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金秋九月,秋高气爽,泉城济南迎来一场规划盛会。
9月1日,全国城乡规划改革工作座谈会在济召开,来自国家住建部和全国各地市的规划工作者、规划专家汇聚一堂,探寻城乡规划改革之路。
三大亮点看规划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对城乡规划工作来说,这既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又是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面对城市发展的新常态和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不进则退、慢进亦退!通过城乡规划改革,尽快适应形势、找准问题、转变思路、寻求对策,势在必行!
会议指出,推动城乡规划改革的三大突破口为:改革城市总体规划“编审督”制度、建立城市设计制度、建立完善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规划制度。
改革城市总体规划
“编、审、督”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转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依法制定城市规划”、“严格依法执行规划”。可以说,中央的一系列要求,为城市规划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发挥着总揽全局的作用。”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谈到,应通过改革,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统揽作用,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搭建一个空间平台,绘制一张发展蓝图,在目标、指标和内容上综合相关规划要求,重点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规合一”、“两图合一”。
改进规划编制理念方法,提高规划科学性;推动总体规划编审分离,提高规划审批效率;建立规划实施监管机制,强化法定规划的严肃性。围绕“一张图、一张表、一报告、一公开、一督查”,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审批、批后监管等三个环节上精准发力,形成“五个一”的规划成果和相应的管理机制。
会议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和修改工作规则》《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督检查工作办法》三个文件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力争从制度上、方法上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改革奠定基础。
从制度层面引导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市规划专业人士谈道。
会议指出,要结合城市规划工作的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城市设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妥善处理好人文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着力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城市空间的立体性、平面的协调性、风貌的整体性、文脉的传承性,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会议讨论了《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等文件,从制度层面引导城市设计工作,规范技术要求。
建立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规划制度
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是以更新和织补的理念和方法,以小规模渐进方式,来修补城市空间和功能设施,修复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应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统筹规划、逐步实施,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原则,围绕加强规划设计引导,全面评估城市状况,加强各类规划统筹,积极开展城市设计。围绕完善城市功能设施,改善城市出行环境,填补市政设施欠账,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围绕改善城市空间环境,修复城市自然环境,增加绿色开敞空间,完善公共活动空间;围绕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传承城市风貌特色,彰显城市时代风貌。通过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建设形成一批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
规划改革在济南
2014年起,我市顺应潮流、借势发力,深入开展城乡规划改革工作。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在空间布局规划、城市设计、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获得国务院批复,中心城控规修编工作即将完成,为强化规划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引导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法定依据。围绕“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战略定位,抢抓国家级新区、携河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开展了区域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工作,引领城市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方向发展。
引进国际优秀团队和先进理念,结合济南特色实际,编制完成了中央商务区、新东站、商埠区等城市重点片区城市设计以及中心城色彩规划等,全方位提高对空间环境的把控能力。在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中,构建以城市设计为主线,以综合交通、地下空间、景观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强化从城市设计到专项规划再到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统筹,坚持小地块、小马路、小广场、小转角、小绿地“五小”理念,努力将其规划建设成为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最佳实践区”。
在城市修补方面,围绕城市空间环境要素以及重要公共活动区域,编制“一城一环一湖”景观亮化、户外广告、山体保护及景观空间控制等规划,积极拓展公共空间,提升城市活力特色。编制综合交通、旧城更新等专项规划,加快建立控规和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一图两网”,促进各类设施统筹布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在生态修复方面,高度珍视山水资源,严格贯彻“南控”政策,控制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完成了山体、水系、强渗漏带、直接补给区保泉“四线”划定工作,明确了城市开发永久南边界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生态修复、开发建设管控要求,为泉水常年喷涌提供了有力保障。开展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出台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规划管理技术要点,在规划管理环节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