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规划视点 >

许昌应时而动再造城市新中心

时间:2011-04-22 16:32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林丹

    中国规划网郑州4月22日电 记者林丹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南省城市的发展带来百年一遇的契机,也对每个城市价值的进一步完善和整合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城市来说,如果能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遇,强力打造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或许就能再造一个城市新中心。

    城市蝶变良机

    提升城市价值,是居住在这座城市内所有居民的共同愿望。一个城市要想升值,就需要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延伸和拓展。在此过程中,如果能遇到一些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就会让这座城市在较短时间内产生非同凡响的蝶变效应。

    例如,广州借助举办亚运会,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真正向现代化、便捷、生态、人文的城市发展。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广州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一举跃居亚洲大城市行列。

    同样,北京借助奥运会,上海借助世博会,哈尔滨借助冬奥会,都在短时间内让城市价值得到了明显提升,进一步强化了其国际大都市的地位。

    当然,奥运、亚运、世博仅是偶然事件,不可能每个城市都赶上。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必须借助于别的偶然性机遇,甚至创造机遇,为自身的发展赢得动力。

    对于河南省来说,如今一个百年一遇的机会就摆在面前。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中原经济区建设将进入组织、实施阶段。3月6日,张大卫副省长在北京参加“两会”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务院要对中原经济区出台一份指导意见,还要批复一个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在意见和规划中将会进一步明确支持中原经济区的各种政策和措施。”

    政策鼓东风,双脚踏地行。从拉升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架桥修路等硬件设施建设,效果更直接、明显,地方官员也更容易看得见,摸得着。类似修建高铁这样的机遇,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巨大。徐兰高铁从东到西穿越全省的巨大示范效应,激起了京广高铁沿线地方政府的极大热情。据统计,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稳居全国第一。高铁网络的开建,标志着我国高铁时代全面到来。俗话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相关机构的研究表明,高铁对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带动力,明显强过一线城市,越往下走,带动力越大。已经拥有或拟建高铁的二、三线城市,高铁带来的产业转移和人才流动,往往超过一线城市。当整个城市经济更多地融入区域市场和国际市场时,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从而加速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价值提升,更好地推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机遇已经到来,中原城市群必将借助国家战略和立体交通建设,重新审视和调整城市的价值定位,寻找和探究在此机遇面前的发展之路。

    城市价值重整刻不容缓

    申奥成功时,北京市民和全国人民都明白,北京的城市价值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除了需要立刻修建场馆外,怎么样重新发现和提升北京的新价值,也成为相关官员案头刻不容缓的大事。

    同样,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意味着我们的城市发展决不能再局限于以往的定位和认识,必需立刻开始在整个中原经济区的战略下进一步提升和整合。客观地说,中原城市群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每个城市也都有了明确的分工,但并未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有专家认为,中原城市群所谓“一体化”,呈现给公众的,更多的还是“概念”或“轮廓”,是政府意志下几个城市的简单合并,实际上有名无实。郑州的首位度并未形成绝对优势,中原城市群的九个城市之间的“引力”也不强大。

    著名城市专家、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指出:“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外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现实优势,二是未来潜能。”升为国家战略只是一个起点,并不代表结束,真正的考验还是过程。如果说我省部分城市在原来中原城市群的规划下还具有一些优势的话,放到整个中原经济区,恐怕就没有多大优势可言了。如何在新形势下思考与整合城市价值定位,尽量挖掘潜能,对于中原经济区的执政者来说,已是题中之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放眼全国,兄弟省市的奋力追赶和强烈挑战,更让我们感到“不进则退”的紧迫。不久前,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启动了“中三角经济区”的规划研究,意欲深度发掘、利用各自的区位优势来促进共同发展。对于中原经济区来说,如果此时还不能尽快对城市定位作出完善与整合,很有可能被“中三角经济区”甩到身后。

    河南城建学院副院长王召东也说:“目前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加快由‘区划城市’向‘经济城市’转变,遵循市场规律,协调城市功能分工,密切经济联系,促进各类要素整合,形成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竞争活力的特色鲜明的产业支撑,实现优势互补,合力推进。”

    架构新中心应时而动

    同样的机遇,不同的认识。有的城市盼奥运、世界杯盼到眼绿,伦敦议会还在讨论“到底需不需要奥运”。穿省而过的高铁对郑州而言,改善交通的意义大于经济建设;对于一些省辖市而言,可能意味着更多。而且,不同的省辖市对高铁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京广高铁的修建,沿线城市都非常重视,希望高铁给本市带来面貌上的改观,拉动当地的人流、物流,促进经济建设。许昌市更是站在运营城市的高度,将高铁站的修建当做打造经济增长极和新城市中心的大事来抓,表现出超前的眼光和巨大的气魄。许昌市发改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初规划东城区时,就是按照一个高起点的中心区来定位的。”

    对一个城市而言,“中心”不仅代表地理位置,还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心理地位。城市中心的定位,通常决定着一个城市的价值。一座高铁站,对一座城市的经济拉动力到底有多大?能否承载起一座城市赋予它的这么多功能和意义?新郑国际机场城市候机楼建设办主任尹镇江对此信心满满:“2002年,许昌市委、市政府已经搬迁至许昌市东城区,使东城区成为许昌的行政中心、高端人群聚集中心。空港新城距离市政府仅两公里,按照规划,这里将是许昌的高端居住中心、商务中心和商业中心。空港新城是集顶级商业中心、星级酒店、高端商务集群、高端居住中心于一体的180万平方米世界级综合体,注定会成为许昌新的城市生活中心。”

   “一个城市新中心的产生,通常有政务驱动、商务驱动与事件驱动三种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陈秀山说,对于许昌市东城区来说,政务、事件和商务驱动同时具备,想不成为许昌的新中心都难。许昌这种很好地利用高铁带来的有利条件,通过超前的规划,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的意识和水平,赢得了各界的一致赞许。

    有关中原经济区的政策也将相继推出。许昌将再次应时而动,谋划未来。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