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摊大饼”,交通规划怎么应对?多地酝酿出台拥堵费,收费能否解决拥堵?北京、上海、广州大投入修地铁,欠发达地区城市如何学得起?高架桥、宽马路,机动化的城市如何回归宜居宜行……处在城镇化和机动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城市,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这些问题既事关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宏大命题,又与每个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11月21日,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城市交通分论坛上,来自欧盟各国和我国各地的城市管理者、专家学者就上述议题共同探寻解决之道。 “紧凑型”城市正流行 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对于缓解拥堵、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有专家提出,交通需求源头管理依赖于五个就近就近工作、就近上学、就近购物、就近活动和就近乘车,而这一切有赖于城市规划。对此,中外专家达成诸多共识:一是建设紧凑型城市和城镇,保持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二是按照国家标准上限,安排交通基础设施用地,保证可持续的城市用地结构;三是规划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慢行为辅的交通网络,构建可持续的交通体系结构;四是营造舒适的公交乘车、自行车和步行环境,获得可持续的交通出行结构。 改变观念比收拥堵费重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治理城市拥堵,就要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改变居民出行的理念,尤其是中国很多人以拥有和使用小汽车为荣的理念。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专家表示,欧盟给中国的城市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借鉴。该专家指出,出台城市交通相关政策时,不能所有城市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城市有大有小,政策也应因地制宜。即使在大城市,也应该按中心城区和郊区制定不同的政策,中心城区可能更多的是强调公共交通,但是在边缘地区,还是需要一定量的私人小汽车等其他的形式来补充公共交通力量的不足。 “又好又省”的公交优先 在讨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时,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的多元化公共交通发展刚刚起步,存在出行结构不够优化、出行方式引导不足、公共交通线网层次不清的问题。特别是地面公交正面临网络建设滞后、服务模式单一、服务水平不高等诸多挑战。对此,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应从健全体制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制定综合性公共交通发展策略,建立多模式立体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公交系统管理控制一体化,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其土地利用配套开发,改善综合出行环境等角度采取措施。 也有专家提出,中国应鼓励发展低能源消耗、低财政负担、低土地占用、低环境污染和低出行成本的交通方式。特别是投资少、见效快、受益面广的公共交通改善项目,能够促进私人机动化出行向公共交通转移。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