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规划视点 >

解决城市内涝还要科学规划

时间:2012-07-22 09:35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万庆涛

    “落雨大,水浸街”一首民谣,唱出了广州人的心酸,一直唱到今天,也没有成为历史,依然是落雨大,水浸街。7月19日,广州市水务系统新型城市化专题学习会上,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城市排水专家周玉文教授指出,我国城市在排水防涝建设上普遍不足。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吴学伟透露,广州已经开始论证建设“深隧”的可行性,广州论证的初步方案是在广州市老城区建设总长约100公里的“深隧”,包括主线和支线在内。(据南方日报7月20日报道)

    正像周玉文教授所说的,我国城市在排水防涝建设上普遍不足。记得去年夏天,我国北京、武汉、南昌、成都等城市因暴雨出现严重内涝,有网友戏谑要到这些城市去“看海”。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特别注重地面以上的发展变化,而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整个规划,特别是对于城市排水系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内涝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2010年5月,广州市遭到暴雨袭击,造成6人死亡、千余辆私家车浸于水中。当时,广州市排水系统采用了建设部与国家质监总局2006年联合发布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的“一年一遇”的标准。甚至还采用苏联模式,在5到10米深的地下建设排水管网,“给水排水”,在广州城市规划的年鉴里几乎找不到影子。专家说,巴黎的下水道能撑船,中国的排水管只能跑老鼠。由于地下排水管网埋在地下,一出现问题就要对道路“开膛破肚”,被市民戏称为“拉链路”。近日,广州市交委和城管委联合批准了279路道路开挖工程,很多都是主干道,而且这还只占等待开挖道路的20%,就是说,还有1000多条道路排队等着开挖。

    所幸的是,广州市水务局看来是真的要下决心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了。根据周玉文教授的建议,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就要专门建设一套“城市内涝防治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有三种模式,香港模式、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其中,香港模式由于造价太高,欧洲模式因为“基础太好”(欧洲许多城市本身排水标准就很高)而难以借鉴。周玉文认为,广州可以着重学习美国芝加哥的“深隧”,这要投入60亿到80亿之巨。但也有专家提出不同意见。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宏教授认为,“深隧方案”未免“大动干戈”,可以先试试LID。这一方案又被称为“低影响城市发展技术”,在排水上主要是“渗、蓄、滞、排、用”,包括利用可以渗漏的地面减少地表径流,建设小型蓄水设施调蓄雨水等等。陈晓宏认为,LID技术对城市居民生活影响较小,投入也较小,还能综合考虑城市景观的需要,“总比挖这么深的隧道要容易得多”。

    无论是用“深隧”方案,还是用“低影响城市发展技术”,都要认真论证,特别是要从广州市的长远发展出发,把城市排水和管网铺设结合起来,综合规划,用5到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为广州建成一个百年千年工程,造福市民和子孙后代,让“落雨大、水浸街”成为历史,让城市道路不再因为地下管网建设而变成拉链路。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