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郑州10月4日电 记者罗伟 开封市政府近日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开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这为开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法律依据,标志着开封市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开封市大运河始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水系,汉代疏凿汴渠流经开封,公元605年隋炀帝开通通济渠,唐代通济渠改名广济渠,习惯上仍称为汴渠或汴河。北宋依托空前发达的汴河水运定都开封,北宋东京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金元之际,黄河改道,汴河日渐淤没并彻底废毁。历史上的汴河是隋、唐、北宋王朝的经济命脉,发挥了巨大的漕运、通商和文化交流功能。
目前,开封市境内已发现的汴河故道全长约80公里,由于数遭战乱和水患,大部深埋地下达7-9米,但仍有10多公里故道与今天的惠济河重合。
相关链接
河南省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通过省级评审
记者从河南省文物局获悉,《河南省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2011~2030)》近日通过省级评审,河南全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有了科学依据。
河南是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分布的大运河遗产主要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北段和永济渠南段,涉及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省辖市。经过文物部门的调查,河南省大运河遗产包括河道、相关设施、运河城镇和村落、其他运河文物等类型,目前初步纳入国家大运河遗产保护范围的有43项遗产。
河南省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由河南省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编制。自2008年以来,规划编制单位在遗产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全面开展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规划编制工作,于2010年形成阶段性成果。此后,结合国家大运河遗产保护总体规划,修改完成了市级规划和省级规划的报审稿。目前,河南省11部市、县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正陆续由遗产地政府公布实施。
大运河河南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组织召开的评审会认为,该规划资料收集翔实、设计理念正确、保护内容较全面、评估分级到位、保护措施较得当,原则予以通过。
河南全面启动大运河文物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
记者从河南省文物局获悉,大运河河南段文物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日前启动,至今年7月份,大运河遗产本体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全面铺开。
据介绍,河南是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分布的大运河遗产主要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北段和永济渠南段,涉及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8个省辖市。经过文物部门的调查,河南省大运河遗产包括河道、相关设施、运河城镇和村落、其他运河文物等类型,目前初步纳入国家大运河遗产保护范围的有43项遗产。
目前,河南段共有17处文化遗产进入大运河申遗专家推荐预备名单,其中河南卫河(永济渠)段主线、通济渠荥阳故城段、商丘码头汴河遗址段、含嘉仓遗址、隋唐漕仓遗址等为大运河申遗“立即列入项目”;夏邑县汴河济阳镇段、辉县市百泉河、洛阳市通济渠隋唐洛阳城段、巩义市通济渠洛口段、开封市汴河北宋东京城段、浚县云溪桥、新乡县合河石桥、浚县大运河枋城堰遗址、辉县市百泉湖和卫源庙、荥阳鸿沟遗址、开封市北宋东京城遗址和巩义市洛口仓遗址等为“后续列入项目”。
大运河已被列为中国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由沿线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安徽等8省市的33座城市联合申报。从今年开始到2012年底的第二阶段是大运河申遗的关键阶段,要完成遗产保护、环境整治和文本编写等一切申遗准备工作。
据悉,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自开凿至今,经历了约2500年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