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雾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让它一直恶化下去。在这个时代,这个地域,营造生态优良的绿化环境应当作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落脚点,要通过实践运用到城市绿化建设中去”。本次对口协商会上,省政协委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江叶青的发言,得到不少与会人员的赞成与附议。 而这,只是大家建议提升城市生态规划理念与水平的一个侧面。 “别再忽略了规划对生态的破坏” “据安徽省气象局发布的资料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平均雾霾日数达60天,为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最多。全省大部分地区雾霾有40天以上,其中沿淮至江淮中部、沿江江南中东部超过80天。雾霾日最多地区为蚌埠,雾日超过20天,霾日为207天,合肥市全年雾日为16天,霾日为174天”。省政协委员、合工大教授吴椒军引用相关数据开宗明义—“其实空气污染是一个综合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同时我们大多忽略了城市规划行为对自然规律的破坏问题”。 吴椒军说,我们在反思企业行为、个体行为对空气污染造成危害的同时,对政府行为特别是政府规划行为应进一步反思。其实,企业和个体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由政府规划行为导致的。 “就霾的形成来看,内因是城市工业污染源排放、汽车尾气、建筑工地扬尘等,外因则是城市通风能力弱等。打通‘城市风道’,正是减轻雾霾危害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合肥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考虑到合肥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东南风频率较高,冬季盛行西北风,故将南淝河沿岸西侧低洼地区,即东至南淝河岸、西到马鞍山路、北临屯溪路路段定为城市的 ‘东南引风口’,作为实现空气自净能力的交互场所,性质定为不宜建设用地。前辈规划师们就建议南淝河沿岸要多做绿化、少建房屋,坚决杜绝高层建筑。这样,夏季东南风就可以沿着南淝河吹到合肥市区,在带来水面凉风的同时,也实现了空气的交换。但如今因为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这样尊重自然规律的城市规划却遭到破坏”。 “用规划统领防治” 省政协委员、省气象局局长于波指出,雾霾天气的日益增多,以及人们对雾霾的治理,已经反映出,在城市生态规划中,不应有过多的伦理的、社会学的约束,建一些形象工程,而应着重于功能性的考虑,能够真正促进生态文明和改善民生;应从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出发,在摸清城市风力资源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的前提下,让通风廊道去主动适应风力资源环境;一旦城市规划不尽合理,违背了自然规律,也会造成城市风力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所以在鼓励和支持风力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也要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复。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提出,雾霾与城市热岛效应关系相当复杂,消除城市热岛效应有利于雾霾治理。因此必须加强城市建设规划,增加城市内绿地和森林面积,重视绿岛效应消解热岛效应的作用,营造绿色通风系统,将市外新鲜空气引进市内,以改善小气候,减少雾霾天气发生。 吴椒军则在发言中疾呼,“尊重自然规律,规范政府规划行为,科学防治大气污染”。在政府决策特别是城市规划决策中,要体现法治思维,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结合起来,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和环境效益。他为此建议,制定有效的地方法规框架,使环境与发展政策成为行动的重要保障,确保“生态强省”目标的实现。例如可制定《安徽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条例》或 《关于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办法》等。此外,要修改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加入对环境因素的考虑。 “绿地,风道,一个都不能少” 于波告诉大家,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日益增多,利用城市风力资源“引风驱霾”也被提到了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的日程。开辟通风廊道,利用风力资源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和治理大气污染环境,成为各地政府已经或即将推出的切切实实的治霾举措。他建议着力技术研究,为城市生态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适用的参考依据。要着力城市风力资源的技术研究,其目的就是发掘城市自然通风潜能,提升大气环境自净能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缓解热岛效应,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修复。同时,应加快推进我省气候资源利用和保护以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办法立法进度,就有关部门职责和技术规范的出台作出明确规定。通过立法,把我省风力资源利用和保护活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省政协委员、民建合肥市委专职主委张怀科也建议,在规划生态廊道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肥城市生态风道规划研究,使生态景观廊道与生态风道有机统一起来。依据合肥的气候规律和自然条件,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建设空间布局,畅通城市风道,让城市空气流动起来,让城市更加清新亮丽。 江叶青从城市绿地规划角度提出建议,绿地规划要突出生态优先的理念。城市规划建设中应更多的考虑开放空间的绿地因素,尽可能地保留原有较好的自然植被。绿化设计中要改变景观优先的旧理念,功能型的绿地比观赏型的绿地更有存在意义。植物种植设计要回归自然。见缝插针地营造口袋绿地。 省政协委员、省林业厅巡视员程鹏呼吁,提升林业绿化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大力实施功能、品质、人本林业绿化,推动城区绿化由重数量向量质并举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蓝天白云下的合肥天鹅湖畔。本报记者 袁家权 摄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