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经济发展 >

建设沈阳历史文化名城是当务之急

时间:2010-12-31 10:36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
 

沈阳夜景

 

    沈阳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1986年12月8日,沈阳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20年来,在中共辽宁省委、省人民政府和沈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1999年1月2日,沈阳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2004年,沈阳“一宫两陵”和新宾永陵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据统计,2004年,沈阳市接待海外旅游者27.3万人,创汇1.43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818万人次,收入169.4亿元人民币;全市旅游业总收入181.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总值的9.5%。海外旅游客源市场已达130余个国家和地区,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已遍及全国。(1)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而且在构建和谐沈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谈到沈阳历史文化名城这一话题时,有的同志却认为,沈阳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有“一宫两陵”,又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地,还有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和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这些我们都知道;只是沈阳历史不是那么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不多。有些同志则认为,沈阳一不临大海,二不靠名山,没有多少景观可看可玩。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沈阳有“一宫两陵”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就足够“名城”了,今后只要打这张品牌,建设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尤其是一些同志认为沈阳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振兴老工业基地,其它工作可抓可不抓,历史文化名城抓与不抓一个样。这几种意见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认识上的偏颇和误解,也就是对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了解得不够全面和准确,也说明我们在宣传沈阳、研究沈阳、建设沈阳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沈阳历史文化名城未来发展战略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实施。

    首先,谈谈沈阳历史文化名城未来发展战略目标,也就是为沈阳这座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定位。我们认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未来发展战略目标是:把沈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名城。沈阳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是由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工业成果相结合的大沈阳,是历史文化古城与现代工业城市和谐并存的典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确实有许多迫在眉睫的事情要做,首要的是全面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还要发展科技教育,治理环境等等。但是,保护和建设好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凝聚着历代东北各族人民的精神,它与其它文化遗产一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根基。沈阳是辽宁省省会,在辽宁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沈阳应该也能够走在全省的前列。

    在沈阳历史文化名城未来发展战略中,应凸现两个特色,即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时代特色,主要包括现代大都市所应具备的后工业化成果,如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商业和现代城市建设等等。包括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绿色农业,城市园林等等,都在题中之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区,正在建设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和新开河、南运河带状公园等等,将会给沈阳装扮得更加靓丽夺目。

    沈阳是新满文的发祥地

    东北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方面。实现现代化并不等于有许多高楼大厦,也不完全取决于工业化程度的高下,它还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沈阳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既包括历史文化的硬件,也包括历史文化的种种软件。在历史文化硬件方面,主要指那些保留在地上和地下的历史文化遗存,如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古遗址、古墓葬、古碑刻等等。历史文化软件,既包括历代名人墨迹、档案、遗物等,也包括文化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等。据1980—1982年沈阳文物普查报告显示,沈阳全市共调查登记是文化遗存有401处,其中革命纪念建筑物18处,古遗址238处,古城址25处,古墓葬41处,烽火台41处,古建筑30处,其它8处。

    这次调查的范畴,不包括康平、法库两县。在已查明的历史文化遗存中,有相当一部分分布于沈阳市内。由此可见,沈阳历史文化硬件资源十分丰富。在沈阳历史文化软件方面,资源也十分丰富。比如,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各种文物已近2万件。

    在市内多家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中,也藏有数量可观的历史文物。在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凸显这两个特色实质上就是凸显沈阳特色。沈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积极推进具有沈阳特色的现代都市文化建设,是完全符合沈阳实际的。我们在建设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工程中,应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在凸显沈阳特色文化上做好文章。

    在沈阳历史文化名城未来发展战略中,应大力增强三个意识,即古城保护开发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文化产业意识。沈阳在古城保护开发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一,由于历史原因,沈阳明代古城墙已基本无存;2004年10月发现仅存一段30米的古城墙,沈阳市政府主要领导已经表示将在原址修建公园加以保护。

    但是,偌大的沈阳古城,只有区区30米古城墙,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建议在沈阳古城墙公园内建设“沈阳老城博物馆”,既要向世人展示幸存的这段古城墙,还可以全面介绍沈阳老城历史文化、历史名人及民俗风物、建筑艺术等。展品征集以市民捐献为主,适量购藏为辅。如此议可行,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论证,此不赘述。古城保护存在问题例证之二,位于沈河区惠工街4段南里2号的刘少奇故居在城建过程中被迁移到北市场福安里3号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处,即使已按照原样修建,但与历史原貌相去甚远。还有一些值得纪念和保护的历史遗址,如清代盛京将军和东三省衙门旧址、奉天省和辽宁省政府公署旧址、东北讲武堂旧址、东三省官银号旧址、英国汇丰银行旧址、陈云旧居等等,有些仍被单位占用或居民居住使用,有些已难以确定今址。在古城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现有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中,由于文字资料少,实物匮乏,财力和人力不足,陈列难度大。比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和刘少奇旧居纪念馆陈列的实物甚少,仅有的十几件实物大多是当时满洲省委一般工作人员用品,历届满洲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使用过的物品和墨迹以及当时满洲省委工作生活用品原件等均没有收藏和陈列;一些图片由于放大失真,视觉效果不大理想。从我们看到的历史照片看,满洲省委办公处和刘少奇旧居居住条件均十分艰苦,房屋低矮破旧,阴冷潮湿,特别是在白色恐怖情况下开展秘密工作,随时有被捕和杀头的危险。可是,在新修复的满洲省委旧址和刘少奇旧居里,实在难以找到那种感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切实增强古城特别是革命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在修复工作中应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一般情况下不要将原址迁移它地修复修建,以保持历史原貌,给今人和后人留下历史的真实状况。此外,还应在文物资源发掘利用方面下一番功夫。比如,辽宁省档案馆藏有一份中共满洲总行动委员会1930年9月18日决定开除杜兰亭等人党籍的第12号通知;1980年,中共中央纪委调查人员将此件列入《关于刘少奇案件复查的证件》中,并由此认定刘少奇于1929年8月被捕后没有叛变。这份文件已成为“为领袖洗雪沉冤的权威”,应该在沈阳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中陈列此件的复印件,并用文字加以说明,使观众了解事件的真相。

    再如,沈阳是新满文的发祥地,新满文的发明人达海被满族人视为“圣人”。

    满文在中国历史上有过特殊的地位。在清政府统治近300年的时间内,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满文成为极其重要的文字。对外代表国家,如清政府往俄国去文,多使用满文,著名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就是用满文、俄文、拉丁文签定的;在国内,满文也处于优越的地位,满官的题奏,尤其是机密事宜,均用满文。近百年来,对于满语文的研究、满文历史文献的整理、翻译和出版,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学科,不少国家有专门人才,并出版了很多书籍。这里所说的满文,都是达海创造的新满文。达海十几岁时,努尔哈赤就让他居于沈阳的宫禁之内。皇太极天聪6年(1632年)3月,达海开始改制老满文并取得成功。同年夏,达海积劳成疾,不幸在沈阳辞世,时年仅38岁。死后,被追赠为大学士,谥文成。康熙帝即位,应达海之孙请求,为达海立碑纪绩。碑文为满汉两种文字,题为《谥文成达海巴克式碑文》。此碑于1933年由日本人山下泰藏教授及其助手在今沈阳市旧城东南5里三统碑之地发现,后移至沈阳故宫内。

    有鉴于此,建议在沈阳修建“满文暨达海纪念馆”,使之成为世界研究满文和达海生平的中心,并建设成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大知名品牌和重要景观。沈阳历史文化还有一些可开发的资源,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在增强开拓创新意识方面,我们还大有文章可做。沈阳和北京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内陆古城,都是清代都城,都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等等。在北京,已注册登记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有130个。

    而沈阳的文博机构只有十几个。就历史文化的深层资源来说,沈阳与北京不具可比性,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进一步整合现有文博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北京市人民政府曾对此作出规定:“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开办小型展览馆、博物馆。”

    在这方面,上海市起步较早,而且已经取得了实效,我们应该学习借鉴上海创办家庭收藏馆的成功经验。1999年底,上海市在多伦路建成一条名人街,有数个家庭收藏馆成了多伦路上的旅游景点,其中有毛泽东像章馆等等,吸引了众多游人。

    据悉,在“全国10大军品收藏家”中,有2人是沈阳市民。一位在辽宁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所工作,其收藏的新中国将帅书画作品曾在韶山、北京、沈阳和海城驻军部队举办展览,受到中外客人和部队指战员的欢迎与好评,《解放军报》等多家媒体曾作过报道。另一位收藏家在沈阳水泵厂党校工作,他收藏的我军各个历史时期数百枚军功章,不仅数量较多,而且拥有很多珍品,在全国有很大影响。他们的收藏品既有特色,又不是一般的书画作品和纪念章,而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解放军将士们为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事业留下的有为之作和革命文献、革命文物,这些藏品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光荣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开展红色旅游活动的宝贵资源。沈阳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如能提供展出场地,这两位同志表示愿意提供自己的藏品,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作出贡献。在沈阳,类似的收藏家还大有人在,只要我们提供一些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建成像上海多伦路名人街那样的文化景观。而且,就沈阳收藏家们的藏品特色和质量论,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

    坚持扶持重点发展沈阳文化产业   

    在增强文化产业意识方面,同样有很多文章可做。文化产业是为满足社会和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的一种产业,是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来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的产业。文化产业包括的行业有:书报刊出版、印刷和发行业;文化艺术业;广播电影电视业;文化娱乐业;文博业;文化旅游业;艺术教育培训业;体育文化业;会展业;广告业;文化服务业等。沈阳发展文化产业有着比较优越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文化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文化产业是沈阳经济中很有潜力的增长点,对于沈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总的来说,沈阳文化产业的潜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在主观上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认识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文化产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沈阳文化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支持和推进。沈阳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还比较繁重和艰巨,本文只能就发展文博业和文化旅游业提出一点建议。在发展沈阳文化产业方面,应坚持扶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倾力打造东北乃至中国一流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确立沈阳在东北地区的文化中心地位。沈阳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一方面,沈阳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占全市GDP总量比重较小;另一方面,就是缺乏一个集中的驰名中外的文化艺术品大市场。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已取得的经验看,当前沈阳应亟待解决文化市场问题,尽快把沈阳建设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民间文化艺术品收藏市场。外国人到中国观光旅游的首选地是北京,他们在北京乘坐出租车时通常会拿出一枚小卡片,上面用汉字和本国文字印着“请送我到下列地方:故宫、颐和园、秀水市场、潘家园……”等字样,只要用手一指想去的地方,司机就会把客人安全送达目的地。在外国人想去的地方里,“潘家园”就是北京乃至中国最大最著名的文化艺术品集散地。每逢大周末,偌大的潘家园人头攒动,各种旧物琳琅满目。从一定意义上讲,潘家园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顶梁柱。因此,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十五”期间,“利用琉璃厂、潘家园等文物、旧货经营场地和瀚海等拍卖公司的资源,建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和民间收藏品市场。”

    到目前,北京市人民政府这一文化建设任务已经圆满完成。除了北京潘家园以外,上海豫园商城、长春清明街、郑州金海大道、西安朱雀大街古玩城等,都具有相当规模和名气。中国历史上的文人雅士,富商官绅,甚至贵为皇帝、平凡如布衣者,都有收藏古玩者。如今太平盛世,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民间收藏趋旺。在古玩爱好者中,有东南亚、韩国、日本游客,世界各地归国华侨,港澳台同胞,欧美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当然更包括大陆各地众多的收藏爱好者。这些人如果来到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大的愿望是到古玩市场看看。可是,沈阳的文化艺术品市场(古玩城)现状是:原来自发形成的南湖古文化一条街被取缔,后来在沈阳北站、怀远门内、南湖公园附近和北市场附近建有4个文化艺术品市场,沈阳北站古玩市场关闭后,如今还有3个。据悉,沈阳西站附近也建有类似市场,正在招商之中。从数量上看,3—4个并不为多,但布局过于分散。从现有3个市场经营情况看,怀远门内的盛京古玩城营业面积共有2层,现有经营业户352家,内含古董字画艺术品市场和邮币卡市场两部分,还有沿周边胡同设置的零散地摊市场。从规模和影响看,盛京古玩城较好一些,但与北京潘家园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南湖公园附近的古玩城营业面积也有2层,但1层为花卉市场,其主体建筑及周边的零散地摊市场占据鲁迅公园和南运河带状公园绿化带,在沈阳未来城市建设规划中是否予以保留,尚不清楚。北市场经营情况一般,不赘述。看来,沈阳应否建设一个东北和中外驰名的“潘家园”,似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研究。如同潘家园对北京重要程度一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同样需要拥有一个“潘家园”。问题是:是从现有古文化艺术品市场中选择其一,予以重点扶持和建设,还是另择新地重新建设?在建设沈阳“潘家园”方面,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如何扶持支持,如何管理,各区政府如何协调关系、统筹安排和考虑等等,也需要认真研究和组织实施。
        
    在沈阳历史文化名城未来发展战略中,应大力实施四大战略,即精品战略,人才培养战略,红色旅游战略和设施保证战略。实施精品战略,就是重点打造沈阳历史文化精品。比如,沈阳历史文化应该有自己的代表作。关于沈阳的代表作,目前说法不一。有的同志认为,沈阳“最有代表性的是1973年发现的新乐遗址。”

    我们认为,“一宫两陵”应该视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作,或者说沈阳历史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宫两陵”,它对清代历史、满族史、清代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建筑艺术等学科与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已经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当然,“一宫两陵”不是沈阳历史文化的全部,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一个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代表作,也就是拥有一件或数件“镇馆之宝”。比如,辽宁省博物馆对外宣称该馆拥有10大镇馆之宝,分别是:商代饕餮纹鼎、西周鸭形尊、北燕鸭形玻璃注、唐代《簪花仕女图》唐代《虢国夫人游春图》辽代青瓷水盂、北宋缂丝紫鸾雀谱、南宋缂丝山茶图、元代《红衣天竺僧》清代粉彩百花尊等。

    这10件文物堪称“国宝”,价值连城。除了辽宁省博物馆以外,其它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包括一些寺院庙观,有几件“镇馆之宝”?有些文博单位陈列的展品,大多是图片和复印件,或者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物品,实在难以吸引观众。文化的魅力是传统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生动体现,是艺术内在品格通过人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传递愉悦的再现。比如,在2004年11月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对外开放的“蜜月”里,接待了成千上万国内外游客,这些游客中大部分人只是为了一睹宋代画家张择端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因此从开幕式到展览结束,人们一直在排着长队。这种观者如堵场面,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也给我们以重要启示:“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建设和完善沈阳历史文化名城,需要的不仅仅是内容的丰富多彩,更在于“精品”二字。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应按照“三高”要求,大力营造文化氛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宁缺毋滥原则,努力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在营造文化氛围上做文章。换言之,文化氛围浓厚了,也就达到“三高”要求了。沈阳在近年来组织开展了一些繁荣城乡文化生活的活动,如“四节两会”,庙会,满族文化节等,总的看收到了一定效果。不过,其中有些活动还处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认知和恢复的初级阶段,刻意模仿和复制传统习俗,给人以粗糙和做作之感。如今,城里人向往山村幽静的生活环境,大周末到市郊郊游已成一种时尚。如北京城外有香山、八大处、云居寺等多处胜地可寻;在沈阳,目前只有棋盘山一个去处。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棋盘山景色宜人,文化意蕴却少了一些。沈阳已有的历史文化景观,有的还比较粗糙,有的甚至出现不应出现的失误。比如,皇寺广场清代12皇帝群像,是近年投资兴建的旅游观光项目之一。该项目创意不错,群像塑造也比较接近史实,只是稍显粗糙,特别是几位皇帝的生平小传,虽然只有短短百余字,竟然有错别字,如皇太极、溥仪小传将满洲和伪满洲国中的“洲”误作“州”,如不加以修改,容易以讹传讹;另外,小传文字也欠推敲,有的史实没有交代清楚,或不准确。类似项目建设,事前似应征询历史学家意见,当可避免此类问题出现。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 建设沈阳历史文化名城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是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建设和完善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一方面,需要培养造就一批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保护、设计策划的顶级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有热情和真诚,更需要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如果我们拥有数个像“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那样的领军人物和大师级专家学者,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步伐就会更快更顺利一些。一方面,需要培养造就和延揽招聘一批文化名人,为古城沈阳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历史上,沈阳曾孕育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文化人才。如今,有的方面人才尚显稚嫩,有的则处于青黄不接状况。比如,中国旅游胜地的突出特点是与宗教紧密相连,沈阳佛教、道教寺院仍然是人们趋之若骛之地。可是,沈阳还缺乏在国内外都比较著名的高僧大德。在美术方面,尽管沈阳名家作手如林,但缺少真正大师级艺术巨匠。在工艺美术品、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方面,尚缺乏名优新奇特的沈阳品牌和工艺美术制作高级人才。在其他学科和领域,也普遍存在类似问题。好在党中央和辽宁省委、沈阳市委已制定实施了正确培养和选拔使用人才的方针政策,好在我们已经积聚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专业人才和专家队伍,好在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只要我们以杰出的事业平台和较优厚的待遇政策,就能够吸纳各地和海外的高级文化人才来沈建功立业。在人才培养使用方面,应舍得投入,就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办好。另一方面,应把人才培养同提高文化经营管理人员和市民素质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人类社会要想和谐的生存下去,不仅需要良好的自然条件,而且要有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不是少数人能够营造的,它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参与。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视为整个人类社会环境保护的一部分,已逐步成为国际共识。从沈阳人文环境的实际情况看,还存在一定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提高全市人民的素质作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来抓,启动现代市民教育工程,从我做起,从爱家乡做起,从爱沈阳历史文化遗产做起,以“喜迎世园会,文明在沈城”活动为主线,促进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营造和谐安宁的人文环境。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出版《沈阳历史文化丛书》,重点研究和介绍沈阳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相关知识,为开展现代市民教育工程提供一套权威的教科书。应创办沈阳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培训班,对现有文化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提供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特别是应重点培养一批文化产业经理型人才,使他们在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应鼓励兴办各类社区市民学校,举办市民素质教育培训活动,促进市民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努力创造团结、稳定、和谐的社区环境,提高全市人民保护、热爱沈阳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

    实施红色旅游战略,是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当务之急。红色旅游是沈阳历史文化的一大支柱,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沈阳的具体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红色旅游代表着沈阳文化未来发展方向。在所有的历史文化中,红色旅游文化最能表现我们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光辉历史和先进文化。据悉,辽宁省有6地10处景区成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成员,沈阳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和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已榜上有名。

    此外,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刘少奇旧居纪念馆、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东北解放纪念碑、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纪念馆等,都是重要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发展沈阳红色旅游事业,应按照中央关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三贴近”的要求,把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结合起来,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积极发展沈阳红色旅游事业,既应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庸俗化、过度商业化,也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沈阳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在挖掘利用资源方面,重点应放在两部分:一是伟人旧居。新中国伟人在沈阳短期居住的有毛泽东(曾于1950年3月和1958年2月两次莅沈视察工作)、朱德(曾莅沈视察工作)、邓小平(曾5次莅沈视察工作);较长期在沈阳工作、学习的有周恩来、陈云等。他们在沈阳下榻或居住的地方及使用过的物品应妥善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适当时机应向公众开放,使之成为沈阳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建议在沈阳兴建“毛泽东像章陈列馆”、“新中国将帅书画陈列馆”、“我军军功章陈列馆”、“沈阳英雄模范纪念馆”、“沈阳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展览馆”等10—20个独具特色的展览馆;这样做既可增加沈阳红色旅游项目,提升沈阳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为沈阳增加历史的厚重感,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沈阳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使之成为进行爱国主义和光荣革命传统教育的示范基地。

    实施设施保证战略,对于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真正做到文化设施有保证,关键在政策和资金投入。在文化产业政策方面,应严格按照沈阳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在新建改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社区文化设施配套建设,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应纳入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发展规划中。在全市逐步建立社区宣传橱窗、科普长廊、阅报栏和社区文化活动广场,搞好图书室、文化站、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为社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在城市改造、土地置换、商业合作中,应保证文化设施原有地理位置、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及使用功能。对投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景区内居民搬迁的房地产开发商实行优惠政策,在旧城以外的土地开发中予以必要的补偿。在资金投入方面,应加大政府财政对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支持力度。据悉,“十五”期间,北京市为了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市政府共投入3.5亿元财政拨款,在3年内完成文物建筑修缮工程。

    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资金,既需要市财政的资助,也应按照沈阳和外地的一些做法,采取市、区、个人共同筹集资金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还是应该采取市场化运作方法,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支持中外投资者积极参与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文化产业建设。比如营建沈阳文化艺术品大市场(或称沈阳古玩城),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为了丰富各展览馆、纪念馆、陈列馆藏品品位,增强展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应由市财政设立一笔专项基金,并成立专家咨询组,在征得专家同意的前提下通过民间和拍卖市场等渠道购藏一批珍贵的文物精品,以充实各展馆馆藏文物,提升各展馆整体实力和布展能力。应建立和完善对文化事业的捐赠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给予捐赠者在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方面的优惠,鼓励社会捐赠文化事业,不断积累壮大沈阳文化发展基金。应鼓励支持市民捐赠个人收藏的文物和其它有收藏陈列价值的物品,对捐赠者应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加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能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沈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只要我们真正重视这项工作,一件事一件事地抓落实,就一定能实现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和各项战略任务,就一定能为构建和谐沈阳与和谐辽宁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规划网沈阳12月31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