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风采 >

“破解大城市病我们还缺城市文明”

时间:2014-01-14 15:39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张然
京华时报记者张然
京华时报(微博)记者张然

  李伟东(1972-),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记忆、社会流动和社会政策。近年主要致力于社会建设和城市政策研究,由其担任主要撰稿者的专著《北京社会建设创新研究》涉及到大城市人口管理、交通、水资源、垃圾处理、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多个热点问题,近期即将出版。
  中国的大型城市正步入“城市病”集中爆发期。
  “新兴+转轨+转型+快速城市化”使得我国“城市病”问题更具复杂性、综合性。作为超大城市的首都北京,如何避免各方面问题发生“共振”,触发系统性城市运行风险,值得深入思考。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伟东表示,破解城市病,我们还缺城市文明。
  积累资源过多,带来人口过度集中
  京华时报: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您认为造成城市病的根源是什么?
  李伟东:从根本上说,大城市病既是发展之病,也是人口过度集中之病。当然与城市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水准都不无关系。多年以来,首都北京积累了过多的资源,形成了自己特殊的发展优势,也成为全国有志气、追求进步和美好生活的人民向往的地方。这种超强的积聚效应导致对人才有巨大的虹吸作用,当然后果就是带来了人口的过度集中。
  大气环境问题更重要的原因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最近中科院发表的数据显示,北京市大气污染主要罪魁祸首是石化燃料等,这与城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有重要关系,比如水泥、钢铁等产业环境污染就严重,而且大量依赖燃煤能源等,也对环境有重要危害,这些都只有通过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才能从源头完成治理。
  只有盲目城市化才会产生城市病
  京华时报:城镇化过程中如何避免城市病?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李伟东:城镇化是否必然产生城市病?我觉得还需要仔细考虑。城市化是一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工业、第三产业取代农业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我觉得,科学的城市化并不必然产生城市病,只有盲目的城市化才会产生城市病。西方在城市化过程中是有大量所谓城市病发生,比如洛杉矶的化学烟雾事件、伦敦大雾污染,但是别忘了我国是后发国家,我们现在的城市化过程西方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完成,他们那时候是有城市病,我们则完全可以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最大限度避免城市病的出现。
  京华时报:如何才能扬长避短?
  李伟东:城市化要避免城市病,科学合理规划最重要。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到处都在做,但是首先,规划的地位不高,没有神圣性,随意更改规划的现象到处都有,这是不可想象的事。规划如果可以随意被突破,那也就失去了科学性,失去了规划的价值。所以要避免城市病,提前科学规划,加强规划的地位最重要。所谓“未雨绸缪”就是这个意思,毕竟有大量的发展经验可以借鉴,很多城市病都是可以预见到的,比如交通、水处理、垃圾处理,只要规划好,是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出现不良社会后果的。
  应彻底放弃单纯追求GDP
  京华时报:北京治理城市病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伟东:措施很多。比如为了避免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北京早在1994年就制定了绿化隔离带政策,并且在新世纪加速实施,建设绿化隔离带100多平方公里,对改善城市居住环境、避免城区密不透风、摊大饼式的发展布局有重要作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北京市从2008年开始机动车限行,公共交通长期实行低票价,鼓励公交出行;2010年底又开始小轿车购买限号,控制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都有一定的效果。再比如水污染管理,北京市一直在探索再生水利用,利用率也相当高,但是无奈水处理设备更新追不上人口增长速度,所以公众看到的就是市区内河湖污染严重。
  京华时报:未来还应采取哪些综合措施?
  李伟东:首先要彻底放弃单纯追求GDP,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同时还要积极进行现有产业转型,把环境不友好的产业都清除出去;把能源结构升级也提到重要地位。
  还要坚持空间布局合理,积极促进新城建设,保持功能区定位明确。建设新空间一定要避免出现天通苑这种单纯的睡城,一定要首先考虑产业结构谋划,没有产业人民无法生活,任何美好设想都无法实现,也就不能在当地保留就业,城市交通等方面的压力就无法减轻,所以合理空间布局要产业先行,功能定位第一。
  通州、大兴、昌平,甚至更远的顺义、房山,现在都有了轨道交通,是发展新城市最佳时机。其他的区县我觉得都可以按照新城的模式发展起来,只有一个个小的城市中心建设起来了,老北京三环以内的地方才能焕发新的活力,才能保持高效率。
  当然我个人觉得解决北京城市病最好是迁都。大衙门都离开了城市中心区,城市统筹发展的能力提高,可以留下一个伟大的城市,新建一个高效的行政中心。
  新城建设应提到战略高度
  京华时报:您认为北京破解大城市病的路径如何?从何处入手?
  李伟东:要说路径,从城市来说就是要转换产业、分散人口,重点就是把新城建设提到真正的城市战略高度;每一个新城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有吸引力的空间,有产业,有特色,能工作,也适宜生活,这既是路径,也是破解城市病的重点。因为只有这样人口才能真正分散出去,城市功能才能真正分担开来,一个有机的大城市结构才能真正形成,摊大饼的北京也就不存在了。
  还有一个微观路径就是从个人和家庭来说,要建立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是微观的重点。城市不是政府的城市,是每个市民的城市。只有每个市民都从自己的一举一动中反思城市病的根源,从自身中挖掘这个病的病因,并且下手自我治疗,这才是最终克服城市病的微观基础。大家都关心城市,而不仅仅是抱怨;大家都是主人,而不仅仅是看客,北京的城市病才能最终被克服。
  城市治理缺乏协商传统
  京华时报:目前破解大城市病,我们还缺什么?
  李伟东:缺城市文明。在城市治理上,我们缺乏协商的传统,民间社会往往过于依赖政府的决策,参与意识和渠道都比较薄弱。其二,在生活方式上,我们的城市居民也多是从农村地区移民而来,目前北京城里居住的人口中,三代以上的老北京并不多,城市生活更细致、精妙的内容往往都被忽略,大多比较粗放;城市生活需要的一些基础知识,如对垃圾的处理、对水源的处理,都没有很精细地被普及、贯彻,自然影响城市生活质量。其三,城市人文积累不深厚的后果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大多止于功利层面,每个人都想在城里安家,可是每个人也都不把城市当自己的家,到处都能够看到那种标语,“哪哪是我家,什么什么靠大家”,说得不到位。不能靠大家,靠的是自己。乱扔垃圾,乱倒脏水,乱停车……谁家过日子这样?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