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经济发展 >

“明日之城”追求文化资源的可持续

时间:2010-06-30 11:03来源:未知 作者:白雪松

    东方网6月30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昨天,以“城市愿景,城市战略”为主题的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暨国际建筑论坛在沪举办。早报世博记者专访了AECOM中国区总裁乔全生,请他对上海世博会的建设规划,以及上海的城市规划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不应仅关注建筑

  世博日报:上海世博会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乔全生:2010上海世博应该是世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参与的人数最多的。看到那些排队的观众,我就想即使是互联网时代,世博会也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现阶段仍然缺乏出国观光机会的国人来说,中国广大的群众借着这个窗口可以不出国门而更多地了解全世界。

  我还感觉到所有参展方都很诚恳地向中国人民传达自己的文化和理念。譬如像日本馆的朱鹮很用心地展示了自然生态与城市的关系。

  世博日报:世博园里的场馆、建筑,尤其是浦西园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与中国的大部分城市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乔全生:我不希望大家只看建筑,而忽视建筑内的展览。我比较担心因为时间不足,大家是否能够看到每一个馆内的展览品,是否能体验到每一个国家是如何阐述和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我一直都觉得建筑只是构建美好城市的一个元素。在当今社会上某幢建筑可能可以成为一个城市或者国家的标志,为人所膜拜。但是事实上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的单体,而是生态环境,水资源,人文和经济这些群体。

  上海是“实验之城”

  世博日报:伦敦大学城市规划教授彼得·霍尔在其名著《明日之城》中,对城市进行了分类,比如想象之城、田园之城、塔楼之城、纪念碑之城、企业之城、公路之城、褪色的盛世之城等等,如果要您归纳,您会把上海定义为什么之城?

  乔全生:我觉得上海是一个实验之城。上海一向被国人称为时髦和摩登,“时髦”这个词来源于英文单词“smart”,事实上smart本身是智慧的意思,摩登和时髦都来源于实验。

  作为前卫的港口和经济城市,上海一直都崇尚新文化、吸纳西方文化。但是它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文化,而是消化咀嚼后融入本土特色,最终演变成适合中国的特有文化,并且为内地所推广。这次的世博,就很有代表性。

  世博日报:这种实验是不是需要付出代价?如:不少市民都说很多郊区新城道路都很宽,房子很漂亮,但就是有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的感觉,交通和生活配套都不太方便。

  乔全生:这是一个规划的问题,现在中国的就业人口和中高层收入者基本上还是集中在核心城市里。

  不过,将来这些新城、小城镇有了经济实力,它们就会吸引不同收入阶层的人。在他们的生活过程中就会需要一些生活配套的设施。

  世博日报:除此之外,您还觉得上海抑或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还有哪些欠缺之处?

  乔全生:我觉得任何一个一流的城市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就上海而言可能就在于新城建设过程中,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人性的尺度上,对于老城改造需要一些更多创意的法令和法规。

  在上海作更多领头角色时,不能忘记城市建设和交通建设的结合。非常欣慰上海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比如把建设和交通的管理部门合并成建设交通委。

  世博日报:面对这种种的不足,我知道政府和设计师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补救。比如您主持设计的陆家嘴人行环道,您能详细介绍一下这其中的前前后后吗?

  乔全生:想到用人形环道来补救也是基于以人为本的出发点。这一点首先要感谢政府的决心。

  回到陆家嘴最初的设计,当初大家更多是以鸟瞰图来做这个设计,以一个模型的方式去看待这个城市。而忽略了人是切切实实生活在这个城市,需要“行走”在这个城市之中。当地面上的空间不堪使用时,我们利用了一些地上连廊,让人更好地行走。

  世博日报:您主持设计的苏州工业园尤其是金鸡湖这一块就非常的棒,将生产和生活、古典和现代、商业与居住、景观与建筑等等都非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而且这里的生活非常便捷非常人性化,根本不像是传统意义的工业园区。

  乔全生:这个设计是十多年前做的,当时我们的概念就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中国多的是人,少的是土地和资源,所以我们的核心就是资源开放,让湖成为亲水平台,让空地成为公共广场,让草坪成为人人都可以自由休憩的场所。

  通过设计让低碳不“苦”

  世博日报:低碳城市、生态城市是现在的大热。我们能不能通过规划和设计让低碳、生态成为一种自由自在的享受而不是负担?

  乔全生:我不觉得节能减排就一定要做苦行僧。比如空调本身技术上就需要革新,在科技和选材方面都可以降低碳排放。低碳节能的技术做到很容易,关键是系统的理念。所以在系统规划的时候就应该将理念融入设计里。

  例如,骑自行车本身并不是一件苦事,在国外很多人都用骑自行车来健身。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苦”,是因为中国没有一个舒适的骑自行车的环境——空气浑浊,轨道交通不方便携带自行车等等。而在国外一些城市,除了自行车道,很多公司甚至专门设有淋浴室,可以让员工方便地更衣。

  世博日报:由于城乡的单向流动,还由于乡村和城市的深刻鸿沟,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归宿感,这个问题有没有可能通过城市的规划设计或是城乡的良性互动得到一些解决?

  乔全生:这里更需要的是城乡统筹,除了大都市外,我们还应该寻找三四线城市的经济产业,吸引人才去这些城市就业和发展,而不是单单地发展观光旅游业。

  我们除了城市建设和基础建设外,还是更应该重视经济规划和产业规划,不应该盲目去追求眼前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可持续性发展。

  世博日报:最后,想请您再归纳一下,您的心目中“明日之城”到底应该是什么模样?

  乔全生:我很欣赏德国馆的主题“Balancity”,中文也可理解为“和谐城市”。城市是平衡的,我们不该过多地去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体建筑,未来城市发展我们应该更多地去追求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空间的关系,追求文化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一种从建筑到“境筑”的转化。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