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风采 >

吉林四平打造特色文化城提升“软实力”

时间:2012-06-20 09:55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崔维利 王纪佳

    曾经,“四战四平”使它成为闻名遐迩的“东方马德里”;
    如今,作为东北亚地区的节点城市,它被誉为哈大经济大动脉上一颗璀璨明珠;
    深厚的历史积淀是悠悠岁月留给四平的一笔宝贵财富,蕴含于区域文化之中的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与和谐之魂,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最深厚、最持久的精神支撑。
    “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我们要立足区域文化资源,突出特色引领,擦亮文化这块金字招牌,不断提高文化凝聚力,努力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内涵,为四平发展聚集人气,让四平百姓更有‘精气神’。”四平市委书记刘喜杰说。
    传承历史文化精髓把握文化发展新机遇
    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四平独具一格的文化气质和多姿多彩的文化底色。红色文化声名远播,工业文化基础丰厚,满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承载着历史烙印的特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四平牢牢抓住文化发展繁荣的政策机遇期,乘势快上,打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色文化城。
    四平地处长白山脉、科尔沁草原和松辽平原的结合部,有6000多年的文化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二龙湖古城遗址是战国晚期燕国的一座县城,为当时东辽河上游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塞,之后汉代的一面城、辽金时期的偏脸城、明末的叶赫城,直至清末的四平街站。解放战争时期,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北国英雄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平文化事业迅速发展,文化投入逐步增加,文化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近年来,四平多次成功举办享誉国内外的大型活动和异彩纷呈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创作方兴未艾,推出了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精品;文博工作再现亮点,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四平市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8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51处,市级155处;四平战役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先进集体,伊通满族博物馆成为国家民族博物馆分馆,叶赫满族生态博物馆已在国家文物局立项,叶赫镇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些都是四平文化扬帆起航的有利条件和基础所在。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兴起吉林文化建设新高潮。四平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委精神,迅速召开了中共四平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牢牢抓住文化发展繁荣的政策机遇期,以“攻坚克难、求富图强”的四平精神为引领,开创四平特色文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围绕“一主五辅”打造文化发展新格局
    四平市创建特色文化城的总体思路和布局是:以挖掘研究、整理传承萨满文化遗产为主导,突出发展红色文化、以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为代表的诗词文化、玉米文化、工业文化和二人转文化,形成“一主五辅”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萨满文化古老神秘。在满族社会孕育及发展过程中,萨满文化在满族民众中已形成牢固的宗教信仰心理基础,堪称进行满族文化历史研究不可多得的“活化石”。满族文化在四平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四平通过剔除摒弃愚昧、迷信的色彩,传承弘扬科学、艺术的内容,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新高度,创造艺术表现的新样式,积极拓展文化影响的新领域。
    红色文化鲜明昂扬。四平的红色文化应当上溯到1898年中东铁路南满支线铺设,整整半个世纪里,四平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形成并表现出鲜明昂扬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深入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对打造具有四平特色和广泛影响的红色文化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人转文化历久弥新。近年来,二人转所散发的艺术魅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四平作为二人转之乡,300年来,一代又一代二人转传人,创作传唱一部又一部经典曲目,为二人转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其流行范围甚广,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动人的《长相思》的作者就是与辛弃疾、李清照并列中国三大词人的著名叶赫后人纳兰性德。四平积极发展以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为代表的诗词文化,以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依托,成立纳兰性德研究会,建设纳兰性德文化广场,兴建纳兰性德主题公园,修建纳兰性德诗词碑林,设立纳兰性德文艺奖,拍摄电视连续剧《纳兰性德》,通过扩大文化名人影响力,传承百年诗词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玉米文化独具特色。四平作为农业大市,位于素有世界“黄金玉米带”之称的松辽平原腹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得天独厚的玉米资源,就像一条纽带,连接农业和工业,连接农村和城市,连接四平和国内、国际市场。四平紧紧围绕玉米做文章,积极推介玉米文化,变资源优势为文化优势。仅用7天时间,就获得了国家粮
    食协会的认可,把公主岭市命名为“中国玉米之乡”,并在2011年9月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公主岭玉米节,同年12月,又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玉米产业博览会,成为四平打造玉米文化的一个亮点。
    工业文化深厚绵长。四平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老工业基地影响较大,工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平特色工业这一主流文化,他们不断推进特色文化与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坚持不懈地抓好工业项目,提升金士百等新兴名品的效应,努力打造一批像七八十年代的四平牌大客车、东风牌联合收割机、白山牌肥皂等具有四平工业文化标识的名优产品,重振昔日老工业基地雄风,营造更加浓厚的工业文化氛围。
    整合区域文化元素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四平把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亮点,扶持文化企业不断创新、做大做强。通过整合域内文化元素,加强对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的规划,形成文化产业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引导文化消费,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物流、工业、建筑、商贸等行业融合,提高城市经济的文化附加值。截至2011年底,四平市各类文化经营单位发展到340多家,GDP占全市的2.4%。
    文化传承,让红色文化产业经久不衰。随着国内红色旅游悄然兴起并迅速升温,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专项特色文化产业形式已经步入一个共同关注、新兴发展的阶段。四平充分利用“四战四平”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历史遗迹、遗存,开辟出一系列新的红色旅游景点,形成了以战役纪念馆、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塔为重点的系列红色旅游品牌,不断提升英雄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英雄的精神和事迹与旅游相结合,倾力打造红色文化产业。2005年被国家列为全国100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全国30条精品旅游路线第26条的第一站,在全国的红色文化画卷上书写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底蕴,让民俗文化产业后劲儿十足。四平依托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瞄准市场巧妙运作,加大对重点民俗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打造了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吸引力的民俗文化产业品牌,做富裕百姓文章,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形成萨满文化品牌。四平的萨满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的风情萨满园,集合了北方诸多少数民族的萨满文化信仰遗存;萨满文化展览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将萨满文化的诸多内容完整展示出来的展览馆;萨满图腾林规划占地3000平方米,是国内最壮观的图腾林。随着民俗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四平市致力于将伊通满族自治县这一萨满文化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打造成为世界萨满文化之都。
    打造叶赫满族文化品牌。叶赫古城素以“皇后故里,凤翔之地”蜚声中外。浓郁的满族民俗气息和满族特色的古镇建筑,让整个叶赫古城充溢着满族民俗文化的风情韵致。四平大力弘扬满族民俗文化,创造叶赫旅游品牌,从2009年至今,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中国·叶赫满族民俗旅游节大型主题旅游活动,丰富的节庆活动深受国内外游人的青睐,达到了以节兴旅的目的。
    时尚元素汇聚民俗新品牌。四平市与中央电视台联手打造大型综艺节目《欢乐中国行·魅力四平》,将现代的时尚文化元素与传统民俗文化相融合,使观众在享受现代文化元素的同时,感受魅力四平,使四平更具竞争力,文化更具影响力。
    文化特色,让传统文化产业生机焕发。二人转艺术是四平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所在。梨树县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二人转之乡”,使二人转成为四平地域文化的一个亮点,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四平充分发挥这一品牌效应,乘势而为,在曲目创作、市场拓展、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上全面提升、推进,积极推进二人转特色产业园区、二人转培训演艺基地等项目建设,让二人转这一传统文化释放更大经济效益,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新风尚,成为四平特色文化的显著标识和强势代表。
    文化活力,让新兴文化产业潜力无限。作为知识密集型新兴文化产业,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四平市通过加大对新兴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对民营
    文化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为它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让形式多样的现代新兴文化产业不断做强、做大。
    动漫产业演绎四平新传奇。四平结合对历史文化、人文环境的特色考量,以年年文化传媒公司为龙头,积极打造亿豪动漫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现已成功引进动漫企业8户,总投资1.4亿元,规划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的创意数字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于去年7月开工建设。2011年6月8日,由四平年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生产的原创大型三维动画片《七星传奇》登陆央视一套综合频道,随后还将陆续在全国400家卫星频道滚动播出。在第四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七星传奇》第一部26集以及图书、玩具等衍生产品,得到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影视剧创意产业迈上新台阶。四平市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组织、筹划和运作,在省广电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梨树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协助下,由市广电局与上海剧酷传媒公司、北京同乐机构合作拍摄的反映四平市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32集电视剧《阳光路上》于2012年1月13日起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剧场播出。2011年11月28日,吉林省首部以关爱计生家庭幸福和解决空巢家庭痛苦为主线,反映四平计生关怀文化的电影《巢》开机仪式,在梨树县十家堡镇举行,该影片填补了新时期我国计生领域影视作品发展史上的空白,摄制完成后,将在央视电影频道首播。
    出版印刷产业打造发展新元素。吉林省金星教育出版产业园建设项目落户四平,金星教育集团是一家集中小学教育图书研发、出版发行、数字化出版、网络教学平台、教育会展培训、教育类动漫产品开发、教育网络运营的教育机构。该项目于2011年10月正式破土动工,今年将投入使用,不仅填补了该市出版印刷产业的空白,同时也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扩大文化事业影响力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四平坚持政府主导,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同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并举,让百姓更多的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不断扩大文化事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实施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四平加快构建以大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城乡、服务优质、管理有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平台,实现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全覆盖,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平市内全覆盖,不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
    目前,新建四平市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朝鲜族艺术馆)和大剧院的“三馆一院”工程,现已完成选址工作,并在国家立项,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核定4380万元。建成后的“三馆一院”将是一个具有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和展示功能的文化设施,可满足百万人口城市的文化需求。同时,积极筹建萨满文化博物馆、叶赫博物馆、四平名人蜡像馆等专题馆,研究和制作具有四平
    特色的城市雕塑,提升城市的景观形象。充分利用文体设施资源,大力开拓大型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会议展览等文化市场,提高设施使用效益。
    开展“文化七进”活动。为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切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丰富百姓的文化餐桌,四平市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开展了全面覆盖群众文化的“文化七进”活动。
    一是文化进社区。蓬勃发展的社区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居民文化品位的主要抓手,不断丰富着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实现了“同住同乐”。目前,四平市已建设了76个社区图书室;组织了160人次,深入社区开展“优秀讲座进社区”活动;参加了全国送选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展了“公益活动”、“便民服务”、“文企联姻”等一系列活动。
    二是文化进广场。英雄广场每年从“五一”到“十一”周周有文化活动,月月有文艺晚会,参与演出与观看群众累计几十万人次。举办英雄广场之夏文艺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有“红歌颂七月”大型歌咏比赛,打造了四平独有的红歌演唱活动品牌;连续在广场举办了六届“九月鲜花”文化展演周,每届参与演出的文艺骨干近300余人。
    三是文化进村屯。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四平市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惠农活动,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以文乐民、以文育民、以文富民,提高农民素质,倡导文明新风。截至目前,全市开展文化惠农、送戏下乡演出330余场;建立农村文化大院470个,农家书屋建成1194个,75个乡镇都有了综合文化站。
    四是文化进企业。四平树立“用文化管企业”、“以文化兴企业”的理念,通过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挖掘企业精神内涵,培育员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文明度、美誉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生产力,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已组织公益性演出和商业性演出达270余场。
    五是文化进校园。四平将各类文化活动与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创作文化内容的黑板报、校报校刊、广告牌、标语、宣传栏,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诗词朗诵、漫画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故事征文、班会活动、队委会活动、征集格言警句,不断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陶冶学生情操,活跃校园生活。
    六是文化进机关。四平大力加强机关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才艺展示、座谈交流、联谊联欢等活动,激发广大机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的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开展的红歌演唱会上,四平市直机关有1500多名干部参加了演唱活动。
    七是文化进军营。为促进四平“双拥”工作,丰富军营文化生活,《四战四平图片展》走进沈阳军区驻四平空军某部进行讲解。与部队合作开展多项文化活动,为该部队建设图书分馆,由文化局指导编排的歌曲《听党指挥》代表吉林省报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荣获一等奖。今年,沈阳军区《前进报》三次报道四平军地合作开展的文化活动。
    打造精品文化工程。四平不断探索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方式,致力于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精品文化工程。将已经形成品牌的大型文化活动发扬光大,2010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元宵灯会及元宵焰火晚会,每年都吸引近百万人次前来观展,让百姓在赏灯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已成功举办两届《叶赫风情》大型文艺晚会,今年7月18日将举办第三届,晚会通过国内外著名演艺明星的倾情加盟,从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等众多角度,综合展示四平市的魅力,提升“吉祥宝地、魅力四平”的知名度、开放度和美誉度。
    同时,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生产创作一批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鲜明四平特色和较高艺术价值的精品力作,力争“十二五”期间至少有一部作品入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有更多的作品入选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积极筹备参加吉林省第六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推出大型实景歌舞剧《凤起叶赫》,使其成为四平的品牌节目。
    发挥文化人才作用。创建特色文化城,人才是关键。四平通过开展“四平文化名人”评选活动,深度发掘各类文化人才,力争在3年内引进5名左右的国内文化知名专家和5名左右的高级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建立起30人左右的“四平文化名人”团队和100人左右的后备人才团队,塑造10名左右在国家、省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领军、领衔名人名家,充分发挥文化名人的辐射效应。
    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推介力度。自明清至民国初期,四平涌现出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打响中华民族抗战第一枪的马占山、著名爱国人士杜重远、在中国评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筱桂花、开辟四平新街市的尹寿松等历史文化名人,有选择、有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名人推介工程,对外提高四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内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