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规划视点 >

湖北黄石打造鄂东区域中心

时间:2011-10-09 09:32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汪歌

  中国规划网武汉10月9日电 记者汪歌 黄石未来城市发展怎样定位?转型动力和条件在哪里?未来的中心发展地区在何处?……昨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誉理事长邹德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陈秉钊,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崔功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兵和省市专家齐聚黄石,研究分析了三家设计研究院所作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共同为黄石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黄石市委书记王建鸣、市长杨晓波等出席了专家评审会,听取专家意见。“今天,我重新认识了黄石,专家们对于黄石定位为鄂东区域中心的意见是比较一致和准确的,而过去,黄石仅仅是一个原材料的供应地。此次会议对黄石未来年的战略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昨日,在听取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和专家评审意见后,杨晓波感慨道。

  区域中心、新型工业基地、矿冶文化名城

  专家普遍认为,将黄石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基地、矿冶文化名城是比较准确的,并且黄石具备了成为鄂东区域中心的条件,今后要力争成为鄂东门户。

  黄石素有“黄老二”的美称,曾被定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但近年来发展远远落后于宜昌、襄阳等地区,发展和巩固区域中心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黄石对外交通便利,沪蓉高速公路、大广南高速公路横贯市区,上通渝蓉,下通宁沪;武(昌)黄(石)九(江)铁路,东连浙赣线,西接京广线,武黄城际铁路高速对接武汉城市圈;水路依托长江可出海。“从地理上讲,黄石是武汉、昌九、皖江城市圈的物流集散地,是跨省域的外向型城市。”专家认为,从九江到武汉,没有特大型的城市,恰好使黄石具备了成为区域中心的条件。

  另外,黄石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建市以来,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原材料工业为主体,以冶金、建材、能源、机电、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但资源枯竭的现状让黄石不得不转型,发展新型工业和产业成为了必然。

  而专家认为被称为“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的黄石,唯独“矿冶文化”最具优势,独一无二。

  转型发展不再依赖矿产资源

  随着资源的枯竭,“转型发展”无疑成为黄石未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怎样转型?转型的动力和条件在哪里?这是专家们集中“深挖”的问题。“我认为文化转型被谈得比较多,但最基本的是产业转型问题。”专家表示,产业转型不仅仅是延伸传统重工业的产业链,更重要的是抢占新兴产业份额。“黄石的劲酒、美尔雅西服等都是不错的发展领域。”专家认为,从根本上不再依赖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才是转型的出路。

  与会专家强调,科技技术是产业转型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可以从武汉引进人才,另一方面黄石需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专家称黄石的驰名商标在省内领先,表明其创新潜力无穷,而产业转型完成后才有条件成为“区域中心”。

  依托武汉做好服务错位发展

  “黄石的未来战略规划离不开武汉的大背景,武汉城市圈是两型社会的试验区,黄石应找好定位,和武汉错位发展。”专家认为,依托武汉的辐射力,将带给黄石无穷的机遇。

  专家称,黄石不必和武汉“争”高档,还不具备实力。不必担心靠近武汉会使黄石的消费流向武汉,因为黄石发展出自身的文化特点,将吸引更多来自武汉的机遇。“对于武汉,黄石要甘当绿叶。”专家分析,黄石越早确立“服务武汉、错位发展”的方向,就越能获得武汉发展的辐射力。

  理性科学产业转型同时城市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誉理事长邹德慈认为,战略规划要遵循“理性科学”的理念,在产业转型同时不能忘记城市转型。“城市发展有基本规律是共通的,战略没有期限,要站得尽量高,尽可能超前考虑。例如规划土地要集约型,黄石私家车进入家庭以后必将发生社会变革,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一定是必然……这些原则都必须遵循。”邹德慈建议。

  他认为,产业转型是基础,但城市转型是“理性科学”大方向,把握好大方向并不比产业转型这个燃眉之急容易。

  加强城际之间的联动

  和武汉等地的联动必然要依托交通的建设,而对于黄石的交通体系,专家建议跳出黄石自身的交通体系,多和外界联通。

  专家指出,“城际铁路”对黄石和武汉的联动作用非常重要,而其大冶北站和黄石北站的选址需要考虑对其周边的带动效应,“规划时应充分预留医院、学校等基础市政设施的用地。”

  而据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吴之凌介绍,武汉城市圈会在江南地区建一个机场,目前有两个思路,一是武汉的江夏地区,主要客流来自武汉市武昌区、咸宁、鄂东等地。另一个就是在鄂州或黄石选址。鄂州的华荣地区将成为黄石最强的竞争对手。“鄂州华容离武汉更近,但也要考虑机场地区的客流来源和经济状况。”

  重拳打出“矿冶文化”名牌

  “山水、时装……都不是黄石的特色,很容易被替代,矿冶文化才是最具黄石特点的。”专家建议旅游要重拳打出“矿冶文化”名牌。

  黄石市长杨晓波也称,青铜、水泥、钢铁是黄石的“名片”,这些也构成其“矿冶文化”。

  专家普遍认为黄石自身特色鲜明,可重点发展“工业旅游”,同时有山有水,自然景色也不错,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

  其中,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代表的古代青铜文明;以汉冶萍高炉遗址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和以华新水泥、湖北新冶钢、大冶有色、大冶铁矿等百年老厂为代表的现代企业文化是不得不提的“黄石骄傲”。

  另外,黄石市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风光绮丽的磁湖镶嵌市区中心。有东方山、西塞山、飞云洞等旅游景点。磁湖面积8平方公里宛如嵌在市区中心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

  重点发展黄荆山以南大冶湖以北地区

  对于黄石未来的重点发展区域,专家一致认为黄石和大冶的双城联动将是总体方针,重点发展黄荆山以南大冶湖以北地区。

  专家认为,黄金山开发区是黄石可待开发的“整片”地区,发展黄荆山以南大冶湖以北地区可以将黄石和大冶联动起来,同城发展。

  目前,黄石、大冶城区对接融合的趋势基本已经建立,并逐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由于黄荆山横亘在黄石和大冶城区之间,加上大冶为黄石的代管市,城市南拓进程缓慢。

  专家同时指出,新城发展不代表老城衰败,同时要赋予老城新的活力,如将矿冶遗址衍生为旅游新区。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