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加快城镇化进程”成为焦点话题。 党的十八大对抓好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径,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加速”时期的成都,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把落实“五大兴市战略”作为抓手,把“四化同步”作为科学路径。 规划,是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当下成都,肩负“首位城市”发展责任,正处于加快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新阶段,如何推进“四化同步”、实现领先发展,对规划的关注必然是第一位的。 切实推进城乡规划统筹和新型城镇化,加快构建“四化同步”、产城融合、“两化”互动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开局2013,瞄准未来五年,成都规划已开好局、起好头,向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阔步前进。 奋发有为 变,是萦绕在市规划局2013年工作重点中最多的词汇。 在很多人看来,规划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应该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而事实上,遵循科学发展的指导原则,按照“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成都规划不断汲取“养分”,不断优化、完善,致力于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引领。 困思变、变则通。这困,源于对成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思索;这变,源于对成都走“四化同步”科学路径的深入认识。深入思索、深入认识带来的规划之变,必将为成都实现领先发展构建起一条通途。 优化提升规划 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 成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入“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径。在市规划局负责人看来,推进“四化同步”,需要高质量地落实好“五大兴市战略”,对全域成都规划进行完善和优化。 首先是完善产业规划,构建起现代高端的大产业产业格局,形成产城融合的空间格局;完善全域交通布局,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机对接、全域成都交通的高效连接,对全域快速路网、轨道线网进行整体的优化和提升;完善生态规划,在全域成都规划里,划定生态红线,把对成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资源有效地保护起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有机协调。 同时,加快构建“四化同步”、产城融合、“两化”互动的新型城镇化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全域成都城乡体系、全域成都轨道线网,优化和完善产业布局、生态体系、城市文态、公共服务体系、市政交通体系、国际社区及配套设施布局、中心城区幼儿园及公共停车场站布局和地铁1、2号线等公共自行车停车点位,形成覆盖全域、三圈一体、城乡统筹、产城融合的全域规划,切实推动我市国际化进程。 加快推进成德绵区域、成眉区域合作,确定同城化的交通、生态保护、产业布局等规划内容,推动区域资源空间共享、产业共兴、设施共建、生态共保,实现成都经济区同城化发展。 规划制定和规划管理的转变也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今年,全市将全面推行规划制定和规划管理从“平面规划”到“立体规划”的转变,实现从“单一的形态”到“四态合一”、从“控制规划”到“实施规划”的转变,完成环城生态区实施规划,天府新区重要区域城市设计及锦江滨江公园双流段规划,完成五块石、火车北站等“北改”项目区的实施规划和东大街一环路至二环路段、红照壁地块等旧城提升改造规划。此外,为强化中心城城市排水功能,防止因极端天气出现较严重的内涝,将全面梳理中心城区排水体系,针对中心城区易淹区,完成排水系统规划。 实现“开门规划” 为科学规划提供沃土 在刚刚结束的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此时,市规划局已谋划了一系列举措,以期实现规划政务的高效、廉洁,为规划不断创新、不断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提供阳光和土壤。 通过对规划行政权的全面、重新梳理,市规划局将再造一个规划管理流程,建立起覆盖全域、全流程的电子政务平台,让涉及规划政务的所有行政权力全部、且只能在这个平台上运行。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关闭权力的‘制度笼子’。”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这个平台将建立全覆盖、全业务和全流程的电子管理系统,既全面提高规划管理效率和水平,又对规划权力的运行进行全方位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自由裁量空间,消除了“玻璃门”、“弹簧门”;而且,这个平台完全公开、透明,有效防止在行政工作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 今年,市规划局还将完善“成都规划公众平台”,变以前单向的“公告式”发布平台,为双向互动的公开平台。据悉,“成都规划公众平台”将设置“我想看、我想问、我想办、请您监督”四个栏目,涵盖“权威发布、规划政策、规划公示、网上规划馆、咨询建议、信访投诉、局长信箱、违建举报”等内容,以直接、广泛、有效的方式,倾听群众所想,解决群众所需,满足群众诉求表达,方便群众参与规划。“通过畅通政民沟通渠道,进一步增强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社区规划师制度”也在酝酿之中。据悉,市规划局将建立制度,围绕阶段性规划公共政策和重大规划方案的制定、规划调整等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和民生工作,让原本在机关工作的规划师主动深入社区,了解群众需求、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加大规划“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的力度,实现从“传统规划”到“大众规划”的转变,真正实现“开门规划”。 两会声音 市人大代表张樵: 按照“四化同步”的标准深化相关规划 “成都走‘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径,首先要有一个‘四化同步’的规划。”市人大代表张樵认为,规划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基础,应按照“四化同步”的标准来审视现有的全域成都规划,提升规划水平,进一步完善、深化相关规划。 他说,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目前我市的产业布局还需要完善,应面向新兴产业,在现有的资源要素条件下,合理布局;信息化是推动三次产业革命的生产力“放大器”,将给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产业体系,规划应着力探索;目前我市综合城镇化率仅为59.8%,仍处于城市化中期向后期演变的加速期,规划应紧紧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引导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应在新农村建设中完善镇村体系,真正形成“产村一体”的布局。 市人大代表周海燕: 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 规划是对整个经济社会的预安排,应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最终能“落地”才能实现初期的规划蓝图。在推进规划的过程中,不能就规划说规划,而要站在“五位一体”同步发展的高度来考量,跳出规划看规划。 “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当前,我们正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成都应紧抓这一时机,发展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型工业,发展哪一些、哪一类、哪几类产业,在规划之前就要研究清楚。同时,以新型城镇化支撑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实现产城互动,推进产城一体发展,将城镇化率从重“量”转变到重“质”上来。 一线直击 “北改”实施规划 产城一体 “四态合一” 眼下,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的“北改”工程,旨在破除“城市二元结构”,避免陷入“拉美陷阱”,是我市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之举。记者从市规划局获悉,在“北改”的重点区域、重要项目,已有10余个实施规划出炉。这些规划如何体现产城一体、“四态合一”的科学理念?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读。 昭觉寺片区聚集人气“造”业态 昭觉寺片区实施规划对以昭觉寺为中心的区域进行了科学布局。“该片区目前业态缺乏,通俗点说,就是没有大型购物中心、品牌百货、特色休闲餐饮娱乐等商业业态。”该负责人说,规划一方面依托昭觉寺构建文化中心,形成商业综合体;一方面,“大型商业中心和人气的聚集是相辅相成的”,又规划了居住区,引导人群聚居,聚集人气,促进业态提升。 从生态上而言,规划以原有的公园和昭觉寺周边绿化为基础,从核心区向外围延伸,形成很大的绿地空间;同时对凤凰河进行打造,川陕路以西构成一道生态廊道。整个区域生态空间有线、有块,且相互之间由绿廊来进行连接。 昭觉寺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规划从延伸昭觉寺文化并做大做强方面入手,沿昭觉寺中轴线向南延伸,打造一条传统文化特色商业街,并对周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在空间上和昭觉寺相呼应;同时对位于川陕路上的羊子山遗址广场进行打造,让川陕路“亮”出来,并和凤凰河景观相接。 如果从空间俯瞰的话,整个区域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公园、绿地、生态廊道为低点,川陕路周边则构建高楼大厦,增加城市的现代化感受,和昭觉寺交相辉映。而这部分建筑也并非突兀增高,临昭觉寺部分建筑有限高控制,往川陕路部分才逐渐升高。 荷花池片区优化环境提升业态 在“北改”实施规划中,每个区域对“四态”的重点都有所不同,在荷花池片区,业态提升是规划的重点。事实上,荷花池片区的改造,也正是出于对业态提升的内在要求。 据介绍,按照我市相关规划,现有中心城区内的批发市场要逐渐外迁,保留下来的市场占据了稀缺且珍贵的土地、能源等资源,要创造更多产值,必须转型升级,发展楼宇经济。正是基于此,以“现金、现场、现货”交易为主的荷花池,将摇身一变,成为以写字楼经营模式为主的贸易公司“集合体”。 在提升业态的同时,规划对荷花池片区的整个空间环境也进行了优化。“现在的荷花池人车混杂,人行道几乎被非机动车挤满。”规划布局了两个广场,在释放空间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促环境提升;为缓解交通压力,规划在广场下设置地下停车场,两个停车场在地下是互通的,避免车辆必须从地面穿行;同时,规划用天桥连接起现在的项目和今后的项目,把在地面聚集的人引导到“空中”去,减缓地面交通压力。 本报记者 王眉灵 摄影 张全能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