再使人感到自由,市民们的心情变得有些沉重,市民们的生活变得有些郁闷。
  这种情况,西方发达国家要好得多,而上个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更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于是,城市规划被提到了特别突出的位置,人们试图通过规划解决城市建设中的一切问题。由于中国行政架构的特殊性,行政首长的权威性,所以诸多城市的成长具有领导者的浓厚的思想烙印,自然,也就成为了领导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一些政绩工程,违背城市建设常识的工程也被搬进了规划。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中国一些城市的发展,它可能是领导者个人或者少数人的智慧体现,而不是社会和市民的共同创造。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把全社会的智慧引导到城市建设上来,就必须要树立规划引导的城市建设理念。
  规划引导是相对传统的“科学规划”而提出来的,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统的“科学规划”是把一个城市的宏观建设和微观建筑通过法律程序和行政审批的途径规定化,程式化。往往容易出现“科学规划不科学”的现象,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城市和城市建筑的共性,约束了社会创造力。规划引导则是通过法律途径,从宏观的层面规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城市的整体框架和分区功能,城市的生态布局和建设强度;从微观层面引导广大建设者自主选择建筑的样式和色彩等,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创造力。
  规划引导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宏观规划的引导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整体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从而保证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实现,但是在宏观规划的控制范围内,对局部设计,街道形式,建筑样式,充分发挥社会想象和创造力。另一种是逆向规划的引导模式,所谓逆向规划的引导模式是相对传统规划的标准模式而言,传统规划的标准模式是在整个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内规定建什么?怎么建?逆向规划的引导模式则是规定哪些地方不能建?哪些地方不能建什么?“不能建”以外的让社会选择,让市民创造,让专家选择,让城市形成个性,让街道形成特色,让建筑形成精品。
  二、从发挥城市基础设施整体功能的要求出发,树立建设统筹的新理念。如何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效益,使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功能大于和数倍于各系统功能之和,关键是要运用统筹的手段,综合协调好城市基础设施各系统间的关系,
  统筹是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毛泽东同志提出了 “统筹兼顾”的方针。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五个统筹”,其中第一个就是统筹城乡的发展。当前,中国城市化运动风起云涌,要保证现代城市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坚持建设统筹,坚决树立实施规划循序推进、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各个部门综合协调的建设理念。而中国现阶段城市建设的情况是:城市扩张和设施配套不同步,主体框架道路和街区路网不同步,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不同步,政府投入工程和部门投入工程不同步;加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不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分割,部门之间各行其是,基础设施之间缺乏协调。致使房子建了拆,拆了建;街道挖了填,填了挖的现象屡见不鲜,给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了很多隐患和不良影响,城市信息网络不健全,城市供排水体系不匹配,投资效益不高,市民生活不便等等。
  中国是城市发展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十分注重对城市布局与城市建设活动的统筹,创造了十分灿烂的城市文明,如西安、南京、北京等,均是统筹的样板。但是,充分运用统筹手段解决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中国落后了,直到今天,还有一些领导和城市工作者,还是城市建设的自然主义者,他们把思想停留在某个原点和局部,不是用系统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统筹城市建设内容,而是就事论事,规划随心所欲,项目随机安排,“泥巴萝卜吃一节揩一节”,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我们务必要正确理解建设统筹,强化建设统筹的理念:
  强化建设统筹的理念,就是要强调按照规划整体推进城市建设。一个城市是一个整体,一个城市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城市的发展,在其形态上的表现是城区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上的增多。城市发展的基础则是城市公共利益的逐步扩大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逐步配套,包括分布在地下、地上等空间的“水电路气灯绿化电视通讯管线”等等……,与此相联系的一切活动,包括规划、建设和管理等,都在整体内运行。如果没有对其运行的时序和运行内容间相互关系的统筹,就会使城市的发展变得无序和混乱。因此,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规划统筹实施,项目统筹审查,施工统筹安排,推进城市建设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城市投资的最大效益。要切实实施城市建设的统筹,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否则,必然造成城市建设体系和内容上的分割,导致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浪费。
  强化建设统筹的理念,就是要强调同步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只有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才能实现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的完整性,相对缩短城市新区建设的周期,从而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使城市的公用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达到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各个系统间的协调统一。目前,从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来看,大约可以划分为近20个系统,诸如道路系统、排水系统、供水系统、污水收集系统、绿化系统、供电系统、灯饰系统、燃气系统、电讯系统、广电系统、垃圾回收系统、城管监察系统、交通控制系统、军用光缆系统、灾害防御系统……等等,这些系统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来看,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所谓独立是指它们从设计到建设都有各自的标准和规范,并独立运行,且很多系统之间还会相互排斥,如强电和弱电,饮水和污水等;所谓关联是指这些系统全部要在一个城市的整体之中运行,任何一个系统的独立性都不能妨碍它系统的完整性与城市的整体性。只有实现了系统间各个部分的科学配置,同步实施,城市阶段性投入的整体功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要强化建设统筹的理念,就是要强调综合协调城市建设内容。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城市建设涉及的项目非常浩繁,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要求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因素,做到主体框架适度超前,配套设施同步完善。在项目的实施上,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系统之间和建设项目之间的技术衔接与协调,实施城市建设项目的综合技术统筹。所谓城市建设项目的综合技术统筹,是指在现有分条分块,各自为政的体制下,由城市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各专业系统部门提出的建设内容,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审查、审核和把关。从而,协调好城市建设部门间和城市建设项目环节间的联系问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搞好城市建设项目的综合协调,在建设管理机制和技术层面,必须充分发挥统的作用,只有统得好,城市的整体性作用才会发挥得好。统的对立面是分,“分”能够使权利相互牵制和监督,但是,分得不合理,不协调,不能使城市整体建设平衡发展。我们应当谋求一种在宏观统一指导下的综合管理,综合协调,实现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
  三、从提高市民生存生活质量的需求出发,树立自然生态的新理念。现代化城市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按照主观思维去塑造城市,还是在客观生态的基础上去建设城市?是按照设计者的思维去塑造城市美,还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去提升城市美?这是提高市民生存生活质量和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此,中国人与澳大利亚人有较大的区别。当澳大利亚人说到他们的自然生态城市墨尔本和凯恩斯时,无不露出自豪的微笑。可说到首都堪培拉时,会两肩一耸,两手一摊,哑然一笑。而中国人只要来到澳大利亚首先想到的是堪培拉,因为这里是澳大利亚的政治中心,是一座完全按照规划在荒漠中建起来的完美的生态城市,开敞的空间,漂亮的建筑,美丽的人工湖。尽管如此,澳大利亚人认为,它有太多的人工痕迹。而中国人认为,它是将图画变成现实的典范。从自然生态的继承性和持久性来说,自然生态的理念才是最科学的理念。
  人是自然生态中的一个环节,人类只有在自然生态的环境中,才能延续生存,脱离自然生态或者破坏自然生态就必然会遭到惩罚。人和植物的相处很能够说明问题,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也是氧气的天然加工厂;而人类却刚好是氧气的消耗者,二氧化碳的加工厂。每个人每天消耗的氧气大约是10平方米乔木或25平方米草皮所生产的氧气。如果一个大城市不注重生态建设,只依靠空气流动带来的外部氧气,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就会感到郁闷,就会感到压抑,就会降低生活质量,就会增加疾病。这个道理虽然很浅薄,但还有很多人不明白,我曾经与一些朋友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人类生存,哪样东西最重要?”都说:“吃饭”。于是,我建议大家憋住呼吸,过了两分钟后再问:“什么最重要?都说:“空气”。是的,吃饭要紧,人人知道,因为它直观。空气肉眼看不到,大家容易忽视。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先进的城市生态建设理念:
  一是要确立“绿色第一”的理念。“绿化是唯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生命之源,“绿色第一”的理念实际上是人本观念、人的生存观念在城市建设中的体现。绿色第一落实到城市建设的具体活动中,就是要做到城市规划优先满足绿化,建设项目优先安排绿化,城建资金优先保证绿化。日本人注重城市绿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值得我们借鉴。日本森林覆盖率世界第一。世界都市东京,哪怕墙边有方寸空地,也会栽上花草。古城京都,城中有山,山上古木参天,历经沧桑而不毁。这里虽是寸土寸金,可日本人把绿色看得比金子还贵。日本人只栽树,不砍树,用的木材全部从周边国家进口。山上被洪水冲坏的树木,只能让其自然腐乱,不能运出来使用。日本人均土地面积世界上最少,而森林覆盖率世界上最高。
  二是要确立保护城市绿色资源的理念。保护绿色资源就要反对和批判为政绩而绿,为形象而绿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一些人为了政绩把原本自然生长的丛林改成了色块,为了形象把原本参差多姿的乔木改为了草坪。减少了绿地,减少了绿量,增加了绿化成本。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被改造过的绿化变得更加鲜艳夺目,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看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花钱办了坏事。保护绿色资源就是要强调现有的绿色资源不能破坏。绿地是最珍贵的绿色资源,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已有的绿地和水面要有计划的保留,并适当把湿地引进城市。
三是要确立科学植绿的理念。科学植绿就要在增加绿量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落叶乔木和常青乔木的比例,改善乔、灌、藤、花、草的结构。绿量是指在单位面积内绿色植物的多少,绿色植物越多,制造的氧气就越多,吸收二氧化碳及空气中有毒物质的能力就越强,防噪音和除灰尘的效果就越好,因此,调整绿化结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增加绿量;科学植绿就要因地制宜,要充分挖掘乡土植物资源,要尽可能让城市生态自由化、乡土化、群落华、多样化,要降低绿化成本,那种内陆地区植草皮,北方地区种热带雨林的蠢事再也不能干了;科学植绿就要把城市绿化和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在组织城市生态建设时,十分注重城市绿化景观和城市建筑景观的融合,十分注重城市街道绿化和城市交通组织的融合,十分注重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融合。
  四、从塑造城市整体形象的目标出发,树立文化传承的新理念。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源于城市历史的积淀,城市文化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才会有鲜明的城市个性,独特的城市风格,从而获得特殊的魅力和吸引力。城市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积淀、培养、塑造城市文化是城市建设者和每个城市人的责任和义务。而我们的实践却与此相背离,朝着远离城市传统文化的方向快速前进。我们发现,离现在越远,越原始的城市,其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越浓厚,也就是城市文化的气氛越浓厚,越到近代或现代,这些特点逐步地被现代城市文明所代替或者所破坏。因而,树立正确的城市文化理念,传承优秀的城市历史文化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首先、要树立城市文化是“第一教科书”的理念。丰富的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的“第一教科书”,也是终身教科书。人们走进城市,就如同走进了巨大的历史博物馆,独特的城市风物景观,强烈的时空文化艺术,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光辉,给人们以巨大的视觉美感的同时,也给人极大的启迪。城市文化,渗透在城市的建筑之中,城市建筑以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铸就了人类文明的百科全书。人们在城市里出生、成长、生活和工作,无论何时何地,无不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在不经意中启迪思想,增长知识,培育情感。建筑记录了城市的历史,历史丰富了建筑的内涵。人们从一种建筑风格,洞见一个时代;从一组建筑雕塑,读懂一段历史;从一个建筑符号,了解一方民俗;从一幅建筑壁画,掌握一个典故。古老的城市文化,就如同久窖的玉浆琼液,从残存的每一扇门窗、每一段城墙、每一块砖瓦、每一条雕痕中往外流淌,芳香四溢。正是传统城市文化的熏陶,才有了现代城市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正是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才使得古老的城市文化更加光芒四放;更是城市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才使得一代又一代的城市人始终站在前一代城市人的肩膀上不断的往前跳。
  其次、要树立泛城市文化的理念。哪些是城市文化?我个人认为,凡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具有纪念意义痕迹,传统建筑围合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城市空间,反映城市发展历史的传说等,均属于城市文化的范畴。我们要克服对城市传统文化在认识上的误区,反对把城市文化弄得神秘莫测的思维定势。也反对那种一切维持现状的形而上学的城市文化观,主张有计划地进行保留。对待城市历史文化,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看法,高大的现代建筑群旁,一片很有内涵的低矮平房和窄小的街道,曾经是产生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核心街区,有些领导看它是乱糟糟的窝棚,而更多的开发商看它是具有很大升值空间的宝地,尽管理念不同,但导致的结果却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拆。随着拆,传统文化被撕裂。
  近年来,人们不惜大刀阔斧的砍掉那些悠久的,刻在砖头里的历史记忆,以大无畏的精神,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一些财大气粗的开发商,不合理的地产开发和旧城改造,切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在他们的面前,城市的公共资源变成了私家花园和房产的卖点;建筑风格迅速向欧洲靠拢,什么东方威尼斯、东方日内瓦、东方巴黎等等,青瓦白墙上的斑斑驳驳,石头缝里的青苔野草,古老的记忆符号等消失得无影无踪,西方人士评论,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以往100年,那种立体的,艺术的、丰富的传统城市文化景象再也没有了,要切实调整和纠正这种蔑视和草率对待城市历史文化的思想观念,阻止对城市文化的继续损害。
  第三、要树立城市历史文化优先的理念。我们热爱城市,热爱城市文化。历史的古城,古城的文明,不论是完善的或是有缺限的,都是瑰宝。埋没的城市,坍塌的宫殿,先人的遗迹……,形成了我们城市历史文化的丰富多采,五彩缤纷。
  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往往与城市当前的经济利益,与城市政府的形象工程会有矛盾,这就需要我们要有眼光,要有远见卓识。实际上,从历史的角度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无论是它的经济价值,还是它的社会价值都是当前利益无法比较的。城市历史文化优先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要我们走进欧洲,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著名水城威尼斯、文化名城佛罗伦萨、阿姆斯特丹等城市临街建筑的外墙全部属于国有,且国家有立法,只能够修旧如旧,不能够改造更新。只要到过比萨斜塔的人,谁也不会抹掉对它的印象。建在沙基上的比萨斜塔,顶部偏离中心4.6米,可比萨政府,一代又一代,矢志不移,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保护和维修,用掉的钱,足可以建十多座塔了。现在,斜塔依然稳如泰山的斜着,但在塔身上,留下了几百年来,欧洲建筑维修艺术发展的烙印。斜塔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维修史上的伟大奇观。乳白色的斜塔,矗立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四射,游人在塔前的草地上或卧或坐,或写或画,用无声的语言与斜塔交流,与斜塔沟通。这是城市文化的保留,也是城市文化的释放。
  第四、要树立城市文化逐步积淀的理念。随着城市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很多地方十分重视城市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文化大市的口号。一时间,各地开始了你追我赶的建广场、建剧院、建庙宇的热潮。其结果,虽然一蹴而就了一些文化工程,但是并没有形成城市的文化内涵。这并不奇怪,因为城市文化,是城市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和积累的。积淀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建筑,一个精品文化工程往往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精雕细刻。梵蒂冈教堂,建设的时间跨度达千年以上。在欧洲,建设工期百年以上的建筑精品到处都是。近些年,在中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功利心的驱使,一些城市政府往往要求几十天,几个月就要完成一个文化精品工程,而实际上,文化工程上的拔苗助长是得不偿失的,文化内涵也不是文化工程所凑成的。城市政府和城市的建设者们,要静下心来,用智慧和心血逐步地浇灌和创造城市文化,要象先人们那样,善于把光明与美好,荣誉与鲜花留给后人,我们的城市文化就一定能够更加光辉灿烂起来。中国规划网长沙4月9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