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中国 > 艺术资讯 >

用牡丹绘出中国版图的书画家柳晓叶

时间:2010-10-16 17:09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柳晓叶为香港回归创作的巨幅篆体《沁园春·雪》
 
柳晓叶即兴创作
 

  胶东在线网12月14日讯(记者 赵庆欣)她出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幼年时因战乱被寄养在牟平。她是著名诗人柳倩之女,可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父女才重逢。她通过努力,在多个领域开创了自己的艺术事业,再次印证了虎父无犬子这句话。每逢大事件,她都会通过书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祝福。她,就是诗书画印并举的艺术家柳晓叶。

  用大作品来纪念大事件的艺术家

  柳晓叶过着普通而紧凑的生活。为了避免外界干扰,每天凌晨1点多起床,作画、写诗,有时会在4、5点钟的时候休息一下,然后开始一天的活动:做家务、义务教授朋友的孩子绘画、参加各种笔会、和票友一起唱京剧、打太极拳练太极扇,当然每有空闲总不忘了画上两笔。常年握画笔,柳晓叶的右手食指已经变形,丈夫为此颇有微词,她就把丈夫支开,把家中其他人打发走,一个人在安静的家里创作。

  1997年香港回归,柳晓叶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用篆书写在了5x3米的画纸上,从此每逢大事件,她都会用“大作品”来纪念。1999年澳门回归,她绘制了巨幅的“芙蓉出水绿荷塘”。2008年奥运会,她在100多天的时间里,用2008只牡丹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五环,有人劝她捐赠出去,但她舍不得,又创作了一幅只绘有208只牡丹的“小五环”,送给奥组委。2009年国庆60周年,她更是绞尽脑汁,绘制了一幅巨型的中国地图,主要的城市都用牡丹来代表,共用了二三百只牡丹,版图外点缀着和平鸽,“台湾、香港、澳门都和祖国大陆用根蔓连着,代表了它们和祖国根脉相连。”

  66岁的柳晓叶心态异常好,绘画时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唱出歌来。她说,她是一边唱着“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边完成巨型中国地图创作的。她有着天然的诗歌灵感与丰富的想象力,采访间歇面对楼外青山,她脱口而出:“远望高山影壁空。”坐火车的时候,她会想象牡丹随着火车一起走,“车轮滚滚近黄昏,红日染红伴暮林。无尽郊原都入梦,娇花绿翠掩路尘。”下车后,她会一边回味着车上顺口捻来的诗作,一边创作出一幅动感十足的牡丹。

  诗书画印并举 最是痴迷牡丹

  柳晓叶痴迷牡丹,这要缘起于她的童年,15岁以前柳晓叶住在烟台牟平,二姐家的后院种着一些牡丹,非常漂亮,这给幼年的柳晓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牡丹的形象“深深烙在脑子里,我经常到那里看牡丹,决心长大了以后一定好好学习,做一个好的画家,把牡丹都画下来。”后来柳晓叶在东北工作,连哄孩子的办法都是在土炕上画牡丹。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柳晓叶连拜名师,又得到了父亲的指导,还去中央美院进修了两年多,艺术上的造诣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柳晓叶回忆,她遇到的第一位书画大家是徐北汀,曾偷偷地跟徐北汀学山水,还学习过以画驴闻名的黄胄的笔锋,向董寿平请教过画竹子,后来又学田世光的工笔。柳晓叶正式拜过的师傅,有两位,第一位是娄师白(齐白石入室弟子),第二位是胡絜青(老舍妻子)。

  柳晓叶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不可能全教,只是学老师的技巧,学老师的用笔,一切东西还是靠自己。拜师了还是要闯出自己的一条路。”她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艺术创作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柳晓叶的牡丹雍容华贵,跟别人都不一样。她说,创作时她用的是滚笔,“一笔出三色”。长期公安系统的工作养成了她雷厉风行的创作习惯,“说走就走,说干就干”,快、准、稳、韵,都要渗透在里面。相熟的画家都不敢和柳晓叶比创作,“我们一幅还没画完,她都画出来两幅了。”采访现场,在缺少各种工具的前提下,柳晓叶15分钟内创作出了一幅包含三朵牡丹的画作,栩栩如生,让人惊叹。创作时大多数人在画,而她是在写,用气和心在写,把真实的东西真正地反映出来,然后再用手涂写出来。在创作大画的时候,她往往提气弯腰,尽兴挥毫,将快、准、稳、韵发挥到了极致。她的成绩得到了娄师白和胡絜青两位恩师的认可,当代书法大家沈鹏也评价说,晓叶的牡丹艳丽而不腻,招人喜欢。

  柳晓叶还有一项绝活,她的画作,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吮笔技法,即使悬挂多年,也依旧能保持鲜艳,如今人们了解并会使用这项绝技的并不多。

  记者问到柳晓叶诗书画关系的问题时,柳晓叶即兴赋诗:“诗出心灵句句精,书法骨架练真功。画是容貌神似锦,红印点缀最成章。”她表示,诗是随口说的,可能不很准确,但表达了她对艺术的理解,诗书画是一种唇齿舌的关系。“一个好的艺术家,要诗书画印并举。”她拿出了《柳倩柳晓叶父女诗书画集——百幅牡丹图》介绍,这本集子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编排,柳晓叶的父亲柳倩为每一幅作品题了诗,“父亲的字配上我的画,觉得不合适的地方再用印章点缀。”

  感谢伟大的母亲于维花

  直到现在,柳晓叶言谈中仍不时流露出牟平口音。她在牟平生活到15岁,此期间她得到了诗书画的启蒙。

  她的养母于维花是位伟大的母亲,在养活自家几个孩子的同时,收养了两个革命后代,柳晓叶就是其中之一。很小的时候,柳晓叶看着母亲在油灯下刺绣、白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母亲就手把手教她绘画,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画了一对鸳鸯”。

  养父张喜道则有意培养柳晓叶往文艺方面发展,“哪有唱(京剧)的,都带着我去,九岁就出演角色。”

  童年的柳晓叶也表现出了极强的天赋,养父母家里没文化,但她从小就会说快板顺口溜,13岁即可把看到的东西写成新诗,上学时“大仿(毛笔字)”总是得“双圈”(相当于现在的100分)。她把这一切归于父亲的基因。

  66岁的柳晓叶如今精神头依旧十足,诗、书、画是她每天不离口的三个字,采访临近结束,柳晓叶这样表示:“我前半生主要忙工作,后半生要靠诗书画走遍天下。”

 

柳晓叶作品
 
柳晓叶作品
 
柳晓叶作品
 
柳晓叶作品
 

  人物简介

  柳倩,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剧作家、老红军。1911年1月10日生于四川荣县,就读于国立成都大学,1932年与穆木天等发起了中国诗歌会,1933年参加左联。曾任中国书协两届常务理事和中国书协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会长,是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创始人之一,并任副校长、教授。柳倩先生曾出版了多部诗集和编改整理戏曲。

  柳晓叶,柳倩长女,1943年生人,战乱中寄养在烟台牟平。1958年参加工作,先后得到著名画家徐北汀、胡洁清等名师指导,尤其是1985年父女团圆后,深得柳倩先生和书画界诸位大师真传。曾出版《柳倩柳晓叶诗书画集(百幅牡丹图)》、《柳晓叶诗书画集》、《跟爸爸学诗》、《喜见回归》、《豆蔻年华》等。

  为了报答烟台父老对柳晓叶的养育之恩,1999年,柳倩先生将父女两人多年的书画、诗词作品和收藏品赠给山东人民,由烟台图书馆珍藏展览。柳倩、柳晓叶父女捐赠的珍品包括柳倩先生的书法107幅、柳晓叶牡丹图106幅,柳倩、柳晓叶收藏的历代石刻拓片100幅,柳倩、柳晓叶诗书画出版物118册。2007年,烟台市政府拨款15万元,对陈列馆重新装修,常年陈列展出。

  (责任编辑:杨宇飞)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