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何时才能避开“陷阱”
时间:2012-07-04 08:39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 作者:为之
|
|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 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人口分布调整
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乡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人口学中对城市化的定义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业工业化,农村日益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
我国过去十几年的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只是这种城市化不是很实在,一部分农民工没有真正在城市安居乐业。这个速度超过了美国城市化最快时期的速度。据测算,如果继续保持既有的趋势,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32年将达到70%,城市人口在大部分年份每年增加1600万左右,农村人口每年减少约1200万左右,峰值是1357万。如果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2%,则城市人口每年增加约2000万,农村人口每年减少1300万直至1600万。
人口迁移和流动是各国工业化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人口在推力与拉力的作用下,采取直接转移或间接转移的形式,按照由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贫穷地区向发达地区、乡村向城市迁移流动的规律不断迁移流动,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近年来,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两大国家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化为依托,并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城市化首先是一种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其次,城市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就业人口逐步转向非农业就业人口为主的转移和集中过程,其转移速度越快,转移比例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三,城市化也是由落后的农业文明转变为以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为标志的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对居民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质全面改善和提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是通过第三产业在全社会各方面领域内的全面渗透。
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一直在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不懈的“斗争”,比如,差不多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但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始终与我国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相伴而行。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那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长期的现象,或者说是一种常态。这意味着,即使是某种合理的产业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也会变得不合理。因此,每个时期都会面临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
环境保护
中国环境保护有赖于城市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大。为此,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适应城市化发展对环境保护的需要。
一是要规划好城市环境。城市化发展要实行传统性的经济开发向现代化的生态建设转变。因而,随着城市迅速向周围拓展和延伸,新开发的市区要按照生态城市的总体格局来搞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城市资产的不断增值。防止一些经济开发商为利益所驱动,过多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以满足人们对环境生存空间的基本要求,形成具有一定面积比例的广场、绿地、水域等环境功能区,使环境容量与发展规模相适应。
二是要优化好产业结构。据有关资料介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70%以上。为此,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结合实际,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科教、文化、旅游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坚决限制和逐步淘汰污染重的产业以及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势,积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起“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无公害,少污染”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从而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三是要调整好工业布局。应当看到,加快城市化进程也为工业污染集中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为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工业现代化的过程,工业体系将面临一个较大的结构调整,这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据此,我们要抓住城市化发展契机,把工业的重心移向新区和开发区,进一步发展工业园区,将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等对环境有影响的工业,按照不同企业划分不同的区域,做到集中办,统一管,以改变目前工业企业在市区分布散的状况,使污染物的排放能够集中控制和治理,得以更好地进行污染物的总量削减。
四是要开发好清洁能源。要改变目前不合理的燃料结构,提高市区工业气化率。在城市化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广开气源,大力普及城市煤气,对新被划入城区的农村也要发展煤气,逐步禁止燃烧容易产生烟雾的秸秆、稻草等,以解决分散的大气生活面源污染问题。新建的工业园区和居民小区还要积极发展集中供热,充分利用电能和太阳能等,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五是要完善好基础设施。应当建立与城市化发展需要相配套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大力提高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率,确保达到二级以上处理能力。此外,还要选择有效途径和方法,建设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工厂,增强对城市垃圾的综合处理能力,逐步形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机制。
延伸
“逆城市化”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逆城市化也称城市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具体表现在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