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规划局 一、区域性现代化 大城市的基本特征 1.天水市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010年底,天水市城区人口达到60.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3%,城市规模跨入大城市层级,城镇化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就人口规模而言,除兰州外,天水是甘肃省具备建设大城市的唯一城市,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唯一的次核心城市,在城市等级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承载与带动作用,在区域发展规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传导与辐射功能。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天水市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 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等方面的机遇在时间上重叠并相互强化;甘肃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在空间上交汇并相互促进。随着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发展的外部推力不断增强;随着“两区三园”(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华天电子产业园、星火工业园、长城电工电器产业园)建设进程加快,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不断增大。 2.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历史机遇 “十二五”以来,我市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家相继出台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在批准实施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将天水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新十年扶贫开发将天水列入六盘山重点片区。这些政策对于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今年全省实施“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瞄准四大产业方向、确保一个目标”的“3341”项目工程,天水处于西安、兰州两个特大城市空间坐标的中间,既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也是全省多级突破行动东部地区的重点突破区域,区位独特、自然条件优越,自身人口和辐射区人口都较多,具备建设大城市的良好条件。 3.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现代化是城市自身运动的高级阶段和城市存在的高级形式,具体表现在城市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以及工厂、住宅、道路、通信、生态环境、公用文化设施等各项建设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展现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从而使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全面的运行与协调发展。 大城市是指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较为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小城市绿皮书》划定市区人口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其主要特征是: 交通快捷,通讯快速,环境良好,服务便利,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潜力深厚,规模适宜,开放强烈,带动有效。 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西端重要的增长极,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定位应立足自身条件和优势,从国家战略、西部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甘肃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来统筹考虑。 二、区域性现代化 大城市的战略定位 1.功能定位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西部最佳宜居城市,西部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屏障;甘肃东部城市群中心城市,陇东南地区交通枢纽。 2.形象定位 宜居天水。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丰富厚重,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功能齐备安全。 生态天水。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 文化天水。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文明气息浓重,文化产业发达,建筑风貌协调,城市特色鲜明。 以上城市功能定位和形象定位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交通枢纽为特征的地域经济活动,以生态宜居为重点的建设方式不会对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造成重大影响。在夯实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发挥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优势,打造“宜居天水”的城市品牌,努力把天水建设成为甘肃乃至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旅游度假中心,文化信息中心,运动疗养中心,会议论坛中心,养老休闲中心,商贸物流中心”。 三、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空间构想 紧紧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拓展发展空间,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一核二轴的“十字型”战略格局;重组核心区空间结构,优化城镇功能体系,构建“五区”一体的城市圈;实施古城保护、旧城更新、城中村改造、新区开发,培育城市发展活力、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五大片区”开发建设。 1.打造“一核两轴”十字型空间发展结构 天水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七市一区中经济总量所占比例较小,不足5%,但在甘肃省东部城市群中,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GDP比重具有显著优势。人口规模天水370万,陇南270万、庆阳256万、平凉223万;城镇化水平天水38%、平凉22%、陇南21%、庆阳19%;GDP比重天水32%、庆阳28%、平凉24%、陇南16%。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要从空间上利用关中六市一区的资源促进天水发展,借助陇南、平凉、庆阳的资源加快天水发展,开发自身资源支撑天水发展。依托主体功能区,交通走廊、资源分布等基础条件,打造“一核二轴”十字型空间发展结构,即秦州区、麦积区、三阳川新区构成的一个城市核心区;沿陇海铁路、天宝高速、天定高速公路构成的东西向发展轴,沿天平高速、石天高速公路构成的南北向发展轴,两条发展轴在市域内形成“十字型”的空间战略格局。 2、构建“五区”组成的城市圈 依据现状五县县城区位与中心城区的空间关系以及未来交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城市地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整合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调整市域行政体系,将甘谷、秦安两县撤县设区,构建秦州、麦积、甘谷、秦安、三阳川“五区”组成的城市框架,培育半小时通勤的城市圈,形成“五区三县”一体的空间布局。优势互补,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城市圈规划区总用地规模达到2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150万以上。 3、推进“五大片区”开发建设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机场搬迁与城区供水工程的实施,加快推进三阳川新区,颍川河、东柯河谷片区,二十里铺中央商务区,社棠工业新城,太京、藉口片区五大区域的开发建设,新增城市建设用地70平方公里,可将中心城区规模拓展到150平方公里。三阳川新区功能以文化旅游、生态居住为主,总占地面积50平方公里;颍川河、东柯河谷片区功能以科研教育、旅游服务、工业物流为主,总占地面积26平方公里;二十里铺中央商务区功能以商务中心、高铁新城中心、体育休闲中心为主,总占地面积14.4平方公里;社棠工业新城功能以工业及配套服务为主,总占地面积10.3平方公里;西十里至籍口镇片区功能以行政办公、医疗教育、居住服务为主,总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五个片区占城市用地资源的67%,将极大地缓解城市发展土地紧缺的局面,成为支撑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平台。 四、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措施 1、加快天水军民机场搬迁建设 受机场净空限制,秦州、麦积两区无法相向发展,成为制约城市规模拓展与功能提升的瓶颈。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作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头号项目来抓,在北山董塬原址迁建机场。今年已完成项目选址报告的初步审查和相关前期工作,计划在2013年开工建设试验段工程,2014年完成项目立项审批并正式动工。机场搬迁后可释放出受机场净空限制土地12平方公里。依托宝兰客专天水南站建设、天水市体育中心建设,规划将二十里铺建设成为商务服务中心、高铁新城中心、体育休闲中心,引领两区相向发展,增强城市聚集与辐射能力。 2、加快城区供水工程建设 除机场外,西十里水源地、慕滩水源地从东西两头限制了城市空间拓展,同时供水能力也无法满足城市用水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了彻底解决城市供水不足问题,支撑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计划分两期解决城市供水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一是加快上磨水库建设进度,启动高桥头引水工程和榜沙河城区调水工程,使近期城市供水能力达到每日13.1万立方;二是加快曲溪城乡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和实施进度,使远期城市供水能力达到每日43.6万立方。榜沙河城区调水工程净水厂已于今年十月开工建设,工程全部建成后,可以解放出西十里水源地,为中心城区向西发展提供2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 3、加快道路交通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宝兰客运专线、十天高速、天平高速、天平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二是实施羲皇大道西延段工程,形成中心城区东起潘集寨、西至籍口镇全长60公里的城市景观大道,带动道路沿线开发建设和城区向西拓展;实施北贾公路拓建改造工程,形成北起羲皇大道,南至麦积山景区的生态景观大道,带动颍川河、东柯河谷片区开发建设;实施秦麦高速公路改造工程,将现状秦麦高速公路改建为城市道路,带动两区相向发展和藉河两岸开发建设。三是打通天定高速公路——三阳川隧道——渭河河谷麦甘高速公路环线,天宝高速公路过境段——罗家沟——二十里铺——南河川隧道,形成三阳川与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网。 4、加快百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加快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工作,依据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空间规模,在甘谷县渭河河谷川地规划建设新的工业园区,使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规模达到100平方公里。大力推进城区33个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以产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 5、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进城镇化主要抓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坚持走具有天水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动力。一是以重点镇建设带动城镇化。结合资源承载力的实际情况和城镇空间布局,在加快县城开发建设的同时,“十二五”期间应优先发展武山洛门、甘谷磐安、秦安莲花、秦州皂郊、麦积甘泉、清水红堡、张家川龙山七个镇的建设;二是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推进城镇化。我市各建制镇工业基础较弱,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项目向建制镇聚集,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是符合我市实际的城镇化发展途径;三是以优先就业为目的促进城镇化。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人口的空间转移,随着城镇服务业发展,承载力增强,就业岗位增加以及农业的产业化、机械化程度的相应提高,通过城镇化来吸纳农民,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居住和就业,增强城镇活力,推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中心城区的发展活力。一是优化工业用地布局,推进城区33个工业企业“出城入园”二是加快46个城中村改造;三是推进军分区片区、电视台片区、羲皇大道两侧、藉河南路、渭滨北路、天水郡、泰山路口、阜南路等8个区域的旧城更新;四是加快建设天水商贸中心、体育中心、会议中心、行政中心、广电新闻中心。五是加强两山、两河的生态保护与公共空间利用,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地引导休闲、旅游、创意等产业向南北两山及吕二沟、罗峪沟、罗家沟等城市空间延伸。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以大事件促进大变化。 6、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是加强西关历史街区古民居保护。按照疏解人口,置换功能,完善设施,培育产业的总体思路,借鉴平遥、丽江、绍兴等地古民居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利用古民居建筑、院落、街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历史信息,培育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休闲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型业态,打造展览展馆街区、土特产品街区、地方小吃街区、休闲娱乐街区、书画古玩街区、传统手工艺街区、非物质遗产演示街区,以利用促进保护,用保护促进古城复兴。二是结合行政中心建设与秦州区向西拓展,在市政府片区规划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基础设施,与南北宅子、文庙、陇南书院、州衙署、纪信祠等历史建筑共同构成天水文化产业的洼地,塑造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文化特色与天水特点。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把天水建设成为山水交映、新旧交辉、古今交融、蓝天碧水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