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四川日报推出《城市交通内循环不畅 缓堵为何难》,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记者随后采访了三位嘉宾,从多角度解析城市交通内循环不畅的话题。在他们看来,众多“堵城”的“致命伤”,更多体现在城市规划上,如果城市规划这个 “前置条件”不改变,修建再多的道路、布局再多的公交线路,也解决不了交通拥堵问题。 连线嘉宾: 郑连勇(西南交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理事) 汤继强(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 卯辉(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处处长) 记者:人、车、路的矛盾愈演愈烈。很多城市提出公交优先战略,这是否是解决拥堵的最佳办法? 郑连勇:地面公交发展多年后,很多城市都将轨道交通视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一方良药。成都的地铁目前只通了一条线,没有构成网络。即便修到了4号线、5号线,也难以解决城市人口增加、机动车爆发式增长带来的拥堵。 卯辉:公交优先,必须和城市的规划,甚至每一栋建筑的规划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比如在香港,很多写字楼的地下出口就在地铁站内,人流根本就不会涌向地面。 成都的公交规划,没有考虑和建筑的连接。人必须从建筑里出来再走进公交里,这称不上便捷。成都市公交线路多集中在三环路以内,大量楼盘却在三环外修建。居住区域移往三环之外,但主要办公区域还是集中在中心城区,这种格局就人为地制造了大量的出行需求。 记者:中国的城市是“摊大饼”式的扩张。单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不利于交通资源配置的优化。众多“堵城”的“致命伤”是否在城市规划上? 卯辉:城市规划这个“前置条件”不改变,修建再多的道路、布局再多的公交也解决不了交通拥堵问题。 城市规模到底多大才合适?两三百万人口的城市综合积极效益最好,一味做大城市,会带来很大的交通流量。在特大城市,只有产业和城市高度融合,缩短通勤交通的需求,而不是将产业区和居住区分割,才能减少出行需求、改变潮汐式交通,才不至于产生空城和睡城。 汤继强:产业与城市的关系远远没有理顺。产城融合,是努力避免“产业孤岛化”和“城市空心化”等城市发展“通病”的一种尝试。 成都近年的实践可以提供一些借鉴。以成都高新区正在打造的 “天府新城”为例,“没有围墙”的天府新城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核心和动力,为高端产业建一座新城。产业是先导,新城是载体,住房在整个建筑体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二是产业用地。在新城里,工作和居住融为一体,天府新城不会出现“潮汐式”的人流和车流。这种尝试或许是一种思路。作者:李秋怡 中国规划网成都3月31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