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经济发展 >

克拉玛依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路

时间:2015-09-02 16:41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汪志民

  有这样一项事业,它让一座城市15年来上下齐心,坚持不懈;有这样一份责任,它让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40万各族人民时刻铭记,始终坚守。

  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国对一座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后所能给予的最高奖励,是一座城市在发展中有形和无形的金字招牌,更是许多城市梦寐以求的称号、孜孜以求的目标。

  为了她,克拉玛依已进行了15年的探索和付出。

  15年前,克拉玛依这座从昔日戈壁荒滩一路走来的城市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它成为克拉玛依人为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确立的新航标。

  15年来,在为民创建、创建惠民等一系列共建共享的举措下,“创城”犹如一颗颗火种,汇聚成璀璨的文明之光,在这片土地上释放出无穷的活力。

  15年后,集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的“创城”活动,已催生出克拉玛依的巨变!

  一次次进发,一次次受挫,一年年坚守;一路艰辛,一路付出,一路汗水……今天,我们终于将这一城市的至高荣誉收获囊中。回眸走过的路,我们欣慰地看到,“创城”之路上,留下的是克拉玛依人坚实的脚印;而在创城过程中,克拉玛依早已从内到外焕然一新。

  昨天的克拉玛依,“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今天的克拉玛依,天蓝、地绿、水清,百鸟翔集,政通人和。

  正是伴随着15年如一日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克拉玛依这位“沙漠美人”正出落得越来越光彩照人。而一项项文明创建举措也正如一个个音符,谱写成嘹亮的文明之歌,正唱响在克拉玛依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最大民生

  2011年12月20日,这无疑是值得所有克拉玛依人为之欢欣鼓舞的一天。这一天,克拉玛依人终于捧回了“全国文明城市”的牌匾。

  文明油城,再一次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一刻来之不易,因为在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背后,克拉玛依人已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征途上走过了整整15年。

  15年中,尽管已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一个又一个代表着城市发展成就的桂冠戴在了自己头上,但所有克拉玛依人心中却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遗憾,那就是含金量最高的“全国文明城市”始终还在我们的前方招手。

  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克拉玛依连续三届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连续三次与最终的目标擦肩而过,这不能不让亲身伴着这座城市一路走来的人们纠结于心,难以释怀。

  在这看似一步之遥,却相隔万水千山的曲折中,克拉玛依人没有放弃。

  面对挫折与失利,在一届又一届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中,“创城”的目标依然被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而与此相关的工作也始终在坚持不懈地展开。

  “我们之所以从不放弃对全国文明城市的追求,因为这既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所有老百姓的需要。”市委书记徐卫喜说,“她不仅对克拉玛依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而让老百姓生活在一座更加文明的城市里,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民生!”

  这句话道破了克拉玛依强烈的“创城”心声,更显示着油城人民志在必得的“创城”决心。

  是的!半个世纪以来,几代油城儿女在“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茫茫戈壁上创造了人间奇迹。对于这些用双手缔造了这座城市并伴着这座城市发展的建设者而言,如今的克拉玛依,更需要以现代文明引领她,从一个奇迹走向另一个奇迹。

  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无疑就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方式和实践。

  目标引领发展

  对于克拉玛依的“创城”之路而言,1996年无疑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因为从这一年开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种子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并最终在15年后的今天结出了收获的果实。

  让我们暂且将时间退回到15年前的一个下午,在全市机关、企业、学校等部门例行的政治学习中,当所有人在学习完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后,一个新的学习任务摆在了他们面前——市委刚刚下发的《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工程总体方案》。

  从这份“方案”的学习中,人们注意到了一个新颖而又陌生的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工程”。

  在这个由核心工程、形象工程、繁荣工程、育才工程、温暖工程、平安工程共同构成的“六大工程”中,针对其中的每一项,“方案”都确定了每年必须实施的几大精神文明建设项目。

  也是在这一“方案”中,人们看到,克拉玛依人还首次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

  事实证明,随着“六大工程”的开展,成功解决了当时全市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15年中,克拉玛依不仅成了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城市的现代化也初具规模。2006年9月,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对287个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从衣、食、住、行等 12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克拉玛依排名24位,居西北第一。

  这十五年中,克拉玛依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公民意识、市民素质逐步提高,一些重大城市项目相继完成,全市软硬件环境建设取得空前突破。

  还是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随着各项创建工作逐步深入,2002年、2005年、2008年,克拉玛依连续三次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创城”的工作机制实现了质的飞跃,逐年解决了一些久拖不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科学创建、全民创建、创建惠民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最终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在今年自治区文明办对克拉玛依市创建工作的测评中,市民对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支持率高达99.4%。

  提升文明意识

  在克拉玛依,“创城”之路并非一蹴而就。

  尽管“创城”的目标已经明确,但“摸着石头过河”依然是人们在创建伊始的最大感触。

  于是,克拉玛依人仅凭着信念,就开始了在“创城”这条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

  没有统一的认识怎么办?那就从制定《市民公约》开始。大家一起来讨论,到底克拉玛依市民的文明标准应该有什么?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倒垃圾、不乱穿马路… …”

  当这些公约几番讨论颁布后,在油城惊起一池波澜。

  “这公约也太小看人了!我们有这么差劲儿嘛?”

  可是,当人们冷静下来仔细观察了周围的环境并进行自我审视后,才发现这并非个别现象。人们开始汗颜反思:原来要真正做到这些,其实真的不容易。

  “一座文明的城市需要的不仅仅是有形的外观来展示,更需要无形的人的素质来体现。”

  “只有当生活在这座城市中每一个人的素质得到了提升后,这样的城市才是真正的文明城市。”

  在一次又一次的观念教育和素质养成下,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孩子抓起……一场自觉文明的行动如雨后春笋般开始萌发。各行各业纷纷制定行业文明标准,国家机关提出“楷模工程”,旨在促政风、带民风;窗口行业提出“示范窗口”,意在微笑服务、便民利民;各个企业提出“文明班组”,立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

  曾经该做却没有做的工作,曾经自以为过得去的现状,都在与创城各项指标的对照中,在干得出色的同类工作的反衬下,成为不作为或不上进的代名词,“创城”的目标在警示各个职能部门的同时,也成为对每一位克拉玛依人的鞭策。

  在逐步实现自身的文明过程中,由全民文明意识觉醒后带来的影响还在发酵,人们开始向更多领域和更高层面主动出击。

  没有可鉴的经验怎么办?那就“请进来”、“走出去”,看看到底差距在哪儿?

  2004年,克拉玛依将中央文明办下发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请进了会议室,细细研读比对之下大吃一惊:原来我们距离“创城”的目标还差得很远。

  没有一座像样的影剧院、没有博物馆;社区硬化、绿化、亮化程度差;部分校舍破破烂烂;破旧的中巴车代替公交车,没有机场、没有火车站等等,而这些都是全国文明城市必考项目。

  为了进一步寻找不足,提供借鉴,媒体也利用自身优势行动了起来。

  2007年,由克拉玛依日报社组成的采访团远赴包头、大连、烟台、青岛、宁波、张家港等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比较,从城市建设到城市管理、从市容市貌到市民素质,将各个城市最鲜活、最有特色的经验一点点挖掘了出来。

  这些经验被汇编成册,很快成为了油城市民热议的焦点。

  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以前,我总认为克拉玛依市民的素质已经足够高了,也总是以为我们的城市一定能够当选全国文明城市。但和这些已经评上的文明城市的城市一比,才发现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一位市民这样感叹道。

  事实证明,在这种主动“请进来”、“走出去”的比较过程中,克拉玛依受益良多。而由全民文明意识提高带来的变化更让克拉玛依的“创城”之路渐入佳境。

  做实基础保障

  一座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混合体。在这样一个混合体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的无疑是城市的经济。而在多年的“创城”之路上,用经济发展推动“创城”这一理念,也早已在克拉玛依落地生根。

  徐卫喜表示,要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必须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以此来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应当始终成为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

  “创建工作只有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这个大局,才能够凝聚民心,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市长陈新发说。

  对克拉玛依来说,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有着更为特殊的考虑。

  克拉玛依,因石油而生、因石油而建、因石油而壮。

  石油及石油化工产业是克拉玛依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克拉玛依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石油石化经济仍将占据克拉玛依市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将直接影响克拉玛依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此,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加快石油石化工产业放在了克拉玛依经济发展最突出的位置。在市历届政府的所有工作报告中,安排第二年的工作,都无一例外地把支持石油石化的发展放在第一条。

  而面对克拉玛依市、新疆油田公司党委合一的体制优势,全市人民牢固树立全市发展一盘棋的思想,始终保持着在艰苦创业初期形成的团结作战精神,企业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同唱一首歌,同撑一条船。这也保证了在急遽变革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克拉玛依始终保持着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良好格局。

  明晰的发展思路确保了航向的正确。

  近10余年来,克拉玛依人转战天山南北,征战戈壁沙漠,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找油找气工作,最终创造出令人瞩目的业绩。陆梁、呼图壁、克拉美丽……一个又一个大油气田相继收获囊中。

  随着独山子石化公司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的建成,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千万吨炼油项目的建设,克拉玛依已成为西部最大的石油石化生产加工基地。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英雄。

  志向高远的克拉玛依人并未在成绩面前止步。2010年,全国前所未有的援疆力度带来了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大潮,作为除首府乌鲁木齐外唯一没有获得援助的地州,克拉玛依没有气馁。

  从这一年开始,市油田党委及时决断,提出了将我市打造成为“世界石油城”的战略目标,开始了从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型的全面进军。

  在今年3月的“创城”动员大会上,徐卫喜再次指出,全市上下要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各项工作部署,以抓好创建促发展为宗旨,全力以赴确保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打造魅力名片

  对一座城市而言,城市的面貌是一张名片,不仅可以体现着她的美丽,更可以从中透出一个城市文明的底蕴。

  因此,深谙此道的克拉玛依人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这张城市名片的打造。

  不论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的游客,他们到了克拉玛依,大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一声:干净,漂亮!

  城东一隅,九龙潭九尊龙头吐出的一排排水带倾泻而下,水雾四散,气势磅礴。

  绵延8.51公里长的克拉玛依河穿城而过,20座造型别致的桥梁飞架南北。一到夜间,满河彩灯点点,仿佛满天繁星。眼观五彩灯火,耳闻优雅乐声,细细花香沁人心脾,漫步河畔,仿佛在美梦中行走。

  干净笔直的街道旁,杨柳成排,青草依依,但凡街边拐角、楼边空地,处处充盈着茵茵绿色。全市84个居住小区,全都被绿色笼罩。

  城南新区,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与远处油区巍巍耸立的钻塔遥相呼应。

  “沙漠美人”楚楚动人的风姿,常常使人的时空之感错位:不知自己是身在风光秀丽的江南还是置身于雄浑苍凉的戈壁。

  有着如此风情的“美人”,人们怎能不为之倾倒?

  但积水成渊,绝非一日之功。

  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矿区型城市,蝶变成名副其实的“沙漠美人”,克拉玛依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为载体,付出了全方位的、艰辛的努力。

  仅以近5年为例,克拉玛依就投入减排资金9.79亿元,用于治理废水、废气。城市空气优良级天数始终保持在362天以上,在全疆19座城市中名列前茅。

  同时,连续加大了对园林绿化资金的投入,建成了以大环境绿化为主线,以道路绿化为骨架,以公园、小游园、居民区、单位庭院绿化为重点,点、线、面、片相结合,乔、灌、花、草巧搭配的城市绿地系统。

  2003年以来,克拉玛依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到2010年,这座在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上开建的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已经达到38.1%,绿化覆盖率已经达到42.9%。用半城绿树半城楼来形容克拉玛依,已经非常贴切。

  从上世纪50年代一路走来,在经历了战天斗地的艰苦创业之后,克拉玛依最终又在改天换地中拥有了一张属于自己最靓丽的名片。

  奠定创建之本

  我们为什么要创建文明城市,又该如何创建文明城市?在所有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竞争大军中,这是两个被无数人问起的话题。

  对此,克拉玛依的回答是:让人民群众从城市发展中分享更多成果是“创城”工作的生命线;而“惠民创建”就是“创城”的最高标准,就是要以此来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油城人民老有所养、少有所怀、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充分享受到创城所带来的福祉。

  在克拉玛依,这不仅是市油田党委和政府多年来工作的指导原则,也已经成为党委对全市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

  回首15年“创城”之路,历届党委、政府都从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出发,着眼实处,着手实事,着重实效,近几年先后实施了安居工程、放心工程、扶贫帮困工程等一批民心工程,千方百计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市委书记徐卫喜多次指出:“我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不断改善民生中增加市民的幸福指数。”

  “这个城市幸福指数很高。”而现在,很多外地人都这么评价克拉玛依。

  如果说环境的改善还只是克拉玛依人幸福的外在表现,那么教育、卫生、就业、养老等方面的改善,更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改善民生,教育为先。2007年9月10日,克拉玛依市小拐乡小学学生胡安得和60名同学一起,兴高采烈地登上了到市区上学的专车。从此,克拉玛依不再有乡村中学和小学。胡安得的母亲古力孜亚抹着泪说:“我父母希望我进城上小学的愿望,在我的孩子身上实现了。”

  仅2002到2008年,克拉玛依各级政府对中小学的经费投入超过了43亿元,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从2007年起,克拉玛依市小拐乡、乌尔禾乡的农牧民孩子全部进城就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了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插班就读,享受与本地孩子同等待遇。

  数据显示,多年来,克拉玛依市小学、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均保持100%;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已经普及;普通高考民汉综合上线率达到86%以上;反映教育发展的各项指标均居于新疆各地州市前列。

  社会安定,就业为本。2010年8月1日,26岁的大学毕业生玛尔哈巴,经过培训和考核,与新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了3年劳务合同,走上了采油工岗位。

  截至2010年底,克拉玛依像玛尔哈巴一样当年实现就业再就业的人员达4369人。2010年,克拉玛依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482人,仅占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1.83%。

  这已是克拉玛依连续十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2%。

  1998年以来,有近万名国企职工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不少人成为失业人员;每年待业的大中专生不断增加,使得克拉玛依市就业再就业问题凸显出来。为此,从2001年开始,克拉玛依把就业再就业列为工作重点,并作为考核市委、市政府“一把手”政绩的主要指标。

  市政府先后出台了税费减免、培训补贴等12项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提供岗位。

  各级劳动和人才交流部门采取“订单式”培训,为各企业提供所需人才劳动力。中央石油石化驻市企业和劳务派遣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连续多年每年提供1000个至3000个就业岗位。

  多项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克拉玛依已连续4年“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在克拉玛依,不挑不捡就有工作。

  社会和谐,安全为天。早在2007年,克拉玛依就大刀阔斧地在新疆第一个建起了熟食品集中加工基地,将所有加工熟食品的小作坊纳入其中,实行严格、科学的统一管理。从此,克拉玛依大街小巷出售的各种熟食品,98%以上来自食品加工基地。

  从2008年开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又惊喜地发现,每天,数百名配备了GPS卫星定位功能“城管通”的城市管理监督员都会出现在各条街道上。他们利用手中的先进仪器,采集和反馈大量的城市管理信息,这些信息涵盖了城市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街面秩序等60个类别。

  这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给克拉玛依带来的新变化。这一年,在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验收后,克拉玛依成为西北首个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验收的城区。

  在这一新的城市管理模式中,市区内的所有街道和社区通过数字化变成了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个网格,任何居民活动或自然力破坏等发生的问题,随时都能从握在队员手里的“城管通”发出,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的精确定位和快速上报。而相关部门在获取信息后,迅即进行处理。

  多年来,克拉玛依社会治安平稳,发案率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事实上,为了改善民生,克拉玛依所付出的努力又何止这些——

  针对市民集中反映的看病难问题,克拉玛依以社区医疗为突破口,从2008年起,将原隶属于各家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体移交区政府,实行属地化管理。打那以后,以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为主的

  “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在克拉玛依开始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完成了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规范化建设率达到了80%,覆盖率达到了100%,切实改善了广大群众的就医环境和条件。

  在全力打造社区医疗的同时,还是从2008年开始,克拉玛依又实施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到2010年,克拉玛依市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7.87万人。这一工作走在了新疆乃至全国的前列。

  当住房问题成为全国性难题的时候,2011年,克拉玛依却在多年持续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基础上,再次挥出大手笔,规划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000套,普通商品住房2000套。并对住宅小区实行整体开发,力求高品质、高标准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克拉玛依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4%,平均每三户有1辆汽车,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脑、钢琴数量居新疆前列;人均GDP达12.1万元,位居新疆首位和全国各城市前列。

  数字是枯燥的。其实,走在克拉玛依的大街小巷,那一张张舒展的笑脸,那一串串朗朗的笑声,已经最直观地展示了市民生活的幸福程度。

  2009年4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评定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在城市生活质量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全国第七。

  擦亮文明窗口

  透过一扇窗,可以看到一片风光;透过窗口服务,可以丈量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时,窗口服务一方面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却更担负着展示一个城市最直观文明形象的窗口重任。

  纵观全国“创城”大军,惜败于此的城市不在少数。而这也成为克拉玛依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从今年5月10日开始,克拉玛依区1008辆出租车驾驶员统一着装上岗,车内座包套也统一更换,以崭新的面貌迎接顾客。

  克拉玛依区客管办负责人王新年说,出租车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名片。为提升市区出租车的整体形象,规范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行为,同时助力创城,克区政府决定由财政拿出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市区交通系统文明创建工作,其中包括为出租车司机统一配工装和车内座包套、头枕套。

  友联出租车代理公司经理孙建忠说:“以前,公司也曾考虑过为出租车司机统一制作工装,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进行。现在克区政府出资帮我们做了这件大好事,非常感谢政府。”

  当天,身着新装的出租车司机孙安新说:“政府这么重视我们这项工作,我心里感到特别高兴。今后我们要用更加热情规范的服务,为创建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当窗口行业成为推动文明城市创建的一道亮丽风景后,对于如何进一步擦亮文明的“窗口”,克拉玛依还有着更深的思考。

  “义工和志愿者不仅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标杆,而他们的微笑则更是一座城市最动人的面庞。”市文明办主任姚卫说。因而,如何让他们也成为城市文明最好的代言人,克拉玛依开始了努力。

  在营造全民创建氛围和人人参与创建的理念引导下,近年来,克拉玛依志愿者服务队伍迅速扩大。他们既是“创建者”,又是“推动者”,一步步将克拉玛依的“创城”工作推向高潮,在人们的心中激荡起一朵朵文明的浪花。

  驻足今天的克拉玛依街头,总能见到面带微笑的志愿者。

  “您好,请走斑马线!”

  “您好,我可以帮您什么吗?”

  ……

  这一支支由政府公务员、企业员工、学校师生、离退休职工等组成的文明使者、文明劝导员、青年志愿者,构成了油城街头一道道动人的风景。

  许多个体工商户、出租车司机看到这如火如荼的“创城”热情,也不甘人后,自费印制横幅、张贴宣传单,志愿加入到“创城”行列中。据不完全统计,绝大多数单位登记注册的志愿者人数超过了职工总数的20%,部分单位达到了80%以上。总数达2.8万人的志愿者成为了传播文明的主力军。

  如今,他们已成为克拉玛依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志愿、奉献、友爱、互助”的信条下,他们正用自己的行动,让克拉玛依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15年来,克拉玛依人用追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的实际行动,提高了自己的幸福指数,在最终加冕全国文明城市这一桂冠之时,更令自身成为新疆发展与进步的动人标志。

  面对“创城”成功的喜悦,市委书记徐卫喜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在推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展望油城未来的愿景,市长陈新发说:“打造‘世界石油城’发展战略的制定,明确了发展的目标,指明了发展的方向,理清了发展的路径,确立了发展的理念。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不畏艰险、奋发进取,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世界石油城’就一定能建成,克拉玛依市民的生活就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我们有理由相信,克拉玛依这座文明之城,必将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