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规划视点 >

上海城市规划力求“四个转变”

时间:2014-05-07 07:4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傅盛裕

  昨天举行的上海市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披露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细节,上海在2021-2040年的新蓝图进入了具体的修编阶段。

  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将实现“四个转变”:价值取向由经济导向的传统发展观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展模式由外延发展型规划向内生增长型规划转变;思维方式由愿景式终极目标思维向底线型过程控制思维转变;工作内涵由规定性技术文件向战略性空间政策转变。上海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能否实现,取决于规划与落实的成效。

  土地利用 严守“天花板”,力争“零增长”

  土地集约利用,是大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按照2001版规划,上海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3226平方公里。新版规划将此视为规划建设用地的“天花板”,希望锁定这一“终极规模”,在接下去的20年中实现建设用地规划总量的“零增长”。

  “零增长”必须从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上落实。按照规划,全市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将在2013年的基础上逐年递减。同时,推动郊野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也是实现“零增长”的必由之路。上海将从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锁定城市发展边界和确立生态保护红线三方面,建立健全“三线”引导和管控制度。

  生态安全 限定城市边界,遏制无序蔓延

  按规划,不同生态用地保护类型得以确定,生态安全底线管控要求也得到明确。中心城区要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建设“成系统、成网络”的绿地和公共空间体系。市郊区域将推进重要生态空间的土地整治和郊野单元规划实施,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规划的城市发展导向中明确提及,生态环境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要突出生态优先的发展底线,限定城市边界,坚决遏制城市无序蔓延,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针对防汛防台、气象灾害等城市灾害,新的城市规划要求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增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加强防汛除涝、抗震消防、应急避难、地下空间等领域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民生相关 提高交通容量,优化人口布局

  新规划明确,将通过挖掘交通设施潜能,强化交通设施的复合使用,优化交通组织,适度提高交通网络容量,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其中,以公共交通优先为基本导向,强化轨交的骨干作用,倡导绿色出行,显著改善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环境,并加强停车设施等静态交通管理。到2040年,上海旨在构建与全球城市功能相匹配、与特大型城市空间格局相协调、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交通发展体系。

  新版规划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人口规模上,上海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公共政策、加强社会管理,实现人口规模适度可控,人口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

  文化环境 精雕小维空间,建设全球设施

  为了传承和发扬“海派”文化,昨天披露的本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建议上海加强历史地区整体环境和空间格局的保护,注重城市空间品质的延续和提升,增设绿化、小广场、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强化小维空间的精细化规划管理,构建多层次、网络化、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和景观风貌体系。

  未来的上海将合理布局文化创意、艺术博览、休闲旅游、健康服务、国际教育等高端服务功能区和文化产业集聚区,通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设施,来增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魅力。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