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中国 > 艺术资讯 >

在极地挥毫泼墨的女画家

时间:2010-10-16 17:01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南极、罗布泊,这些名词在许多人脑中大概代表着荒凉和冷寂。然而,它们在一个柔弱的女人眼中,却意味着惊人的美丽和取之不尽的“财富”。她,是世界上第一位登上南极的女画家、第一位成功纵穿罗布泊的画家。昨天,63岁的陈雅丹在中国科技大学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在科大东区活动中心5楼看到陈雅丹时,她正夹在人群中观看科大学生的藏书票展览。听到记者的采访要求后,她立即说:“好的,我们找个清静的地方。”一走进那间洒满阳光的会客室,陈雅丹笑着舞动手中的提包说:“这里好!开始吧,想问什么?”随后,在她轻松的话语中,记者得知,这位不时表露些孩子气的女艺术家有着那样不同寻常的经历。

 

    冰天雪地中的女画家


    为了参加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合肥·国际藏书票提名展”,在纷飞的大雪中,陈雅丹第一次来到了合肥。她说,这是对她最好的欢迎仪式。因为雪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

    ·“我也要去南极!”·

    25年前的一个傍晚,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这样一条消息:中国第二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任务,乘船回到祖国。看着画面上那些黝黑粗粝的脸、褪成粉色的大红羽绒衣和那种稳重坚实的步伐、睿智沉静的微笑,当时已年近40岁的陈雅丹的心呼地热了起来:这是些怎样的勇士呀!一粒埋藏在灵魂深处的种子猛地被激活,她脱口而出:“我也要去南极!”

    看着陈雅丹冲动的样子,一位朋友摇了摇头,淡淡地说:“去南极,谈何容易?”然而,深深了解妻子性格的著名画家李宝林却仿佛已经看到了事情的结局。他知道,妻子内心潜藏已久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愫正热烈地呼应着南极的召唤和挑战,那些南极归来的热血男女给予这位艺术家的是震撼和感动。作为一名画家,作为一个著名地质学家、著名探险家的女儿,她会极其珍视这种感动……

    正如那位朋友说的那样,一个女人想去南极谈何容易!她找到相关部门时,人家只给了她一句“你们画家想去南极,等以后吧。”思来想去,陈雅丹最后决定试着写信向康克清同志求助。让她惊喜的是,康克清很支持她的想法,并立即向国家海洋局南极办公室作了批示。1986年大年三十那天,陈雅丹终于踏上了南极大陆。

    ·做个南极人·

    自从踏上南极的土地,陈雅丹便和科考队员们一起开始了艰苦的奋斗。当夜12点,人们正在休息,忽听有人喊道:“卸货啦!”人们一骨碌爬起来,冒着刺骨的大风奔向码头。极地的风有多狂暴,一般人很难想象,总之,一钻出小屋,就像有千万条鞭子抽打你的脸,而科考站的旗帜换上仅一周,就会被风撕裂成碎布条,所以,各国的国旗每周都得换一次……陈雅丹个子虽小,跑得却很快,到了码头她才发现,货物都是很大很重的箱子,要是平常她肯定搬不动,可现在是在南极!陈雅丹知道,在南极工作的人都有一种忘我精神。陈雅丹咬紧牙关使足劲,哈,那大箱子居然被她扛了起来!

    一船货卸完,大汗淋漓、筋疲力尽的陈雅丹才发现,本来就不黑的天已经大亮了……为了驳船更方便地靠岸,从第二天起大家便开始修码头。陈雅丹的任务是往大汽油桶里装石子,这是个力气活,大号铁锹撮满石子再举起来装到齐胸高的大汽油桶里,陈雅丹干起来是真吃力,可是,这是南极!几天来她看见队员们没一个给自己留一点力气,个个全是汗流浃背,摘下帽子,脑袋便像蒸馒头的锅,腾腾地冒热气!

    她还亲眼看见,这里的人们干起活来,没人叫就想不起吃饭,也亲眼看见好几个队员端起碗还没盛饭,便坐在椅子上睡着了……看着他们被极地的狂风吹裂的脸,看着他们由于上火或缺少新鲜蔬菜而起泡、开裂的嘴唇,陈雅丹的心很热很热,她进一步理解了南极,她在心里为这些赤诚的南极人画了一幅壮士图!

    ·留下“三个太阳”·

    一天,新闻班长带陈雅凡去西海岸,“过沼泽地时踩石头,千万别踩别的地方!”张翻译在身后不停叮嘱。陈雅丹一边准备画具,一边随意地答应了一声。顺着冰的峡谷一路走去,他们来到了美丽的玛瑙滩,满地白色的、半透明的玛瑙引得陈雅丹心动,她早忘了张翻译的话,低头拣起玛瑙来。忽然,她觉得脚下一沉,身子开始下陷,而且越着急越挣扎陷得越深……就像有一种力在往下吸,不一会儿就没过了膝盖。看着远去的伙伴,陈雅丹越发心慌,站不稳,一头跌在沼泽里!

    幸亏伙伴们及时赶了回来,把落汤鸡一般的陈雅丹救了上来!看着已经被冰水冻得发抖的陈雅丹,伙伴们关切地问:“怎么样,画家?”已然把自己当作南极人的陈雅丹咬了咬牙,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

    在西海岸,陈雅丹穿着冻得棒硬的裤子,画下了屹立千年的冰障、懒洋洋的海豹和凶悍的海狼。回到基地,陈雅丹发现自己的脸已经被风吹肿了,裂着口子,但看着写生的成果,陈雅丹欣慰地对自己说:“不虚此行。”

    40天的南极生活就要结束了,考察队的朋友们恋恋不舍地和陈雅丹告别。他们说:“画家,给我们画幅画留下吧!”一面山墙随后被收拾出来。已经把全副身心融入南极,被南极的一切深深吸引、深深感动的陈雅丹心里一热,抓起一顶安全帽,舀了些船上的油漆,挥笔在山墙上画了一幅壁画,那画上有三个太阳,照耀在茫茫雪原上,一个红,一个绿,一个白。红太阳象征着热情、忘我的人类精神;绿太阳象征着大自然蓬勃的生命;白太阳象征着皑皑的雪原和纯洁无瑕的心灵。被这寓意深刻的太阳照耀着的,还有科考队员、海豹和企鹅们……陈雅丹希望,这三个太阳也将全世界照耀得如南极一样美好纯净。

    此后两个月,她在冰天雪地中创作了200多幅速写和水墨画,还创作了一幅长5米、宽4米的大型壁画《三个太阳》留在南极长城站。

    ·第一次个人画展·

    回到北京,陈雅丹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陈雅丹南极之行画展》。画展开幕那天,清早推开门,陈雅丹惊讶地发现,下雪了!在这个对她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她看见了自离开南极后久违的雪花——你们是从南极特意赶来的吗?那么遥远的路,你们该是怎样忙不迭地飞舞,日夜兼程啊!看着漫天飞舞的小雪花,陈雅丹心里充满了感动。她觉得,面对着世上的功名利禄,只有内心深处的一分感动才是最珍贵的。自己之所以那样义无反顾排除万难去南极画画,就是因为心里有一种感动,为这感动去吃苦,她感到无比快乐。

 

   “生命禁区”的探险者


    ·名字连着罗布泊·

    “转眼间,我的父亲陈宗器已经辞世40多年了。但是,他对我这个小女儿的期望与爱抚,就好像发生在昨天……”陈雅丹说,她的名字源于罗布泊一种崎岖不平、千奇百怪的地貌。

    陈雅丹的父亲陈宗器上世纪30年代便曾与世界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一起考察过楼兰、罗布泊等西部荒原,并利用最“土”、最原始的办法,绘制了极其精密的罗布泊地图,测量了孔雀河的流量,研究了罗布泊水文、地质等状况,并三次考察楼兰。

    在考察罗布泊时,陈宗器与同行的斯文·赫定发现了大片大片崎岖不平、千奇百怪的地貌,维吾尔语叫做“雅尔丹”,他们便把这种地貌称为“雅丹地貌”。这种独有的雄奇瑰丽的地貌深深震动了陈宗器,他把这个美丽的名字送给自己心爱的小女儿,希望小女儿能够像雅丹地貌一样,经得起风吹雨打。从此,踏着父亲的足迹造访罗布泊就成为埋藏在陈雅丹心底的渴望。这种渴望一直伴随着她成长。

    ·55岁的女探险者·

    1997年11月,在度过55岁生日以后,激情依然的陈雅丹终于盼来了令她魂牵梦绕的这一天——与一群探险者一起,她开始了纵穿罗布泊之旅。

    第一个夜晚,他们宿营在天山脚下的戈壁滩上,太阳一下山,气温骤降,他们点起篝火,抵御寒冷。向导赵工把他的小帐篷让给陈雅丹和她的研究生小董,自己露宿野外。入夜,冰山上的冷风从帐篷的缝隙里飕飕地钻进来,非常冷,铺着睡袋的地面不仅硬,而且凸凹不平,陈雅丹怎么也睡不着,只觉得呼吸不畅,胸口闷得发疼,她不禁感到孤寂和恐惧。正辗转反侧,忽然她想起父亲当年是在比现在更冷的12月至3月来罗布泊考察的,也就是说父亲是在更加艰苦的条件下度过那些漫漫长夜的,而自己这才走出第一步呀!“不能退缩!”她轻声地鼓励自己,渐渐进入梦乡。

    3天以后,陈雅丹终于来到了与她名字紧密相连的雅丹地貌区并在那里宿营,夕阳下山之前,她奋力地向山顶上攀登,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沉默而伟岸,向天边铺展。这大自然塑就的风景,壮观而苍茫,陈雅丹在心里默默地对父亲说:“谢谢你,爸爸,把这么好的名字送给我。”

    越接近罗布泊,行程越艰难。11月中旬的天气越来越冷,地上的碱壳也越来越坚硬,到了后来连扎营的铁杆都难以砸进,于是陈雅丹知道,这里便是父亲所说的“碱滩”了,而“碱滩”当年便是罗布泊的中心。

    车子进入罗布泊后,一直沿着地质队勘测石油时大载重汽车压出的车辙路颠颠簸簸地前进。坐在吉普车上,只觉得头皮发麻,骨头散架,时间好像停顿下来,空间也变得无穷无尽……不久,车辙路断了,为了保证汽车能在攀越湖岸线时平缓顺利,此行的总指挥亲自下车勘察,司机不断地调整着方向,陈雅丹和小董也冒着大风跳下车,帮助清除大碱壳,以免卡坏汽车底盘……

    就这样,经过一天一夜的跋涉,他们终于艰难地完成了纵穿罗布泊的行动。朝霞升起时,陈雅丹拿出自制的“雅丹罗布泊之行”的红旗,牢牢地绑在吉普车上,这群勇穿罗布泊的男女激动地流着泪。

    ·绘出生命的坚韧·

    楼兰、罗布泊一带令人痛心的现实环境促使陈雅丹深深地思索,这思索不仅促使她成为了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也从此改变了陈雅丹以往轻灵、绚丽、只注重美好事物的一贯画风。

    从罗布泊归来,陈雅丹再次展出了自己的作品,同行们发现,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的倔强胡杨林,干涸荒凉的河流故道,坚硬得有如铁石的碱滩,奇崛的雅丹地貌,成了陈雅丹画展的主调。

    ·种下了三棵“树”·

    陈雅丹说:“罗布泊回来后,我成了一个环保志愿者。”她和一些热衷环保的画家朋友一起,组织起“种一棵树”的环保活动,他们用画笔呼吁社会,爱护地球家园。陈雅丹还拿出1000多元钱,做了一个很精致的有机玻璃箱,向社会募捐,并将募来的一万多元钱交给了西北的绿化部门。

    1998年6月,陈雅丹作为“永远的罗布泊”公益广告的主角和艺术顾问再次来到罗布泊,在一块高高的山丘上,陈雅丹种下了3棵“树”:3个绿色的、象征生命意义的大树形状的广告牌,人们从褐色的荒原远远走来,一眼就可以看见那3束绿色,那浓浓的绿荫将激起每个过客对生命的珍视,对西部绿色环境的渴望。

    陈雅丹还为自己的一幅环保画配上了这样的文字:“如果有一天,荒漠重现辉煌,青青的绿、繁茂的景……如果一阵风,轻轻掠走了你的红纱巾,记住,孩子,那是空中一个游荡的灵魂想分享你的快乐……她想告诉你,一个你祖先魂牵梦绕的美丽梦想。”

    陈雅丹将历时3年写成的《走向有水的罗布泊》一书赠送给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她有些俏皮地对记者说:“不少人都说我不务正业,写完这本书,我就要开始专心作画了。”
 
 
 

 

  (责任编辑:杨宇飞)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