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访谈 > 旅游访谈 >

城乡规划一体化——从“墙上挂挂”到“看图说话”

时间:2009-12-18 14:28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10月15日消息: 六个“一体化”是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路径,科学规划是基础
  从2003年开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指导下,我市坚持不懈地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经过6年多的埋头实践和锐意改革,我市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初步呈现,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初具雏形。今天的成都不仅在很多方面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可鉴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让城乡群众实实在在地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
  成都6年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成效,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从推进城乡一体化之初,成都就把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放在首位。经过6年的改革,成都在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管理体制等六个方面建立了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
  城乡规划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在城乡一体化改革一开始,成都就将“城市规划”变革为“城乡规划”,即城乡一盘棋,将广大农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等各项规划范畴,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全域成都”规划体系、城乡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现在的成都,规划地域更宽、领域更广、深度更深,规划图也从“墙上挂挂”变成了“看图说话”,可操作性、可实施性更强。
  现在,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我市规划建设14个中等城市、90个新型小城镇、600个农村新型社区、3000个聚居点,形成了“特大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新市镇—农村新型社区”五级完善的现代城乡体系和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全域成都”规划体系,打破了长期以来成都农村规划缺失、低水平盲目建设的格局,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理念历史性地全面引入农村,基本形成了以科学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5•12”汶川地震后,成都又根据村庄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生产方式、经济文化等因素,坚持“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科学规划灾后重建,为真正做到灾后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奠定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